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科幻產業的巨大商業價值
9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科幻世界》雜志社等單位承辦的2016“中國科幻季”開幕,《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輯姚海軍在開幕式上表示:“《三體》這樣產值過億元的暢銷書已引爆了中國的科幻產業,并且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專業人士和讀者的肯定。”但他同時認為,“中國科幻產業的巨大商業價值還有待挖掘。”
面對擁有巨大商業潛力的科幻產業,中國準備好了嗎?
泛科幻消費者達8000萬人
在我國,早在清末民初時期,梁啟超、魯迅等人就曾引入一些西方科幻作品,但科幻產業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卻是最近五年的事。
“在2010年劉慈欣《三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出版前,我們的科幻基本上還處在雜志時代,也就是說,科幻的商業價值沒有被充分發掘。”姚海軍說,但2010年之后,由于《三體》的“引爆”,文化市場對科幻也呈現出爆發式的需求,突然呈現出版、影視、動漫、游戲并行發展的態勢,而前兩者最具產業的指標意義。
我國科幻產業的商業價值究竟有多大呢?據姚海軍介紹,根據科幻雜志的訂閱量、傳閱率、科幻電影的票房及主要科幻類游戲的在線人數數量綜合推算出的結果顯示,我國的泛科幻消費者達8000萬人,其中有100萬人是核心科幻迷。
2015年,科幻電影占到了美國電影年度總票房的25.71%。“按照業內普遍的預計,未來五年內,我國電影市場將超過美國,達到800億元。果真如此的話,國產科幻電影如果能夠占其中的20%,就將是160億元。”姚海軍說。
市場需求與科幻創作能力不匹配
2007年,美國著名科幻作家大衛·布林在成都國際科幻大會上曾說過:“世界科幻的未來在中國。”仿佛為了印證他這句預言,2015年以來,先是《自然》雜志《未來》欄目開欄15年來首次刊發了中國人創作的科幻小說;而后是劉慈欣喜獲素有科幻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雨果獎;之后科幻名家王晉康的長篇科幻小說《十字》被美國出版商相中,有望登陸美國圖書市場……中國科幻似乎已進入爆發階段。
然而,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科幻文學作家、研究專家吳巖教授的研究顯示,盡管2015年度中國科幻文學的出版和發布量提升了,但創新的質量并沒有上升,體現為在創新創意方面顛覆性的突破不足。與此同時,在最重要的長篇新書出版方面,我國科幻界似乎也有些后繼乏力。2015年我國出版的科幻長篇新書只有28種,而2014年這一數字為36。
這與旺盛的需求并不相匹配——來自騰訊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科幻讀者中有57%每年看1~5本科幻書籍,甚至有15%的科幻讀者一年會閱讀15本以上科幻書籍。“我國科幻出版的黃金時代還沒有真正到來。”姚海軍說,“新長篇數量無明顯增長,暴露了我國科幻出版市場需求與創作能力的不匹配。”
在科幻電影方面,早在民國時期我國就已開始嘗試,20世紀30年代就有一部《六十年后的上海灘》對未來進行了展望,50年代有《十三陵水庫暢想曲》,80年代有《珊瑚島上的死光》。近些年的嘗試更多了一些,但總體而言,也僅僅是嘗試而已,并沒有讓科幻電影這種類型確立起來。“科幻電影可以稱得上的是電影產業皇冠上的‘鉆石’,因為它是電影制作風險控制、工業集成和市場效應的集合體,體現了電影制作的最高水平。”知名影評人、編劇張小北說,“但遺憾的是,我國近年來的探索性影片中很難見到純正科幻片的身影,現代科幻電影拍攝的經驗積累更是少之又少。”
期待再深入挖掘更多好題材
伴隨著突然出現的爆發式發展,我國科幻產業面臨著很多困難。以科幻作家的數量為例,中國目前大約有科幻作家200余人,美國則有1700余人、日本為400余人,而如果比較中、美、日三國科幻作家在各國人口中的占比,我國差距要更突出一些。
對此,姚海軍以中國科幻的“后發綜合癥”來形容,即各個領域的發育不完全,系統性不夠等。但他同時也認為這意味著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國可能創造出一種不同于美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模式、新路徑。吳巖也認為,中國還有不少有價值的社會和文化變化值得科幻作家挖掘,例如對中國領先的科技如何改變世界等問題的關注并不多,而這值得更多科幻作家深入挖掘。
從《2012》到《火星救援》,美國科幻大片已經不斷增加“中國元素”,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科技的發展已獲得關注。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科幻市場的重視。實際上,科幻電影的投資熱在我國已經出現,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電子政務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2016年中國科幻電影備案數量已達85部。
“在發展科幻電影的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受到各方面人才與經驗的缺乏。”姚海軍說,“但中國科幻電影總是要向前走的,因為市場有強烈需求,或者說,在國家的快速發展過程中,我們也非常需要在大眾藝術中看到我們的想象力、我們的未來觀以及我們對未來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