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價值漫議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征文選登
吉林省委宣傳部 《文藝報》社 吉林省作家協會 合辦
價值是標志主體和對象之間意義與效應的哲學范疇。人是一種價值存在,由人所構成的社會也是一種價值存在。藝術作為人類價值世界最復雜、最神秘又最具魅力的一個領域,是總體社會價值體系中一個重要而獨特的子系統。今天,面對藝術價值體系動蕩迷亂的局面,迫切需要以社會價值論為依托和參照,梳理價值框架,尋找價值內核,確立基本價值向度。
框架選擇:超越與價值
人類價值活動的內生動力和根本法則是價值最大化,也就是主體生命意義的最大實現。而人的超越活動則構成了主體價值最大化的具體表現和現實路徑。超越是主體對有限性和限制性的超出和揚棄,是人超出自身而又包含自身,向著新的生命層次和境界的躍遷與提升。超越是人類這個物種進化的方向,是個體的生命發展方向,也是現實社會進步的方向。可以說,超越是洞悉人性秘密和社會復雜性的一把鑰匙。超越源于有限和限制,超越的方向是沖破束縛,追求無限。世界萬物,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天體,都是被規定和限制了的有限存在。然而,人是茫茫宇宙中一粒有意識、會思維、善反思的塵埃。人認識到了自身的有限性,感受到了外在的束縛和限制,便不可能像無機物一樣沉沒于混沌之中而無動于衷,也不能像動物一樣僅僅依靠本能驅動生命活動。人力圖擺脫各種有限性,沖破束縛和限制,解放主體,趨近無限。可以說,一部人類進化史就是人類主體的自我超越史,每一個個體生命史也是個體自我超越史。當然,無論社會如何進步,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限制也總是如影隨形、變換身形地伴隨著人類的超越活動,永遠也不可能徹底擺脫有限達到無限,人始終跋涉在超越的途中。超越和限制、有限和無限構成了人類命運永恒的主題和悖論。
人的有限性可以分為時間上的有限性、空間上的有限性、物質存在的有限性和個體存在的有限性。人的超越活動也正是在這四個維度上展開的:從有限時間向無限時間、從有限空間向無限空間、從物質存在向精神存在、從個體向人類(甚至向自然、向宇宙精神延展)。可以將它們簡略地概括為時間性超越、空間性超越、精神性超越和主體性超越。生命超越的程度便是價值最大化的刻度,也是社會價值評價的基本尺度。可以說,人類所有活動除了動物般維持生命存續的活動外,都可以歸結為生命超越活動。即使是純粹的生存活動,人也不同于動物,而是與超越活動復雜地交融在一起。抗拒機械性、重復性、單向性、前定性、限制性等非超越性的存在狀況,探索復雜性、體驗神秘性、追求可能性、解放主體性、趨近無限性、彰顯個性、涵育全面性構成了人類價值活動的根本指向。藝術活動是人類一種特殊的超越性活動,與人類其他社會活動、精神活動和文化活動相比,藝術活動本質上還具有超日常生活性、超實用功利性、超物質現實性、超技術操作性、超邏輯概念性等審美特性。藝術以其特有的方式、機制和路徑,構造、推動并引導著人類價值體系的生成、變遷和發展。我們理解和評價藝術價值可以放在這個理論框架內來考量。
價值內核:自由自然
馬克思深刻指出,理論要徹底,關鍵在于緊緊抓住人本身。人類超越活動無論多么復雜和神秘,其實都是以人性為源動力和元價值而展開的生命活動。人性這個元價值在藝術領域表現為自由自然兩個價值內核。有人形象地說,人們喜歡自由,是因為她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和要成為的樣子;人們喜歡自然,是因為自然是我們原來的地方和本來的樣子。自由標志著人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自我尊崇性,通俗的解釋就是“由自”。張充和在回憶沈從文的文章中引用保姆的話說:張家兒女的婚姻讓他們自己去“由”,或者他們自己“由”來的。馬克思指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本質。法國著名地質學家、哲學家德日進認為,自然演化呈現意識化指向。意識的本性是自由,所以萬物進化的方向就是存在物的自由價值指向。從人類發生學角度看,人的最大束縛和限制顯然是自然條件和環境,人要想實現自我超越,就必須從自然中覺醒,走出混沌一體的原初自然狀態,確立獨一無二的價值主體地位。隨著歷史的演進,通過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模仿自然甚至控制自然,人類的自由度不斷擴大和提高,自由價值得以極大伸張。然而自然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根基和永遠的家園,是人類實現自我超越、探索真善美等崇高價值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動力。人類的自然本性早已以基因的方式根植于人性之中,無論人如何獨立和強大,依戀于自然、沉浸于自然、融合于自然、回歸于自然,始終構成了人類另一種強勁的價值沖動。這正如離家出走、闖蕩天下的孩子,離家越遠、時間越長越想念家鄉。