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 放飛幻想
【新聞短評】
1953年,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在美國費城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上設置了雨果獎,通過愛好者投票的方式向科幻作家頒發獎項,今天已經成為科幻文學界舉足輕重的一個獎項。
在雨果獎的歷史上,美國科幻作家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科幻小說在世界各地分別形成最初的萌芽,但只有在美國才形成規模,而這也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在太空探索和科學領域的發展有關。
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在太空探索領域展開競賽,1959年起實施“水星計劃”,1961年起實行“阿波羅計劃”,盡管其本意是展開軍備競賽,但客觀上刺激了美國社會對太空探索的關注,在那個年代艾薩克·阿西莫夫、海因萊茵等人關于太空探索的科幻小說在當時就屢屢獲得雨果獎。
中國近年來對太空的探索同樣引起了社會對太空探索的關注,這種關注不止停留在對國家層面上的“嫦娥”工程、火星探測計劃等的關注上,更體現在中國的月球探測車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擁有的幾十萬粉絲、一條微博動輒破萬的互動上。
如果說仰望星空是人類內心深處永不熄滅之火的話,那么我們希望這星星之火可以隨著中國科技整體實力的大幅提升而把科幻創作燃燒得更旺。
盡管目前中國科幻創作仍處于不太成熟的階段,但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異軍突起,如獲得雨果獎的劉慈欣、郝景芳,他們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