以民間美術涵養文化生態
“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曾經是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通病。許多城市、鄉村在快速建設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文化個性的保護、發掘與塑造——不僅城市、鄉村的建筑及物理空間趨于雷同,其文化生活也趨于雷同,長此以往,長久居于其中的人會感到精神匱乏從而降低文化認同感。當前,無論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還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從文化上破題都已成為兩者補齊短板的共同選擇。這其中,從民間美術中汲取營養來涵養文化生態,成為城鄉建設中業界關注、探索的方向之一。
民間美術之所以能夠參與城市和農村的文化建設,有賴于它獨特的公共文化屬性以及豐厚的精神內涵。民間美術是不同地域或族群人民在長期生活與生產實踐中,滿足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與生活完全融合的美術樣式,受當地自然環境、人文習俗、生活習性的直接影響,具有獨特且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甚至成為一個地區文化意識的載體。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民間美術肇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美化著日常生活,更超越純粹的審美功能,承載著豐厚的人文風俗以及最真切的百姓情感,集政治、社會、文化等豐富的社會信息于一身。小至承載著鄉土記憶的泥塑、剪紙、風箏,大到城鎮建筑、村落等空間的視覺營建,無不顯現著民間美術在表達、增強百姓內在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等方面的強大功能,由此也成就了其綿延不絕的傳承。因此,如若能夠深刻把握民間美術在與民俗生活相關的普遍性,以及充滿文化特色的個性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并將其創新運用于現代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民間美術會成為一股重要的文化驅動力,促使城鄉人文精神與經濟發展雙向提升。
如何讓民間美術融入現代城鄉的文化生活,是這一探索中的重中之重。要探知民間美術在新的文化生態、聚落空間等方面延伸的可能性,不能僅停留于以往從歷史到現實生存境遇的宏觀認識上,更需要在時代發展中不斷理清民間美術的存在形態。有學者將民間美術形態主要劃分為城鎮社區的大眾美術、農村的民間美術和少數民族的傳統美術。從這幾種形態上,深入了解它們的資源存量、在不同族群及區域中的價值、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大眾審美心理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導致的民間美術傳承方式、生產方式、文化方式、傳播方式及流變動力和表現等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潛入民間美術內部,挖掘其融入現代生活的可能。
在情感表達、審美滋養上發揮其獨有的作用,是促使民間美術與現代生活形成良好互動、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的根本。城鎮化進程在導致傳統民間美術存續形態和方式發生重大變化的同時,也讓其審美的個性表達更加自由,這意味著民間美術之于今天的價值,不再是直接挪用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而是從現實生活的實際需求出發進行全新的表達。當下,很多人將民間美術貼上“土氣”的標簽,排斥于現代生活之外,原因在于對民間美術的理解,還僅停留于表面,而民間美術的發展,也僅停留在繼承層面,真正深入生活的創新乏力。為此,既需要從歷史的角度,深刻把握民間美術傳承演進的規律和趨勢,還需要從文化的角度,研究與民俗相關的民間美術的觀念、審美的變化,包括其視覺形式、應用空間等改變后,其所承載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化等,以在當前的動態化發展中尋找到民間美術與生活的對接點,實現變創,重啟活力。
如今,很多研究者、創作者等民間美術領域的相關人士,都在以新思路促進民間美術活力的釋放:或將其融入當代審美開創個性化的藝術創造,或將其融入教育成為群體性的地方藝術,或將其與當代生活結合演化為民俗體驗、公共藝術……在這些嘗試中,雖然民間美術外在的形式發生了改變,但大多數都未能觸及民間美術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在文化母體。如何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礎上,讓民間美術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再生力,是一個亟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文化以人為本。今天的城鎮化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決不能忽視民間文化的轉化能力,以及其對文化生態的涵養。事實上,只有當城鄉居民達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雙豐收,才能真正激發城鄉活力、促進社會進步。而扎根于鄉土生活的民間美術,其在美麗中國的建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寄托著百姓的心靈生活,它的發展不僅有助于提升文化創造力,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生產、生活、文化空間的新一輪調整和建構,真正使城鎮化進程和美麗鄉村的建設,實現以人為核心的轉型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