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無論人類認為自己在離開自然的道路上走多遠,其實也只不過是構造了一個人化的自然環境而已。孫猴子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人類從來就沒有離開自然半步。當代社會發展趨勢表明,人類和自然應該建立“亦師亦友亦愛亦一”的關系。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在自由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發育和追求上并非齊頭并進,而是各有側重、各展所長。大體上說,西方文明傳統比較注重主客體分立意義上的自由價值,東方文明傳統則比較重視主客融通意義上的自然價值,自由自然構成了兩個文明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分野。近現代以來,隨著東西方文明的碰撞與融合,隨著各自價值體系充分發育后暴露出的弊端,又出現了彼此走向對方、互相吸引的趨向,克服自然的非人化和人的非自然化,追求自由自然價值的相融相通成了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一種基本價值指向。“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姜夔詩句)藝術既是對自由價值的肯定、頌揚和表現,也是對自然價值的回望、依戀和尊崇。離開了主體自由價值的張揚,不實現人類從自然中的覺醒和解放、個體從群體中的覺醒和解放、精神從物質中的覺醒和解放,就不可能產生任何偉大的藝術。同時也要看到,從根本上說,真正的自由就是自然,自由和自然在藝術的最高境界上是統一的。中國傳統藝術對自然境界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承載了被社會擠壓扭曲了的自由價值。藝術之所以以感性、形象、直覺、情感為表達、傳播和接受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對人類源初自然條件下的生命狀態的承繼、回望和高級回復,是對人走出自然后所創造的邏輯系統、符號系統、工具系統、技術系統的矯正和抗爭。
藝術的價值向度
藝術以審美方式創造和傳遞一種獨特不可替代的精神價值,讓人真切地觸摸到自由自然的價值內核,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超越和精神的神圣。藝術的價值向度可以從五個方面把握。
第一,力量。這是能力超越的價值向度,是人對一個又一個外在于自身的強大力量的精神抗爭和回應。在蒼茫浩瀚的宇宙中,人這一粒塵埃,隨便吹來一陣風,就不知飄到哪里;在洶涌澎湃的歷史洪流中,人這粒沙子,隨便涌來一陣浪,就不知拋向何方。現實力量的渺小成了人生命活動的基本限制,希冀獲得更大的力量便成了人們獲得自由、實現超越的基本價值追求。然而強身健體、利用物質力量、借助工具系統、掌握權力、聯合成群等現實途徑雖然可以讓人增強各種現實力量,但人那巨大的超越性的需求空間是不可能完全靠現實的力量來填充和滿足的。“昨夜夢中馳鐵馬,竟憑畫手奪天山。”(吳昌碩詩句)人類還需要藝術以審美的方式創造力量、傳遞力量、獲得力量,讓人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無限的力量,克服并消除現實生活中的恐懼感、無力感和疲軟感,使人在寂寥空曠、孤獨寂寞、危機四伏的宇宙中獲得存在的勇氣和底氣。古今中外,以表現力量著稱的藝術名作比比皆是。毛主席詩詞和書法所展現的那種傲視蒼穹、氣吞山河的偉大力量令人嘆賞不已。潘天壽繪畫也以雄豪超拔的力量著稱,他即使畫一只小小的翠鳥都讓人感受到一種高傲勁健、超逸凌人的力量。再看杜甫《畫鷹》一詩: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我們由這首詩聯想那幅畫,由畫聯想到那只蒼鷹,再由鷹聯想到那個畫家和那個詩人,都令人強烈地想象和感受到一種郁郁勃發、滌蕩塵埃的力量。
第二,永恒。這是時間超越的價值向度,是對人的生命短暫、美好事物轉瞬即逝的抗爭,是一場生命和死亡的戰爭。人生苦短,光陰如水,美夢易逝。“檐外蛛絲網落花,也要留春住。” (南宋高觀國詩句)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延年益壽、傳宗接代,甚至企圖以生命輪回、得道升仙等虛幻的途徑延展個體生命時間。然而,現實中無論人們如何掙扎努力,死亡最終總會將生命吞噬于無邊的黑暗、無底的深淵和無盡的空虛之中。藝術則以審美的方式把瞬間變成永恒,讓人的存在擺脫了時間鏈條的束縛,使時空中美好的事物能夠流傳、再現和隨機涌現,讓時空中有限的生命存在可能延續到肉體消逝之后。藝術還可以讓主體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各種時空中自由穿越往來,體驗不同的生命情味和存在境遇,擴充生命價值的容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永恒并不是時間的延續,而是抹掉了時間的不朽。藝術以審美的方式戰勝了死亡,順著這條幽美的路徑,人們可能進入澄明境界,體驗感受到那個不在場的本真的偉大的神圣存在,并與她融合在一起,實現生命價值的永恒與不朽。
