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文物中的體育故事
    來源:人民政協(xié)報 | 林墨  2016年08月18日10:56

    宋 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卷》(蹴鞠局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湖帆舊藏錢選《蹴鞠圖》(上海博物館藏)

    《明宣宗行樂圖》投壺場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打馬球圖》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明杜堇《仕女圖》(捶丸局部)

    里約奧運會賽程過半,中國體育健兒在賽場上爭金奪銀,上演著一場場精彩的競技對決。此時,翻開歷代文物圖冊,中國古代體育競技的場面同樣激烈而有趣,堪稱精彩。

    這些古代體育項目,隨著近代西方競技體育興起,今存已稀。然而,作為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體育娛樂項目,我們從文物中尋覓其蹤跡,也頗有趣味。值此里約奧運會之際,本刊精選諸多與體育相關的文物,講述經(jīng)典文物中的體育故事。

    蹴鞠場邊萬人看

    上海博物館日前在“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中,展出一幅元代畫家錢選(款)紙本設色《蹴鞠圖》,頗為引人矚目。此原畫傳為南宋名家蘇漢臣所作,畫面設色淡雅,用線古拙,描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宋太宗(趙匡義)及開國功勛趙普、楚昭輔、黨進、石守信等玩蹴鞠時的場景。此事在《宋史》和宋代野史筆記中多有記載。

    吳湖帆在最后的壓卷跋中說道:“聚識人間混等倫,豈殊凡翼與常麟。一朝龍鳳飛天去,搃是攀龍附鳳人。青巾黃袍者,宋太祖也。對蹴踘者,趙普也。青巾衣紫者,太宗也。居太宗之下乃石守信也。巾垂于前者,黨晉也。年少衣青者,楚昭輔也。嘉靖己酉七月十四日徵明識。按:嘉靖廿八年己酉為公歷一千五百四十九年,越今三百九十六年矣。余曾見文氏摹錢氏本題此詩記,因錄入。甲申冬日,吳湖帆。”

    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中最為流行的運動,就是蹴鞠。《史記·蘇秦列傳》中即有記載,稱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到漢代,蹴鞠成為一項非常普及的運動,最初流行于民間,在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上都有記載,后引進至宮廷,成為中國古代最為流行的體育運動之一。

    據(jù)考證,蹴鞠起源于中國,是現(xiàn)代足球的源頭。在古代被稱為“蹴鞠”“蹋鞠”“蹴球”“就圓”“踢圓”等。其中的“鞠”即為球,一般以皮子縫制,有空心球與實心球之分。《漢書·藝文志》中,就曾著錄有《蹴鞠二十五篇》,成為最早關于蹴鞠的書籍之一,可惜不幸散佚。

    從漢人詩文中,還能窺見漢代足球的一鱗半爪。如東漢李尤在《鞠城銘》中曾描繪當時的比賽情景:“圓鞠方墻,仿象陰陽。法月衡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況乎執(zhí)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漢代時蹴鞠流行于民間,甚至出現(xiàn)了屬于“百戲”范疇的表演性蹴鞠。其旁邊還常配有伴樂或大鼓,表演者動作也跟隨節(jié)奏變化,以高難度動作取悅觀眾。同時,除作為運動項目外,蹴鞠也成為軍事訓練的手段之一。劉向在《別錄》中記載有:“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這也就是說,蹴鞠在鍛煉體魄、模擬作戰(zhàn)、演練進攻防守等項目中,具有特殊意義。

    直至唐宋,蹴鞠運動在宮廷和民間一直流行不輟。唐太宗、唐玄宗都喜看蹴鞠,宋太祖趙匡胤則是個“球迷”。他尤其擅長“白打”,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時,用頭、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觸球,靈活變化,隨心所欲,可使“球終日不墜”。

