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論(節選)
陰符經(局部) 周振華 作 醉翁亭記(局部) 周振華 作 蘭亭序(局部) 周振華 作
◆中國書法,是上蒼的賜予,人類的驕傲,文明的象征。
◆書法,看似凡簡。撥開后,乃如“觀天體日月之廣袤,窺宇宙銀河之浩繁”。
◆人正,書高;人善,書端;人勤,書老;人清,書貴。
◆尚韻、尚法、尚意,歸根到底是尚美,是將書法的無限個美置換一個立體的大美。
◆書法家要具“心藏天地之格局,神植珠玉之驕潤”其雙重修為或矛盾秉性,才能駕馭并勝任書法這一偉大的藝術,才能真正成為書法大家!
◆經典,就是人們頻繁地穿梭于時空隧道在那里永不休止的相互爭搶的精神寶貝。
◆書法之路能否走得長遠,取決于書者的動因和動力。而動因和動力又要看是什么樣的動因和怎樣的動力。
◆書法家是熬出來的,要慢慢熬,一點一畫地熬,熬上它幾十年。即使你的天賦再好,悟性再高,也需要耐著性子一步一步地走完讓你急不得、躁不得、惱不得的過程。
◆少書因其稚嫩而不老,老書因其氣衰而不盛,惟壯書左右逢時為最佳。
◆科技,作為眾人智慧可代代繼承疊加積累;書法,作為個體才藝只能間接傳承人人從零開始。
◆中國的書法世界,里面穿插著哲學,蘊藏著史學,彌漫著文學,閃爍著美學,折射出耀眼的華夏文明。
◆學習書法,要像追求心上人那樣,癡迷而執著,方可獲得你的真愛。
◆學習書法,要尋根探源,忌舀無源之水,不可擅自獨行。
◆人生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每段時光對習書者都至關重要。缺少哪段,均會影響其書藝的發育程度。修煉為“人書俱老”的境界,需要習書者能夠自始至終走好這樣一個漫長的完整的書生旅程。
◆大作品,不僅表現為大尺碼、大規格、大篇幅,更重要的是看其書寫的內容。手札也藏大氣象,斗方亦見天地情。
◆何為好字?筋骨立,血氣涌,神情昂。
◆藝術的本質是美,書法亦然。書法家要用眼去觀察美、捕捉美、判斷美;用腦去思考美、提煉美、概括美;用心去體味美、醞釀美、融匯美;用手去描摹美、刻畫美、展現美。
◆作品里的習氣,傳遞和折射著書者做人的習氣。正本先要清源。
◆評判書家是否優秀,至少觀其三個方面。即:具備“書、評、論”三要素。書,就是寫一手絕妙的好字;評,就是能撰寫精辟的書法評論文章或對書法作品給予客觀準確的研判;論,就是通過廣泛而深刻的習書實踐能夠高度提煉總結概括出傳世的經典書論,哪怕就一點兩點。
◆書法評論家不能只評不書,書法家也不可光書不評。書評相長,切莫偏頗。
◆書法家什么樣的脾氣秉性,可能就會偏愛或偏重哪一種書體。如五體皆愛皆書,那可能就是多重性格或復合秉性。但要實現某一書體的精道,是否應該一主多輔。
◆良知與擔當,能潤化焦躁,穩定臂肘,從而有效調節和完善書家的筆法、墨法及章法。
◆書法線條的形成,來自兩個方向的力:一是水平方向;一是垂直方向。兩個力聚焦筆端互為作用,呈現出跌宕起伏、快慢有節、提按使轉,浪漫瀟灑、變化無窮的書法大千世界。
◆書家的“眼力”很重要!也就是通常說的“眼獨”。視物透徹、精確、入木三分。或是指審美水準,唯美、立體、細膩。在書寫的過程中,能洞察微小的差異,以獨特犀利的眼光,居高臨下,把控大局,掃描細節,從而及時發現并捕捉瑕疵,糾正偏差,迅速準確地加以調整,以確保每個字的結體和章法布局的合理與完美。
◆不要總喊書法難,或干脆以此為習書的不夠努力、不夠扎實、不夠發奮、不夠刻苦而極力開脫。至于書法難的問題,要沉下心來,找準并挖掘具體的癥結!弄清楚它到底有多難,難在哪兒。
◆中國的書法,其書寫狀態是一個曼妙而繁復的過程。在特定有限的時空,要干凈利索地完成起筆、收筆,方筆、圓筆,提筆、按筆,直線、弧線,且輕、重、緩、急,既有速度、力度之變化,又要體現質感、美感之神韻的一攬子瀟灑而有序的動作,這是中國書法最令人心醉癡迷和痛快淋漓的地方。
◆伏案小書,如數家珍;懸腕大體,如擷日月。一靜一動,筆勢分明,境界兩重,心性各領千秋。
◆在極有限的單位時空內,其線性軌跡變化的幅度和頻率越大、越高、越跌宕,把控和駕馭的難度也就越大。書法線條就具有這樣的特性,尤其是行草書,線條在行進中頻繁穿插著毛筆的提按、快慢、節奏、韻律之動作。所以書法的核心步驟其書寫環節就顯得很難。
◆凡法,均為剛性。書法亦之,絕不可放蕩不羈。
◆書法,法為天。善守法者,方通曉法,敬畏法,掌握法,遵循法。視法至高無上也。
◆取法乎上,是走近古人的最佳捷徑,也是書者追求經典的最高境界。
◆趙孟頫日習萬書,于是,我們便領教了什么是天道酬勤。
◆靜觀人類所創造的諸多驚世絕技,用心體味并細細咀嚼,然后再去領悟書法,這時感覺它還有那么難嗎?
◆書法家的一生,似乎七成的光景都在忙碌地準備著。如果他的追求更理性更嚴苛,目標更宏偉,那他的準備可能仍在繼續。
◆一位有學問、有學識、有學養的人,他的字差不到哪兒去,至少有味兒。如傾心耕耘,定生一派氣象。
◆天賦是陽光,悟性是土壤,勤奮是雨露,執著是種子,作品是郁郁蔥蔥的春天。
◆每位書家對美的接納和固留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對美的接納程度高,對其有著非常透徹飽滿的認知,存儲在大腦中的美就會在記憶區長時間駐留,抑制衰減,那書藝提升得就快。反之,就會受到制約。
◆書法,好像很難讓人為它掉淚,無論是書者還是觀書者,它更不會輕易走進大眾的內心深處或輕浮地撩撥人們的脆弱情感。它留給我們的似乎全部是理性,它真是一門深邃莫測的藝術。
◆關于臨帖:臨帖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需選帖、讀帖、品帖、悟帖、嚼帖、研帖等;臨帖中,要擬定不同的戰術,選臨、精臨、實臨、通臨、意臨、攻臨等;臨帖后,針對習作要理性地思考、揣摩、對比、審視、裁決、研判等,總之,圍繞臨帖需萬眾來護航,最終確保這艘旗艦乘風破浪抵達書法大洋的彼岸。
◆臨帖時,手、眼、心、腦高度聚焦于筆端,它們同呼吸,共命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書法,仿佛更愿意接納和暗戀那些凄涼而孤獨的靈魂。
◆學好書法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于是,吾覺得需九掛馬車方可拖動:一掛:天賦、心智、靈性;二掛:苦難、坎坷、血淚;三掛:學問、學養、學識;四掛:虔誠、敬畏、摯愛;五掛:經歷、閱歷、心歷;六掛:戀帖、嚼帖、攻帖;七掛:心到、意貫、氣滿;八掛:發奮、毅力、久恒;九掛:傳統、時代、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