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布扎布:草原文化是我心靈的生活方式
官布扎布
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農村牧區出生的人,都有大致相同的經歷。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主席官布扎布也不例外。
因高考制度尚未恢復,他高中畢業后回到家鄉,農民、民辦教師、生產隊副隊長……由于此間他堅持寫作并時有作品發表,官布扎布被調到烏蘭牧騎任專業創作。1981年,他考入內蒙古大學蒙語系,由此改變了一生的命運。
官布扎布是帶著“用問號/整理我的一切”的思考走進新時代的。他的詩歌從無師自通到向現代轉型,并以自己獨到的目光認識萬千世界,緣自大量的如饑似渴的閱讀和生活的滋養,更緣自心靈的拷問。
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的幾年當中,官布扎布中斷了寫作。正如他在詩中所表達的“我把失落的惆悵存壓在/比山還要重的腳環下”。面對諸多始料未及的變化,他經歷了長達幾年的反思,寫作和思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1985年起,官布扎布從事出版工作25年間,對出版有了較為清楚的認知:一是滿足閱讀之需;二是進行文化的內容積累。出版社在社會分工中的職責可能就這樣,其他的應該都是延伸追求而已。在出版社我做的基本上是文學編輯,因業務和愛好同意在一起,對我的寫作幫助很大。2015年12月,官布扎布當選為自治區文聯第八屆主席團主席。
讀書報:您一直用母語寫詩,突然用現代漢語翻譯《蒙古秘史》,是什么契機?
官布扎布:幾年的反思中,我悟了這么幾個道理:一是,突然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了,要有選擇地做一些事情了;二是,深深地感到沒有必要把自己固定在某一類型的文學表達上,而應該要自由一些,自在一些,應以所要表達的內容為主,去尋找合適的形式;三是,對知識分子情懷做過自己的歸納,認為知識分子不只是知書達理而有家國情懷,而是因為他知道個體生命的價值只有與家國大事和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充分體現這個道理,所以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是較為普遍的,我在上述感悟和當時一個熱詞的作用下決定翻譯《蒙古秘史》的。那個熱詞就是“地球村”,“全球化”等等。當時我想地球村或全球化的前提應該是各個民族相互間的了解。而這個了解應以文化與歷史的交流才能夠實現。因為蒙古民族的歷史實在是特別奇特,所以尤其有必要翻譯和介紹。當然,還有文化大眾化主張的引動……
讀書報:《蒙古密碼》的出版,使艱澀的歷史書走進大眾讀者,在出版界文學界引起很大反響。
官布扎布:《蒙古密碼》至今還是我自感得意的作品,因為在這部作品中匯聚了我好多的想法,心得和勇氣。在內容方面,一直以來,蒙古的古代史像是一個布滿云霧的長廊,我想用文學和思想的亮光照射一下這個長廊;在文體方面,《蒙古密碼》大約縱跨500多年的歷史,應以什么文本描述它呢?經反復思考后,我最后選擇了散文的文本。有位蒙古族老作家曾對我說;“《蒙古秘史》、《蒙古密碼》二書都讀了,經典,不可以模仿和超越!”。說明讀者很喜歡。
在史學研究領域,對蒙古古代史有很多以是而非的結論。產生誤讀的那些結論也是我要一一解決掉的問題,所以我付出了很大的歷史勇氣。在推出下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之前,我仍以“密碼”得意。
讀書報:《蒙古密碼》一書開頭就提出,蒙古人的祖先究竟是誰?這樣的問題意識貫穿始終,引起讀者的興趣。在寫作的過程中,您是否也興致盎然?
官布扎布:就《蒙古密碼》所涉獵的內容而言,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問題意識。因為其中不僅要涉及古代蒙古及成吉思汗的歷史活動,還要涉及百多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古代蒙古及成吉思汗的觀點、論斷,更重要的是在說清楚北方民族無一例外地跨過長城向南發展的歷史規律時,我們現有的所有認知都不能回答它,于是我在反復閱讀世界史,中國歷史的前提下,試著提出了生存圈和生存圈內部生存資源再分配的理念。沒成想,用生存圈和生存資源再分配的理念一去分析,不僅書中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同時我又看到了當今國家發展變化的由來和規律。應該說,這是我最大的收獲!
讀書報:把握這樣一部富有學術含量的著作,更需要有充沛的學術素養和優美的文筆。在探尋歷史真相的過程中,您有什么獨特的發現?