    除宮廷喜好外,“蹴鞠”運動在民間亦十分流行。詩人陸游即在《晚春感事》中有名句:“少年騎馬入咸陽,鶻似身輕蝶似狂;蹴鞠場邊萬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蘇漢臣繪《長春百子圖卷》中,筆法工整,人物衣著細膩,景色分明,百童嬉戲情景躍然紙上。畫中即有四個孩子蹴鞠的場景:右邊的童子忙著顛球,另外三個人則全神貫注地注視著他,中間的蹴鞠由赤、青、藍、赭等不同顏色的皮革制成。

    直至明清,蹴鞠的娛樂功能逐漸增強。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宗行樂圖》中,就有明宣宗朱瞻基坐在御園亭中觀看眾人蹴鞠的場景。而藏于天津博物館的清代畫家黃慎《蹴鞠圖》軸,則人物用筆勁利,頓挫自如,將蹴鞠的場面刻畫生動,奇趣不俗。

    捶丸射柳故事多

    “捶丸”這項運動最早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署名寧志齋的《丸經(jīng)》中出現(xiàn)。在這部32章、洋洋萬言的書中,記載了有關“捶丸”的場地設置、器材制造、競賽規(guī)則、處罰條例甚至各種不同的擊法、戰(zhàn)術、競賽心理等內(nèi)容。

    雖然元代《丸經(jīng)》初刻本已遺失,撰述者寧志老人已不可考,但元末明初著名史學家陶宗儀在其著作《說郛》中將《丸經(jīng)》編入其中,使其得以流傳。這部被研究者認為是中國古代最為全面系統(tǒng)、文字簡潔的體育專業(yè)書,一方面紀錄了“捶丸”在宋元時期的風靡程度,“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深求古人之遺制,而益致其精也”。另一方面,也將這項已經(jīng)消失的古代體育運動呈現(xiàn)在后人面前,甚至被當代人稱為“古代高爾夫”。

    雖然“古代高爾夫”這一稱呼在學界爭議尤甚,但其仍從側面說明“捶丸”這項運動的外在與當代高爾夫運動有類似。其由唐代拿球桿徒步打的球類游戲“步打球”演變而來,至宋元成為流行運動。在元散曲雜劇、明代繪畫中都有所提及。元雜劇《逞風流王煥百花亭》第二折王煥自夸什么游戲都會時說:“折莫是捶丸氣球,圍棋雙陸,頂針續(xù)麻,拆白道字,買快探鬮。錦箏搊,白苧謳,清濁節(jié)奏,知音達律磕牙聲嗽。”此外《慶賞端陽》中也有“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試武藝么”的道白。到明代,捶丸運動已不及前代普及,至清代更趨向衰落。

    據(jù)記載,捶丸所用球杖俗稱為“棒”,包括“撲棒”“杓棒”“攛棒”“單手”“鷹嘴”等不同的類型,又分為全副、中副、小副等3種,全副有10根棒,中副8根,小副則在8根以下。捶丸的場地多設在野外,需“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飫飽之余,心無所得,取擇良友三三五五,于園林清勝之處,依法捶擊”。

    從打法而言,需先畫定球基,再設定球窩。球基為方形“縱不盈尺,橫亦不盈尺,擇地而處之”,球基和球窩的距離,遠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遠的不得超過100步,近的至少寬于一丈,這在《明宣宗行樂圖》即有所繪。在此圖中,全場共有10個窩,窩邊還插不同顏色的旗子,以表示球窩之間的區(qū)別。

    與此同時,捶丸這項運動也頗受女性青睞。在明代畫家杜堇所繪《仕女圖》中,即有捶丸運動的場面。畫中女性頭梳高髻、寬袍大袖、有侍女陪伴,頗為怡然。

    日射塵紅擊鞠場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云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曹植在《名都篇》中對“擊鞠”運動如此描述。“擊鞠”就是指馬球。

