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再回大眾視野
小讀者在“故事繪——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上閱讀。本報記者 劉彬攝/光明圖片
魯迅筆下那個江南小鎮里被人侮辱卻奉行“精神勝利法”的農民阿Q,其不屑的眼神和悲慘的命運,1978年被版畫家趙延年用58幅黑白木刻連環畫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目前,連環畫《阿Q正傳》和1973年鄭毓敏、顧盼等共同創作的紙本水粉連環畫《魯迅》,1973年路煥華創作的紙本素描連環畫《馬克思刻苦讀書的故事》,以及《紅色娘子軍》《地球的紅飄帶》等在內的上百幅連環畫原作和數百種“小人書”,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在以“故事繪”為主題的中國美術館藏連環畫原作精品展上,主辦方中國美術館力圖通過這些曾經叩動大眾心靈的作品,勾勒出現代連環畫的發展軌跡,呈現各個時期連環畫的不同特征,重溫連環畫帶給觀眾的心靈慰藉。
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雞毛信》《中華兒女》《武松打虎》……對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來說,那些64開本、圖文并茂的小人書是他們永遠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
“那時候,我國圖書出版的種類和規模都不如現在,可供選擇的讀物屈指可數,集知識、故事和精美繪畫于一身的連環畫是中小學生最主要的課外讀物。一放學,同學們相互交換著看,我們讀了《紅巖》,為江姐的鋼鐵意志所感動;看了《白毛女》,對喜兒的悲慘命運深表同情。從容不迫走向鍘刀的劉胡蘭、張樂平筆下流浪的三毛……放學后,一本本弘揚‘真、善、美’的小人書,打開了小伙伴們的眼界,我們從中學到了很多課本外的知識。”一位參觀者一邊看展覽,一邊對身旁的兒子講述著自己的童年。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年畫、連環畫、宣傳畫是宣傳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載體,徐燕孫、劉繼卣、王叔暉、賀友直等許多優秀人物畫家都集中在連環畫創作中,連環畫迎來巨大的繁榮。”中國美術出版總社總編輯林陽介紹,改革開放初期是連環畫發展的又一個高峰,連環畫也有了“輕騎兵”的美譽。1979年發表的連環畫作品《楓》,以及其后的《人到中年》,由于其強烈的視覺沖擊,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原作。“連環畫當年能夠那么繁榮,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畫家都是用心在畫,他們對藝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方寸之間天地寬
在我國,連環畫藝術歷史悠久,漢代的畫像石磚、敦煌莫高窟鴻篇巨制的佛教故事,都具有連環敘述的特征,循序漸進地帶給觀賞者視覺美感,可以說是歷史最為久遠的連環畫表現形式。20世紀以后,連環畫發展迅速,因其通俗易懂為當時的民眾所喜聞樂見。魯迅曾發表文章說,連環畫不但可以成為藝術,并且已經坐在“藝術之宮”里面了。魯迅認為,連環畫雖然“產生不出托爾斯泰”,但卻“可以產生米開朗基羅”。在魯迅的影響下,左翼青年木刻家開始采用連環畫的形式表現社會生活、大眾疾苦,引起當時社會的強烈反響。
“最近幾年,各種題材的連環畫書又開始回歸大眾的視野,以收藏為主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多。以今年為例,為慶祝建黨95周年和長征勝利80周年,我們策劃出版了紅色主題的連環畫,讀者反響很好。”連環畫出版社何玉麟介紹,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童書博覽會上,《地雷戰》《地道戰》等經典小人書深受現場小朋友的喜歡。“那幾天的銷售碼洋最高時能達25000元,我們欣喜地發現,在讀圖時代,連環畫又成為青少年閱讀不可或缺的選擇。”林陽介紹,連環畫如今在國外也很受歡迎,近年的版權輸出每年都在百種以上。
傳統的連環畫創作多是對經典名著加以改編而成。隨著讀者閱讀需求與閱讀喜好的變化,他們越來越需要原創的連環畫作品。“將一部小說改編成連環畫的文字腳本,難度不比改編影視劇本小,不僅要提煉、縮編文字,還要體現文學性、可讀性和連貫性,僅在文字上下的功夫就可想而知。”在林陽看來,現在連環畫的范圍很廣,已經不再只是狹義上的“小人書”了,它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以連續性的畫面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并傳達思想的藝術形式,這種形式非但不會消亡,反而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