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光:大眾書法需補傳統文化課
張旭光,河北安新人,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副秘書長,現為榮寶齋藝術總監,北京大學、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張旭光書法藝術工作室導師,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藝術獎得主。
近年來,全民書法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揮毫潑墨、接受書法藝術的熏陶。書法如何為大眾服務?如何更好地弘揚書法藝術?近日,記者采訪了著名書法家張旭光。
9月11日,張旭光將做客燕趙書畫大講堂。“一聽說是公益講堂,我馬上就同意了,能用自己的特長為社會做些事情,我很享受這個過程。”張旭光表示,書法藝術博大精深,自上世紀80年代初書法復興以來,書法熱潮持續升溫,研習書法的人越來越多,書法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發不可替代。“書法大眾化是書法發展的基礎,書法藝術的發展必須要有眾多的參與人群,要有不同層次的書法創作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審美需要。”
“我經常會遇到一些書法愛好者,他們年齡不同、職業不同,但對書法的熱愛和癡迷讓人感動。有時候他們為了讓我看看字寫得怎么樣,會拿著自己的作品一直等在酒店門口。”張旭光認為,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顯,書法對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素養有著巨大的陶冶作用。
面對書法實用功能減弱的現狀,張旭光認為,書法是我們這個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至高榮耀的藝術,中華民族不可能沒有書法。大眾對書法的熱愛來自祖先對書法的審美遺傳,中國人就要把中國字寫好,書法是我們這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和生活方式。
在書法創作上,張旭光堅定地表示,中國書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書法是在傳統文化這塊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一朵奇葩,要想讓這朵花開得絢麗,就必須先把這朵花生長的土壤澆灌得十分肥沃。傳統文化為書法創作提供前進的動力和能源,而書法則表現了傳統文化的思想和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東西要有載體去傳承,書法就是一個重要的傳承載體。”張旭光認為,在書法創作中,文化永遠是第一位的,造型排在第二位。比如文學的作用,詩性是一切藝術的前提。如果一個書法家沒有文學修養,沒有詩性,寫出來的字無非也就是一個字形。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練習書法技藝的同時,必須要補課,補傳統文化的課。張旭光表示,他在舉辦書法研修班時,特別增加了文字學、詩詞和美學內容。
“有空就臨帖”是張旭光一直用行動堅守的五字箴言。他認為,書法有自身的規律,臨摹古人,掌握古法,是掌握這一規律的重要途徑。就書法藝術的審美取向,張旭光提出了“到位”與“味道”的標準。“到位”是指對傳統古法運用能力的完善程度,一件好的作品,“到位”是前提,結構、用筆要挑不出毛病。“味道”則是指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作者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個性的情感。這兩條標準通俗好記,便于實際操作,很快成了書壇上人人皆知的評審標準和創作標準。
談及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張旭光表示,書法教育普及化可以推進書法大眾化,要加大青少年書法培養力度,積極推動書法進校園。一直以來,張旭光對書法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推廣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他認為,書法進校園展現了中華民族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張旭光坦言,目前,書法教育已全面納入我國中小學教學體系,但師資問題仍然是最大短板,下一步,必須打通書法高校畢業生進入中小學任教的流通渠道,讓專業書法教師在各中小學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