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變形獸面紋青銅簋
中國的青銅時代具有獨特的風采,青銅鑄造的文明,成就了一種不變的記憶。
鐘鳴鼎食的時代,貴族是青銅器的擁有者,青銅器是地位尊卑的象征。國家有國之重器,所謂“九鼎”,“九鼎八簋”象征天子最高的尊榮。我們來關注一件西周變形獸面紋青銅簋(如圖)。
該簋現藏江蘇鎮江博物館,通高14厘米,口徑22.2厘米,腹深11.5厘米,1982年江蘇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直口、卷沿、深直腹、圈足、雙獸耳下有小珥。頸部以蝶形浮雕犧首為界飾簡單的實線交連紋帶,腹飾圖案化的獸面紋,即僅以線條象征性地勾畫出獸的鼻準、角、眉、耳、吻、爪及分解了的軀體。整器紋飾華麗,但不繁縟,造型威嚴、莊重,但又不失典雅。
簋的作用相當于今天的大碗,文獻記載用來盛黍稷稻粱,容量為一升或二升。青銅質地的簋在商代早期已經出現,但數量較少,商代晚期逐漸增加。西周時期是簋的盛期,不僅出土數量增多,而且形制亦趨復雜,除雙耳圈足簋外,還出現了四耳簋、三足簋、四足簋和方座簋等。戰國以后,簋極少見到。
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數量的多少是等級的標志,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特別是在西周時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樣,在祭祀和宴饗時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成為“列鼎”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