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恒:好演員需要用無數角色去修煉 ——訪影視藝術家陳逸恒
陳逸恒飾演的反面人物
1954年出生,中國內地導演、演員、制片人。
1978年,陳逸恒進入甘肅省歌劇院工作,并出演了《彼岸》、《咫尺天涯》等多部話劇,1982年首次參加電視劇《媽媽莫流淚》的拍攝,還曾導演主題“春潮”的流行音樂會。1989年加入TVB擔任配音。
2006年在電影《生死牛玉儒》中飾演配角牛總被提名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2007年,由他擔任制片人兼主演的《老柿子樹》獲2008年度電視金鷹獎。2011年,榮獲第七屆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稱號,2013年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憑借在電影《許海峰的槍》里的表現,獲得最佳男配角提名。2015年導演《臘月的春》獲第二屆中美國際電視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兩大獎項、獲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優秀影片大獎”。2016年7月,他拍攝的電影《太陽河》在不久前剛剛落幕的第三屆中美國際電視節上,一舉斬獲“年度最佳影片獎”。
他生于北京,長于甘肅,堪稱中國影視界的老戲骨,曾因飾演《國家公訴》中的“壞省長”王長恭而深入人心。
在《絕對權力》、《我主浮沉》、《射天狼》等多部影視作品中,他的表現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前,他又不遠千里地跑到永登縣柏楊村,絲毫“不計成本”的在一部蘭州本土打造的小成本電影《丟羊》中友情客串了一天,就為心里始終牽掛著這片生活過的地方。
他的人生真的如戲,一部情節跌宕起伏、酸甜苦辣俱全的大戲。
他,就是陳逸恒。
交談前有那么一瞬間地停頓,陳逸恒的思緒就彷佛正在指尖纏繞著的縷縷煙氣,煙霧徐徐散去,而記憶則飄向了久遠。
“我的父親陳永玲50年代被調到甘肅省京劇團時,把我們全家都帶到了蘭州。那時父親的每場戲全家人都要看,每天晚上,媽媽都會領著年幼的我去看演出,看完后家里人還要一起聊聊演出的情況。”對于那時還未上學的陳逸恒來說,這些事情顯然還不能理解,于是每當鑼響開戲后就開始進入夢鄉,戲一散就醒來,醒后迷迷糊糊地聽到家里人還在那不停的聊著些什么。
“長大些了以后才知道,父母的這個習慣主要是源自雙方家庭的影響,母親也是出身京劇世家,姥爺言菊朋便是中國京劇‘四大須生’的創始人。”陳逸恒說:“雖然父親當時已被譽為中國‘四小名旦’,但為了繼續提高專業素養,仍需要不斷總結。從那以后,我就發自內心的愿意認真看戲并聽大人聊戲了。雖然那時的我才剛剛上學,還未步入戲曲行當。”
簡單并無憂無慮的時光十分短暫,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陳永玲被迫離開了舞臺,后來又被打成了“現行反革命”。“除了有時去送飯,從小學六年級到初中我都很難見到父親。到后來,偶爾相見卻幾乎不敢相認,父親受盡折磨已面目全非。”那一幕讓陳逸恒終身難忘。
1970年,中學畢業的陳逸恒面臨分配,包括常書鴻兒子在內的他們這些“成分”不好的學生沒有任何一個單位愿意接收。絕望之際,白銀區化工廠卻將他們全部接收了。
“剛到工廠聽說一年兩套工作服還挺高興,說是夏天是綢子,冬天是呢子。等上崗工作了才明白,這是因為我們每天都要和別人躲都來不及的一樣東西打交道——酸。鹽酸、硝酸、磷酸、硫酸,與‘四酸產品’每日相伴,這些東西如果滴到棉布衣服上會連片的腐蝕,如果滴到綢子或呢子上就是一個窟窿。”
不僅是工作環境讓人失望,更重要的是少年時家庭熏陶,已讓陳逸恒在心中萌生了從藝的初心。年僅16歲的他在蘭州拜了甘肅省歌劇團的雷蘭英為師,開始學習聲樂,她也是陳逸恒走上藝術道路的啟蒙老師。
“那時,從白銀到蘭州大約3個小時的火車路程,每天7點多有一趟。我只能利用周六休息的時間去,但也不能每個周六都去,因為那時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0多元,買不起票時就只能‘扒’火車。”陳逸恒說到這里帶著一絲苦笑。
這樣的生活整整維持了8年,期間陳逸恒先后多次考上了甘肅省話劇團、蘭州軍區獨立師文工團、甘肅省歌劇團等文藝單位,可是每一次又都因“身份問題”被拒之門外。“一直到了1978年,父親平反,我進了甘肅省歌劇團。其實,我的初衷是想從事話劇表演,但那時是沒有選擇的。”陳逸恒說。
