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征之光照亮文學征程 中國作家重走長征路活動圓滿結束
2016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學實踐主題年,從2015年12月起,中國作家協會先后派出多個采訪團、逾160位作家,分別沿著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九軍團長征路線,感受長征的艱辛和奇跡,傳承長征的精神與靈魂。作為此次活動的最后一個采訪團,8月29日至9月8日,中國作家重走長征路(紅二十五軍)采訪團在河南、陜西、寧夏等地展開主題采訪活動,并與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紅九軍團代表在寧夏將臺堡舉行會師大會和軍民聯歡。自此,歷時10個月的中國作家重走長征路文學主題實踐活動圓滿結束。8月29日,紅二十五軍采訪團在河南信陽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廣場舉行出發儀式,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講話并向采訪團授旗。9月7日,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出席會師大會并講話。會師大會由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主持。
吉狄馬加表示,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繼承長征精神,對今天的作家來說,既是光榮的歷史使命,也是我們書寫偉大的時代、謳歌人民的創造的責任。信陽是紅二十五軍的誕生地,紅四方面軍、紅二十八軍主力部隊也誕生于此,這里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土地革命時期,信陽是繼中央蘇區之后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也是鄂豫皖蘇區根據地的首府所在地。此次重走長征路,我們不僅要重溫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更要感受信陽人民在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成就。
采訪團以白庚勝為團長,忽培元、楊學鋒為副團長,彭學明、商震、邵麗、包宏烈、高偉、嚴寒、哈若蕙、許金龍、周建新、魯若迪基、周洪成、亞根、馬學功、陶純、廖建斌、張鮮明、孫學麗、潘國會、阿巴斯·莫尼牙孜、斯日古冷、山哈、馬克、楊國慶、杜立明等參加。從河南信陽出發后,采訪團輾轉前往紅二十五軍駐扎作戰各地,進入陜西境內,赴習仲勛、劉志丹創建的革命根據地照金,途徑延安革命圣地,赴志丹縣拜謁劉志丹烈士陵園,最后到達寧夏西吉縣會師地,圓滿完成了重走長征路活動。會師結束后,作家們還“揮師”六盤山,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
白庚勝在會師講話中說,面對著先輩們創造的輝煌,我們沒有理由陶醉和止步,為了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和機遇,中國文學需要作出新的應對。長征是中國文學的寶貴資源,不怕犧牲、前赴后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苦難的長征精神永遠指引我們去創新和創造,并讓我們能夠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重走長征路,讓作家們重溫歷史,體驗長征的艱辛、感受長征的精神、觸摸長征勝利80年來的時代巨變。每個人都受到了極大的震撼,獲得了別樣的感動。這樣的文學長征不但對文學,更對生命具有靈魂補鈣、精神淬火的意義。
阿來、王躍文、盧衛平、柳建偉、魯若迪基等作家代表在發言中表示,中國革命的任何一個節點,都和今天的生活一樣,只要認真深入發掘,總有很多東西仍待言說。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走了一條中國革命歷史上空前絕后、艱苦卓絕的革命之路,他們爬雪山、過草地、走無人區,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國歷史上最悲壯、最輝煌的偉大史詩。作家們一路上感受著紅軍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定信念、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體會著他們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領略著他們緊緊依靠民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這次采風活動是讓中國文學站在新的起點上,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留下文字記載的一次動員和歷練。重走長征路不是簡單地重復一段路程,而是在長征精神的感召下,走出對文學理想和信念的堅定,走出對時代擔當的精神和責任,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劉醒龍、李掖平、紅柯、武歆等參加會師大會。
談論起對此行的感受和希冀,采訪團的不少作家感觸頗深。蒙古族作家斯日古冷、維吾爾族作家阿巴斯·莫尼牙孜認為,紅軍所走的長征路是用苦難與輝煌鋪就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犧牲。此次活動也為中國各民族作家進一步互相了解、互相幫助、深刻交流、加強團結提供了機會。
遼寧省作協副主席周建新感到,重走長征路既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社會生活的體驗,更是對國家未來的思考。作家們應當從中汲取豐富的創作素材,用新的視角解讀長征精神,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來還原紅軍的革命理想和獻身精神。
軍旅作家陶純談到,和80年前偉大的長征相比,中國作家尤其是軍隊作家尚未拿出同樣偉大的小說作品。中國作家重走長征路,歸根結底還要用作品說話。他期待未來幾年能夠出現真正有分量的、能折射長征精神的小說,并且表示自己有信心和熱情為之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