    “擊鞠”在唐宋時曾經(jīng)盛極一時,據(jù)記載,唐代宮城禁苑內(nèi)多筑有打球場地,而在軍隊中,馬球也是競技性練武項目,例如在《資治通鑒·唐紀》中,即有唐神策軍中專門有馬球能手的記載。而唐代詩人皮日休在《洛中寒食二首》中寫道:“千門萬戶掩斜暉,繡懇金銜晚未歸。擊鞠王孫如錦地,斗雞公子似花衣。”說明這項運動在貴族之間的流行,而宋代蘇轍也曾有《送梁交之徐州》詩云:“崖上游人莫不歸,清香入袖涼吹面。投壺擊鞠綠楊陰,共盡清樽餐白飯。”

    此外,在唐代的墓室壁畫中也多次出現(xiàn)擊鞠的場景,例如唐章懷太子墓的墓道西壁就繪有栩栩如生的《打馬球圖》。畫中有20匹各色駿馬,騎者穿窄袖袍,腳穿黑靴,皆左手執(zhí)韁繩,右手持杖,整個比賽場面十分緊張激烈。

    唐代女性也愛好擊鞠,在唐墓中出土的陶俑中,就有女騎馬打球俑出土。在此風氣的影響下,一種名為“驢鞠”的騎驢打球活動也應運而生。由于驢體型較小且較好駕馭,深受女性喜愛。這種驢鞠在宋代的宮中依然存在,被稱做“小打”,以區(qū)別于騎馬打球的“大打”。

    同樣,在《明宣宗行樂圖》中,也有明宣宗觀看擊鞠的情景,畫中的明宣宗坐在椅子上,場上一人乘馬舉旗前奔,后面一人揮舞球杖沖向球門,場面熱烈。到清代,擊鞠曾一度被禁止,雖后恢復,但也逐步不為人知。

    投壺擊鞠綠楊陰

    作為從先秦即有的傳統(tǒng)禮儀和宴飲游戲,投壺是來源于射禮的傳統(tǒng)禮儀。由于庭院不夠寬闊或是賓客的確不會射箭,因此,以投壺替代射箭,成為宴飲風尚。《禮記·投壺》中曾有“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的記載,《左傳》中也記載有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之事。

    漢代時,投壺亦流行。“彈琴瑟,聲鐘竽,敦六博,投高壺,兵猶且強,令猶且行也。”《淮南子·兵略訓》中,將投壺與彈琴、吹竽、六博等同時作為高雅游戲。而現(xiàn)存于南陽的漢代投壺畫像石,也呈現(xiàn)著漢代的投壺情形。

    隋唐五代時的投壺活動,仍然流行。“分朋閑坐賭櫻桃,收卻投壺玉腕勞。各把沈香雙陸子,局中斗累阿誰高。”唐代詩人王建在《宮詞》中,即對宮人投壺有所記載。而在李白《江夏寄漢陽輔錄事》中,則有“他日觀軍容,投壺接高宴”之語。

    到宋代時,雖然投壺依然流行,但其已漸趨娛樂化。有士大夫對此頗為不滿,司馬光即是其一。他后來于宋神宗熙寧五年,索性著述《投壺新格》一卷,專門介紹怎樣投壺。在投壺方式上,司馬光定有“有初”“連中”“貫耳”“散箭”“全壺”“有終”“驍箭”等方式,并有詩云:“投壺邊柝靜,倚馬檄書成。不忘塵中客,往鴻可寄聲。”

    進入明清之后,投壺項目也隨著社會發(fā)展日益繁盛。據(jù)《投壺奏矢》統(tǒng)計,當時的投法有140種之多。同樣,在《明宣宗行樂圖》中,也有明宣宗投壺的情景,畫中的明宣宗坐在椅子上,頃身投壺,旁有隨侍,場面熱烈。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未满十八|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 69精品久久久久| 成品人和精品人的区别在哪里 |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电影| 精品国产福利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自拍少妇精品|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 | 西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啊女成拍色拍|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青青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动漫|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精品| 国产精品内射久久久久欢欢| 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品浪潮|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国产精品深夜福利免费观看| 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不卡麻豆|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国产高清精品入口91|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久久99热狠狠色精品一区|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