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宋代的七夕芳華
圖為湛江出土的“泥孩兒”,湛江博物館藏。
甘肅省莊浪縣出土的“五神伏龍陶模”,莊浪縣博物館藏。
江蘇省常州出土的“磨喝樂”童子像,常州博物館藏。
七夕前夕,江蘇省常州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七夕故事——宋元時期泥塑特展”的展覽。展覽以宋元時期流行的七夕節物“磨喝樂”泥塑為題材,為觀眾講述了宋代七夕不為人知的故事。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相傳起源于漢代,七夕因為月和日均是“七”,符合古人所稱的“七七之數”。“七”又與“吉”諧音,“七七”有雙吉之意,更傳說這一天正是牛郎與織女一年一次相會的日子,所以古人有“人間歡會于飛宴,天上佳期乞巧時”的感嘆。宋代的七夕節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也是一年中風俗最盛、活動形式最為豐富的一個節日。宋代七夕的主角是一種叫做“磨喝樂”的泥偶。磨喝樂,又稱“摩睺羅”“磨合羅”“泥孩兒”等,其名源出印度佛典。最初傳說七夕時節供奉童子形象的“磨喝樂”像可以達到懷孕生子的目的。宋人把“磨喝樂”視為“巧兒”,是因為“磨喝樂”嗔眉笑眼的形象,正是乞巧婦女們的心頭所好。后來,隨著社會信仰的變遷,“磨喝樂”的題材和內容都發生了相應變化,不再限于童子像的單一表現方式,儒釋道及民間諸神的造像在陶塑中均有體現。“磨喝樂”已不再作為單純的偶像崇拜,而逐漸演化成為兼有娛樂游戲和啟蒙教育的模印玩具。七夕節制作、售賣、供奉“磨喝樂”發展成為一項大家喜聞樂見的節日習俗。一件精巧可愛的“磨喝樂”玩具更成為大人小孩們競相追逐的對象。時人有詩稱贊“磨喝樂”道:“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據記載,當時一對制作精致的“磨喝樂“人偶,不僅穿有華麗的衣服,全身裝飾有金珠牙翠制成的首飾,而且下裝木雕彩裝欄座,外罩紅紗碧籠,價值達上千錢,是皇家貴族和達官顯貴們爭相競買的對象。就連大詩人陸游也不能免俗,他在年老時的筆記《老學庵筆記》里還回憶起自家曾舊藏一對臥姿的泥孩兒,“態度無窮”,戰亂時不慎丟失的憾事。
“磨喝樂”其物雖小,但其中包含的大量社會生活信息,涉及宗教信仰、冠服發式、兒童游戲、古代玩具等,是研究和觀察宋元時期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材料。宋代“磨喝樂”制作有兩大地區性中心,北為鄜州(今陜西富縣),南為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形成了南北兩支不同的泥塑流派。而考古發掘出土的“磨喝樂”泥塑,也基本集中在這兩大區域:1975年,蘇州市大石頭巷出土大量日用陶瓷品及“磨喝樂”陶范十余件,后考古學者據此判斷此地為當時手工業聚集的宋平江城平權坊遺址;1976年,鎮江市五條街小學宋代作坊遺址內出土一批造型精美的“磨喝樂”童子塑像,器身上戳印“吳郡包成祖”“平江李文明”“平江孫榮”等,是目前國內有確切證據的蘇州造“磨喝樂”實物;1980年,常州市古城區內宋代市坊遺址也出土一批“磨喝樂”塑像,數量達300多件,包括童子、八仙、彌勒、世俗人物、兒童玩具等50余種,是目前國內考古一次性出土“磨喝樂”泥塑數量最多的一次;1990年5月,甘肅省莊浪縣水洛鎮發現一批宋代“磨喝樂”陶模、陶范及小陶俑等共計150余件;此外,在陜西、河南、山西、河北甚至內蒙古等地都發現過“磨喝樂”的蹤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韓國海域發現的“新安號”元代貿易船上,也發現了多尊“磨喝樂”泥塑,其中一尊“鐘離權”塑像更是與江蘇常州出土的同類塑像毫無二致,引發了國外學者的關注。這些都從側面印證了“磨喝樂”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常州博物館本次泥塑展覽,著意選取來自甘肅省莊浪縣、江蘇省常州市與蘇州市出土的100余件“磨喝樂”陶塑、陶模、陶范等,促成了南北兩派“磨喝樂”文物的聚首,按照泥塑的題材種類分為“童真”“神祇”“世相”三個篇章,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讓觀眾更加全面地了解到“磨喝樂”泥塑的發展和特點。從展出文物來看,北派“磨喝樂”端莊秀美,表現宗教神祇的題材較多;南派“磨喝樂”則婉約精致,表現世俗生活的題材較多,二者各有所長,各具特色。明清以后,北派泥塑逐漸移至京津一帶,而南派泥塑仍以蘇州、無錫為中心,作為宋元“磨喝樂”泥塑制作的余續,世代傳承,綿延不絕。
今天的七夕節,早已沒有了千年前的盛況,一些傳統活動和鄉土風俗也日漸被現代社會所淘汰和遺忘,“磨喝樂”風光不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它與七夕的淵源。七夕節被一些商家包裝成了所謂的“中國情人節”,用西方式的表達方式代替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實則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背離。從這個角度而言,本次展覽可謂是文物工作者對七夕節俗的一次正本溯源,用精美的文物和扎實的研究讓遠去的歷史生動起來,進一步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熱愛。同時,為了營造廣大少年兒童學習歷史、勿忘傳統的良好氛圍,常州博物館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夏令營、專題講座、親子活動等,并針對展覽特點,設計制作特色泥塑和填色繪本等文創產品,作為獻給小朋友的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讓我們在領略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傳統魅力中,尋覓那來自1000年前的七夕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