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的彩瓷——長沙窯瓷器進京展出
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詩詞壺
由北京市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主辦的“詩意的彩瓷——長沙窯瓷器藝術展” 7月23日在北京藝術博物館開始為期3個月的展出,展覽展出173件(套)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除了展示保存完好、修復完整的瓷器之外,還展出了窯址標本、制作工具和窯具百余件(套) ,觀眾除了能夠欣賞展品之外,北京市文物局還規劃了許多寓教于樂的互動內容。通過參觀展覽,觀眾能近距離欣賞到長沙窯獨特的文化魅力。
長沙窯又被稱為銅官窯,是中國唐朝彩瓷最早發源地。如今在長沙市境內,長沙窯遺址面積達30萬平方公里。在唐朝以前,中國北方產“青瓷”南方產“白瓷” ,而唐代長沙窯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匠人們開始用極細的筆在瓷身的釉下繪制云彩或是簡單的幾何紋理,同時也開始使用青白瓷系統之外的綠色或是褐色進行創作,在長沙窯的發展后期甚至出現了紅色、黑色、紫色等較為復雜的顏色。在同一時期出現的唐三彩雖然也開始在燒制過程中添加了多種顏色,但與長沙窯出土的瓷器相比,唐三彩多用于陪葬,顏色較長沙窯也更為暗沉;長沙窯瓷器常被制作成生活用器,顏色也繁多自然。除了顏色,制作工藝的不同也讓唐三彩不便保存——唐三彩是低溫鉛釉陶器,燒成溫度僅有800℃,再使用釉料上色。相比唐三彩,長沙窯借鑒了四川邛窯的制作技術,先在釉面繪制圖案,再經過1200℃高溫一次燒鑄成型。經過此番工序制作出來的瓷器易于保存,在瓷器上的創作又不受局限。長沙窯的出現從此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對兩種瓷器的制作都產生了影響。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建毛在接受采訪時稱“瓷器創作從此在青白瓷之外找到了新的載體” 。
長沙窯除了促進制瓷技術的發展,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也很高。在此次展覽中,觀眾不僅能感受它的歷史沉淀,還能直接在瓷身的文字圖案上體驗出獨特的藝術情趣——在長沙窯出產的瓷器身上多有不同的花紋或文字,表達了當時制瓷人的情感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不過大部分展出的瓷器仍然以圖畫為主,展覽也以瓷身的紋飾進行分類,瓶身畫作多以禽鳥走獸為主。
對于策展人之一的楊俊艷來說,被長沙窯吸引的原因是瓷器上的詩詞歌賦。“這點很有意思,瓷器上出現了詩詞,或是當時流行的打油詩。如果單純以欣賞觀摩的心態來說,特別有趣。 ”楊俊艷說道, “文字類瓷器內容中,除了有‘蓬生麻中’這類的警示恒言,也有‘君住長江尾’這樣的情詩。大家也能在觀展期間親身接觸這類文物。 ”這也正是本展以“詩意的彩瓷”為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