1982年,寧夏電視臺要拍一部電視劇《媽媽莫流淚》,當時陳逸恒正在團里排練一個準備下鄉的小話劇,飾演的是一個干休所里的老干部。不曾想,機會就這樣不經意的到來,他被臺下偶然出現的電視劇劇組攝像王強一眼相中,那一年陳逸恒28歲。
“我還記得很清楚,這部電視劇是在沙坡頭拍的,里面的女一號是演員馬麗,而飾演劇中男一號媽媽的叫王惠琴,她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實力派演員郭濤的媽媽。”回憶中的陳逸恒顯得有些興奮。“在大約近4個月時間的拍攝期間,我高興的不得了,終于見到了心中向往已久的電視劇拍攝劇組。”
結束拍攝后陳逸恒回到了團里,但心思卻再也無法完全留在舞臺上,沒別的,就是一心想著拍戲。
“1984年,我接拍了青海電視臺的電視劇《格薩爾王》,這部作品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古裝電視劇,也是著名演員劉蓓的第一次‘觸電’。由于我的眼睛有些小,因此熟悉的朋友還送了我一個愛稱叫‘鍋邊蹭’。”
從那以后差不多10多年間,陳逸恒就這樣一直活躍在各個劇組,并且將各種行當都摸索、嘗試了一遍。
1989年,因父親要去香港需要人照顧,剛調入青海話劇團一年的陳逸恒便隨父前往香港,事業重心也隨之轉移。
“一開始,由于粵語不好沒法拍戲,就只能簽約到TVB擔任配音,這一干就是13年。”后來,他除了配音外偶爾也拍拍戲,飾演一些講國語的角色,而陳逸恒真正意義上出演的電影角色就誕生在這里。
“我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1990年洪金寶的作品《皇家女將》,我在劇中飾演一位船長,盡管戲份很少但導演還是十分滿意,這也著實令我激動了好一陣。”陳逸恒告訴記者:“最重要的一部電影應該算是1993年出品的《太子傳說》,我飾演的是片中張學友的義父。”
后來,經人介紹陳逸恒認識了著名導演徐克,看過資料后徐克便誠摯地邀請他去自己工作室當副導演兼演員,當時徐克的御用動作指導程小東也在場。“可是,出于多方面考慮,我還是拒絕了,當時徐克非常吃驚,因為我也是第一個沒有接受他邀請的人。這件事至今想起來我還是覺得非常遺憾,因為那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機會,如果當時能夠堅持和徐克一直合作下去,我的藝術人生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在人們熟悉的《新龍門客棧》里,那個講著蘭州話的西北韃子曾給蘭州影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有的對白都是我配的音,里面不少經典蘭州話也是我給設計的。”說起這件鮮為人知的事,陳逸恒心中的喜悅溢于言表:“真的挺好玩,當時徐克要求我找韃子說的話,可這一時半會從哪找‘韃子話’呢?那就需要一個別人都聽不懂但又
不能瞎說的語言,還需要能準確表達出對白的意思。當時,作為那個配音圈獨一無二的蘭州人,便自告奉勇的將臺詞翻譯成了蘭州話。”一個活靈活現的西北韃子形象也就這樣誕生了。
2002年,電視劇《絕對權力》為他的藝術人生帶來了重大轉機。導演蔣紹華找到陳逸恒與斯琴高娃配戲,飾演女市長的丈夫錢初成。可是,由于長年坐辦公室配音,當時陳逸恒的體重已經達到了197斤。為此,導演提出了一個條件:減掉20斤。正是這部戲讓陳逸恒下定決心重入“戲行”。隨后,陳逸恒不惜付出高額代價與TVB解約了。
“從《牧馬人》開始,再到《英雄兒女》、《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經典之作至今仍令我熱淚盈眶。可是,今天的電影里已幾乎看不到這些東西,大銀幕上越來越見不到人們需要的英雄,于是打造飽含正能量的影視作品成為我新的奮斗目標。”陳逸恒說:“可是,如今的現實卻是票房決定著影片內容的發展,好在是這幾年又迎來了全國文化大發展的新時期,這一現實的扭轉還來得及。我希望用優秀的作品引導更多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而不要一味的去盲目迎合商業影片的需要。”
“演員與明星多少是有區別的,一夜之間可能就會造就一個明星,僅僅需要的是一場電視秀或一次成功的炒作,只要撞準了就成。可演員不是,一個好的演員需要用一生去追求,用無數的角色去修煉,最終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藝術使命。所以說,只有角色,沒有演員。到最后,一位真正的演員需要的是德藝雙馨,而不是所謂的光彩照人。”這是陳逸恒“修行”多年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