官布扎布:這與我的文化主張有關。《蒙古密碼》所呈現出的成吉思汗是最為真實的,本真和符合歷史實際的成吉思汗。在《蒙古密碼》的經驗中,我體會到,寫作者的胸懷應大于題材的胸懷,應大于所屬民族的胸懷,應大于那個朝代的胸懷,如能這樣,世界會以另一種形象出現在你面前。
讀書報:在書中,常常會有一些凝聚了您的深刻思考的總結性評論。比如您提到,一個民族的發展與壯大,無疑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是,在那些發揮推力作用的因素中,有些因素是軟性的、次要的、輔助性的,而有些因素則像那執掌枯榮的季節氣候,帶有絕對的根本性和關鍵性。以這樣的視角觀察和分析古代蒙古人與大地自然的關系,并通過這一關系的變化解讀其生存形態的變遷和快速發展的內在原因,給讀者的啟發和印象也是新鮮生動而耐人尋味的。這些思考和分析,基于怎樣的積累?您認為對大歷史的解讀,最重要的是什么?
官布扎布:你提到的這一點正是我們解讀古代條件下各個民族存在形態和發展變化之最根本的東西。我想,不管寫到什么題材,一個作家找到把控題材生命的規律是極為重要的。找到了那個規律,你才能看得清,說得透,也能讓讀者心明氣爽。至少,我對自己是這樣要求的,在沒有徹底弄清楚原由的情況下,我是不會去動筆的。
我一直在努力,或正在實現的是:努力使自己有一個觀察,認知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人生等各種存在的個體角度,使自己的知覺不跟著別人跑。因為,我認為,人類目前為止的各種學說都是從某一角度上觀察歸納存在形態的成果。
讀書報:您如何看待想象力?在作品中又是如何適度發揮的?能談談草原文化對您創作的影響嗎?
官布扎布:想象力就是大腦的體力,進行想象就等于讓大腦去跳舞,跳遠或跳高。文學需要想象的翅膀,而想象也應為內容的深刻表達服務。
出生、長大在草原文化的狂野上,所以我的呼吸中應該有花草的香味。草原文化是我心靈的生活方式,也是對待它物的一種尺度,所以它對創作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我愿意寫它,也要求自己,不要僅僅表現它皮毛的特點,而需要盡力體現它整體的,內在的,深刻的真實存在。這樣,我才能成為它的好兒子。
讀書報:對于語言,您有怎樣的追求?多年來您的創作風格有怎樣的變化?
官布扎布:我對語言的使用沒有太多的考慮。這可能與我雙語寫作有一定的關系。無論用蒙古語,還是用漢語寫作,我唯一追求的是,提供讀者一個順暢、平和、樸素的語言環境。
讀書報:能談談您手頭創作的作品嗎?
官布扎布:手頭上正在創作的這個作品,既是一個命題作文,更是我正想去寫的選題。說它是命題作文,是因為屬于作家出版社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工程。但寫作并不僅是為了“工程”。在《蒙古密碼》中,我對蒙古的歷史品讀到成吉思汗時代結束。接下來,蒙古人演繹的是大元王朝的建立和這個王朝一步步敗亡的歷史長劇。其中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我們去細細品讀:一是,王朝的滅亡大多都是斷崖式的,元王朝為什么不同?二是,草原民族的成敗轉換為什么會那樣的快?三是從盛到衰究意被什么樣的規律所左右?等等許多極需了解的問題。我想,其分量不會輕于《蒙古密碼》,內容的分量比它還大,還重。作為紀實文學,也有一些新的探索。應該說,有一點期待的價值吧。
讀書報: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主席,能否評價一下內蒙古作家隊伍和文學發展狀況?
官布扎布:經歷世紀交替期間的低迷之后,內蒙古的文學自覺很快開始恢復了。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啟動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同時,加大對文學創作的支持力度,并及時推出《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工程》和《優秀蒙古文文學作品翻譯出版工程》,使內蒙古的文學創作有了明確的導向和引領;與此同時,內蒙古老中青結合的作家隊伍已經形成,現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達三百多人,其中母語創作的作家有近千人。內蒙古這些作家的作品正以各種發布平臺走向全國,并獲得很大好評。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之后,內蒙古的各民族作家更感責任重大,決心在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方面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