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百年妙方 京劇傳“程”續火 不受學歷教育約束 無人身依附和經濟契約 情同師徒但與傳統科班迥異
▲張火丁
如果說張火丁不可復制,那么張火丁現象是否可以復制?昨天,經過近一年的籌備,中國戲曲學院“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人才研習班”正式開班,10位學員打破年齡、地域、院團、學歷甚至流派的限制,將在此進行為期一年的免費學習。雖然由張火丁親授出10個小張火丁尚屬天方夜譚,但該班對于京劇人才教學模式的探索或許對未來京劇的發展更有意義。
[導板] 嘆盛年棄舞臺冒險傳藝
2008年,正值藝術巔峰的張火丁決定棲身中國戲曲學院,入校之初,她的這番話“學院是決定戲曲未來的地方,我的心愿就是培養出比我更優秀的學生”,讓國戲院長巴圖記憶至今。
巴圖說:“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討最適合火丁的人才培養模式。眼下正是她舞臺呈現最好的時候,卻決定開啟為祖師爺傳道的程派人才培養之旅,要知道,盛年行教是要有犧牲精神的。這個班是由火丁按照自己的藝術觀念決定目標規格、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師資配置,并主持學生排演,擔當劇目教學及示范演出的。火丁的導師角色也與既往不同,在她職業生涯中也是第一次。”
[回龍] 八年來勤懇勉何懼疑心
作為去年11月成立的“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專家的傅謹教授同樣表示,“8年前火丁來國戲時,校內校外對其教師角色疑慮重重,有擔憂其今后不演出的,也不乏只演出不教書的疑問,但火丁用行動回應了這些擔憂。而這個班無疑是她從教以來投入巨大精力且未來還將把大量精力投入其間的一個嘗試,很多人在等著看,作為教授的張火丁是如何成功的?帶出優秀的學生才是最好的答案。”
[慢板] 棄糟粕撇學歷藝術為本
巴圖介紹說,“現在戲曲人才培養主要有三種形式,以學歷教育為特征的大學教育,以實踐教育為特征的院團教育,以師徒傳承為特征的科班教育,三種形式各有所長也各具不足,構成了近當代戲曲人才培養的主要形態。
而研習班雖在大學舉辦但不以學歷教育為目的,不受學歷教育約束性課程體系的制約;又無院團“團帶班”人才培養中經營性動機和演出的壓力;學生雖因仰慕導師藝術而愿投師問藝,千里追隨,情同科班師徒,口傳身授,但一無人身依附,二無經濟契約,三無責罵體罰,四無交俸幾載,不跪不叩,又與傳統科班迥異。
從課表中不難看出,教學安排很是緊湊,不僅每天都有課,而且基功教學課時之多,可用嚴苛來形容。此外,把子、昆曲、身訓輪番上陣,而每周兩次的劇目課則將由張火丁攜兩名助教親自教授。作為傾國戲全院之力的一次探索,美學、史論、鑒賞等課程也將形成教、演、研一體的多維度格局。
傅謹稱,“很多年,我們對戲曲人才成長的路徑是有微辭的,認為現行教育體制下出人難,破瓶頸難,公共教育體系與藝術人才成長之間存在巨大矛盾。而這個班所謂的‘新’模式,并不是從未出現過,這個班不是實驗班,各位學員也不是小白鼠,我們只是找回了幾百年來被證明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學員無需像通常的學生那樣把時間消耗在與藝術無關的事情上。如果這種模式成功了,我們則有信心將其推進下去。”
[原板] 辨賢良識人才穩扎穩贏
從在舞臺中央大紅大紫,到毅然選擇“隱退”,主動將聚光燈由自己轉向學生這一退一進間的“張火丁現象”,其實是其這些年沉淀程派先賢與程門弟子經驗后做出的選擇。從學員構成看,張火丁選才、辨才、識才的角度可謂大膽,10名學員不僅有來自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等名團的新秀,更有來自湖北省京劇院和青島市京劇院等地方院團的演員,甚至有國戲在校生。
特別是2014級學生姜笑月,作為京劇系梅派青衣學生,她因喜歡崇敬張火丁老師而報名,至今剛剛學習程派不到一個月。研習班其實源于張火丁沉淀多年的想法,去年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成立后,她便立即與多位專家著手籌備,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她用20多天的時間指導三位新學員排練了青春版《江姐》,8月28日的彩排,很多觀眾表示學員頗得火丁神韻。對于學生的表演、裝扮事無巨細的張火丁事后表示,看學生演出比自己上臺還緊張。
[搖板] 不求金不求銀觀眾為尊
同樣作為“張火丁京劇程派藝術傳承中心”專家的著名戲曲主持人白燕升則將研習班稱作“精細化教學”。他同時表示,“當年張火丁跟隨趙榮琛學藝,也沒有演成趙榮琛,而是演出了帶有火丁特點的人物,她不是趙榮琛,也不是程硯秋,因此,學員也不應以成為小張火丁為目的,而要做自己,要徹悟老師生活冰點成就舞臺沸點的人生境界。”
自言教學生涯并不長的張火丁承諾,將把所學所會以及自己所理解的程派藝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學京劇也要有奧運精神,學戲就如同逆水行舟,不練則退,所以要沉下心,寧靜才能致遠。”她同時寄語學生未來都能得獎,“不過這個獎不是拿金獎、銀獎,而是觀眾的夸獎。”
攝影/ 王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