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藥師》楔子
楔 子
我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到檔案館做檔案員。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還是一個神秘的職業。這家檔案館擁有江北最豐富的館藏:清末以來的海量文字及圖片等。因為人力不足和其他一些原因,我進館時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原始藏品仍未歸檔,一捆捆一箱箱堆在架子上。庫房大極了,我每次進入這里都像小鳥入林,收聲斂翅。
進庫房時要穿一件深藍色的隔離服,很像古舊的長衫。我覺得這樣的裝束才對得起每天吸入的一百多年的塵埃。打開那些發霉或半殘的紙頁,各種陌生的痕跡引人幻想。如果紙頁上留有斑駁深漬,我馬上會想到體液或血跡,于是趕緊掀過。
這是一個平常的上午。我像平時一樣戴上大口罩,開始搬弄一卷卷東西,對馬上就要經歷的一個重要時刻毫無預料:一只不大的手提箱壓在一堆案卷下邊,我把它費力地拉出來。木箱精致極了,淺棕色的油漆多處剝落,四角鑲了銅皮,手提柄也是銅的。一把小小的銹鎖把守著秘密。打開它很容易,里面有個蠟印花布包裹,揪開了是不同顏色的紙張:上面深深淺淺的字跡由毛筆或鋼筆寫成,還夾雜著一些英文。
一連許多天沉浸在這份案卷中,忘記了一切。有幾次催促閉庫的電鈴聲響了我還一無所察,差點被鎖在里面。無法形容閱讀這些文字的感受,因為它太奇特了。內容涉及膠萊河以東一百余年來的許多重大事件,特別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作者與大革命時期幾位領袖人物的面晤,顯然是極珍貴的資料。如果這方面的記載再多一些更好,可惜作者的興趣還在其他方面。縱觀全部文稿,我怎么也弄不懂他究竟要寫什么:革命秘辛?養生指要?情史筆記?
關于作者的考察也頗費一番功夫。這個人叫季昨非,是半島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實業家季踐的獨子。季家曾是南洋首富,后來產業收縮至北方,擁有藥局、礦產、墾殖業和釀酒公司。這個家族與革命黨人關系密切,多次捐助巨款,被喻為“革命的銀莊”。此外還是海內最有名的養生世家,這一點倒被傳記家忽略了:半島地區是東方長生術的發源地,方士們盤踞了幾千年,季家顯然承續了這一流脈。季踐作為第五代傳人,手中實業依舊發達,養生術卻走向了末路。季踐曾將族上秘傳獨方制成的丹丸贈與當時的革命黨北方統領,認為這遠重于一筆巨款。
季府的秘傳獨方由祖上一位“獨藥師”創制,經歷五代,日臻完美。季踐當年從一位北方統領面色及氣息上,判斷出此人已經十分羸弱了。可惜當時統領正急于奔赴關外,行色匆匆,未將丹丸裝入衣兜就離開了。
北方統領忙到了極點,接下來的半年馬不停蹄,大多數時間奔波在關外和京津,正策劃一場規模空前的起義。季踐最后一次與統領見面只草草交談了幾句,因為對方已心不在焉。他從統領焦干的神色和顫抖的雙手、額上那條突突亂跳的筋脈斷定:此人將不久于人世。
起義失敗了,同時傳來的噩耗還有北方統領的病逝。季踐悲傷異常,接著大病不起。他將季昨非召到身邊,對唯一的傳人說:“世上再也沒有比死更荒謬的事情了,這種事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要不犯錯才行。”“我們遇上了數一數二的亂世,人在這時候最值得做的其實只有一件事:養生。”
季昨非在訣別之期才意識到,父親與自己的交談實在太少了。他明白父親后半生太忙了,要照顧龐大的家族實業,還要暗中與那些革命黨人來往。
文稿中記下的這些場景看得我雙眼酸疼。日光燈鎮流器發出了吱吱聲,抬起頭許久,還恍若呆在另一個時世。這其中蘊含的隱秘太多了,簡直詮釋不盡。
我在檔案館工作了四年另七個月,最終還是離開了。
走的前一天,我鄭重地將已經立卷歸檔的這一疊散頁插到架子上,注上全宗編號:“J008-02-1425-0001”。
三十多年過去了。這期間檔案館先后公開了一大批歷史檔案,它們可以像圖書一樣被公眾利用。我心中漸漸萌生了一個念頭:出版那部隱秘的文稿。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館內抄錄。最讓我難以決斷的就是公開出版前的刪節問題。一些重要歷史人物的生活細節,特別是有關半島長生秘術、不無淫邪的某些記錄,讀來令人不安。經過再三斟酌,又聽取了幾位專家的建議,最終還是保留這些內容。還有,因為原稿采用了古舊文法,實在太艱澀了,這就需要在尊重原意的基礎上從頭譯寫和整理。
如讀者想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解讀,即可按照全宗編號,到檔案館查找那份晦澀的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