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夫文人畫的寫竹情操
文同 墨竹圖
中國的竹子繪畫,列為象征民族君子風范的“四君子”之一,元代張退公在《畫苑補益記》的《墨竹記》中說:“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傳蕭悅?!痹嬛窀呤掷钚b在《竹譜》中說:“墨竹亦起源于唐,而源流未審。”近代陳師曾在《中國繪畫史》中也說:“唐代王維、孫位、張立則是寫竹繪畫開端。”可見唐代開始竹子繪畫漸漸從山水、人物畫的配景地位上獨立出來,并在宋代得到文人墨客喜愛,成為表現文人士夫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而后經過諸多文人畫家之藝術演繹,千余年來畫竹高手輩出,歷代先賢寫竹,“竹論”的佳話輩出,古往今來的藝術大家以“竹”作為題材繪綴不倦,尤其是在文人畫的表現中,竹升華成了一種人的精神風貌,賦予它虛心、堅韌、氣節等人格魅力。
蘇軾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古人的繪畫作品可以看出,他們對竹的創作熱情亦是他們表達人生的態度,因為“畫如其人”、“書如其品”。古人畫的竹子不僅自然、神似,更是學者文人內心筆墨情操與人文精神的舒展。竹子繪畫歷史悠久,從歷史上流傳保存下來的作品看,以竹子為主題最早可見的是五代徐熙《雪竹圖》。宋代有徽宗趙佶、崔白、吳元瑜、文同、蘇東坡等諸多學者大家,元代趙孟頫一家三人都是畫竹子的逸品能手,成為畫壇史上的一樁美談,高克恭、倪瓚、吳鎮、李衎、柯九思等皆是寫竹著名畫家,他們的竹畫或“挺拔灑脫”,或“醉筆淋漓寫竹枝”,或以書法筆致入畫圖……完整系統的繪畫理論出現在元代,無疑是竹子繪畫鼎盛的標志,其中李衎著論的《竹譜》最是代表。明代畫竹者著名的有宋克、楊維翰、王紱、夏昶;清代有四僧、揚州八怪,近代的四大文人畫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為美術史留下一座極豐富的畫竹、寫竹的竹子畫卷和文化寶庫。
中國傳統的竹子繪畫可分為兩類。其一,勾勒設色的工筆一路;其二,不著色彩的水墨寫意一格。徐熙《雪竹圖》、趙佶《竹雀圖》、李衎《紆竹圖》走的是勾勒設色一脈,它們或畫竹數竿,立地拏云而起;或凌空橫截一枝,姿態俏麗。用現代人的知識經驗去解讀,作者好像學習了素描法訓練,畫中竹枝、竹葉的細節描繪好似自然中對竹子寫生一樣。水墨寫意一脈最重要的代表要數文同的《墨竹圖》,也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墨竹極品。畫家掇取一段垂崖毛竹,以S型的構圖展現它姿態生發的優美,濃淡干濕的墨色表現出葉子的陰陽向背,細嫩新枝生發出勃勃生氣,筆端毫芒不露保留出書法的韻味,通幅氣勢磅礴,渾然天成。成為中國繪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文同的《墨竹圖》不僅代表墨竹畫的典范,也標志著文人畫的勃然興起。
觀摹宋代繪畫,無論工筆或寫意,其形態、筆墨、色彩、結構都已經完美地契合著自然生態。宋畫法度嚴謹“依乎文理”,其形象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與顧愷之所論說的“傳神”,謝赫的“應物象形”,郭熙的“窮其要妙”、“奪其造化”一脈相承,正是中國畫道最重“遺貌取神,法為我用”的文藝傳承。元代趙孟頫是書畫同源的實踐者倡導者之一,題于《秀石疏林圖》的著名小詩,“方知書畫本來同”便是主旨與佐證。柯九思《論畫竹石》:“寫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睆倪@段文字可以知道柯九思畫法是以書法入畫法,可謂書畫并茂。清代金農創漆書一法,外剛內柔,方圓融合,他畫的竹子也別具一格。漆書入畫,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寫竹風茂。而鄭板橋自稱“六分半書”亦是以書法的隸、篆筆意入畫,成為畫史上著名的竹子繪畫大家。
歷代寫竹大家都把自己的創作思想寫成文字,或詩或文留給后世留下豐富的文獻。如文同的“胸有成竹”,鄭板橋的“胸無成竹”,兩種不同的創作美學觀,啟迪了歷史上多少畫家的思維及思索,亦成就了無數的畫竹神品、妙品。再有倪瓚在《疏竹圖》的題跋上寫道:“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與直哉?;蛲磕ň弥?,它人視以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边@一段話影響了500百年來中國畫竹藝術的創作和審美的法則。
古人以竹子象征人格,鄭板橋曾寫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以竹代言,關心民間滄桑,這里的人和竹在精神上合二為一,竹子不再是自然之竹的再現,詩也不是無感而發的詩題。透過畫和詩,聯想到他“高風亮節”的人品令人肅然起敬??梢姡瑐鹘y文人畫所繪畫的毛竹已不僅僅停留在對自然界毛竹的傳移摹寫里,更多的是文化內涵被賦予在了他們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