第三,廣大。也就是偉大、崇高和深遠。這是空間超越的價值向度,是對人的卑微和弱小感的精神抗爭和回應。人的生命活動總是在有限的空間中展開,但人并不滿足于有限空間的生存境遇,拓展空間成了人的基本價值沖動。無論生存于封閉的小山村,還是漫游于浩渺的太空,無論是家居空間拓展,還是遠游他鄉,現實空間的變換總不能徹底滿足人對空間超越的需求。藝術則以審美的方式把不在場的無限空間籠于藝術天地,讓人目極八荒,獨步古今,澄懷觀化(黃賓虹語),從而使人的生命崇高偉大起來。古往今來,各類藝術在空間的構成和塑造上使勁了渾身解數,呈現了異彩紛呈的美學風貌。劉勰的“隱秀說”認為“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深刻揭示了藝術以有限的形式蘊涵廣大深遠存在的美學本質。中國傳統書畫篆刻藝術則通過對虛實、有無、黑白、大小、形神等對立要素的絕妙處理,因小見大,逸筆草草,于方寸尺幅之間,盡現大千世界。從價值論角度分析,人對空間的超越還包含在自然物理空間之外,營造了主體精神空間、文化符號空間和今天方興未艾的虛擬空間,人們生活于相互區分卻又重疊交融的四個世界中,這種空間格局的變換為藝術價值增添了更加豐富、更加復雜、更加神秘、更具無限可能的資源、形式和樣態。
第四,生命。生命是所有價值活動的主體、載體和本源,因而對生命的肯定、贊揚、尊重、表現,傳達生命力量、生機活力、生活情味,便成了藝術的基本價值向度。藝術源自人,藝術為了人,藝術涵育人。離開了生命價值軸心,一切藝術無從談起。西方藝術注重對客觀事物的刻畫與描寫,以對象化的方式呈現生命的自由本質。中國傳統藝術則注重主體生命的精神傳達,追求主體生命與自然生命的融通與一致。謝赫論畫六法的第一法“氣韻生動”一直被譽為中國書畫的最高標準,其實質就是生命精神。齊白石作畫“為萬蟲寫形,為百鳥傳聲”。他說,我畫有生氣的東西,我畫一個草蟲都愿它生機活潑。藝術價值的生命向度也是對生命存在缺失和有限性的超越。藝術像主體生命的一面鏡子,人在那里發現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虛幻的自己、過去的自己、可能的自己、現實的自己、變形的自己、理想的自己等等。人們以真摯的情感賦予藝術,寄托自己的向往和追求,藝術從而具有了精神的生命,真實的生命也因此豐富起來。藝術又像一個舞臺,人們既可以做導演、做編劇、做演員,也可以做觀眾和評論家,藝術通過激發情感和想象帶著人們建造并進入了別樣的生命世界。這是有別于現實的、功利的世界,也有別于科學、技術、概念和邏輯世界。藝術世界是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是充滿感性和形象的審美世界,是令人沉浸的情感世界,是人的自由自然的價值世界。
第五,個性。也就是個體主體性。這是對個體沉淪于眾人的價值超越,是積淀于個體生命中的總體自然性和總體人類本性的創造和表達,是對生命中重復性、同質性、機械性、單向性的抗爭和克服,是個體超越自身奔向類存在乃至宇宙精神的價值向度。在現實生活中,個性自由價值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束縛和限制,藝術世界則給人提供了個性全面發展的自由時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得以在藝術領域充分實現。每一個人都是自然進化的頂點,都是人類存在的一員,每一個人身上都積淀著豐富的自然性和人類本性,展現和解放人的自然本性和人類本性,是生命對自由自然價值的渴望。藝術可以把人沉淪淹沒于日常生活中的偉大之處、獨特之處拯救出來,把人的創造潛能激發出來,從而實現由個體生命奔向類生命、由自我奔向宇宙的價值超越。人的復雜性主要源于人的精神復雜性,人的藝術活動屬于人的精神活動,是最自由、最具個性的創造領域。風格千百種,形式各不同,一切藝術個性呈現服從于主體價值表達和審美感受,一切外在的指令、特征、偏好、趣味、手段、質料、形式、路徑從來不應該成為規約評價藝術價值的尺度,更不應該成為束縛藝術發展的枷鎖。只有掙脫了外在的束縛,讓人們心靈深處的精神渴望和感受獨立表達、自由呈現和個性發揮,偉大的作品才可能產生出來。金圣嘆說:文字只要從一片心地流出,便正看、側看、橫看、豎看,具有種種無數美妙,任憑后來何等才人,含毫沉思,直是臨摹一筆不得也。必須指出,藝術個性是主體內在精神品質的創造和表達,絕不是表面的花樣翻新。離開了藝術價值本體,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奇怪亂丑,故作艱深玄虛,嘩眾取寵,自欺欺人,終歸聚沫浮漚,隨聚隨散,飄蕩無痕。人們常說,文學即人學,藝品即人品,畫格即人格。藝術的生命在于個性,沒有真正的個性,追逐、沉淪、陶醉于一般意義上的模仿、復制、設計、生產,也就等于背離了藝術價值,終結了藝術生命。個性標志著藝術作品在人類精神價值體系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個體生命的精神凝結和藝術再現。肉體生命逝去后,個體的精神生命便以藝術為載體,匯入人類精神價值體系中,隨著人類的命運而變遷、流傳和沉浮,并走向未來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