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熱的是這個詞還是這件事
■有專家認為,以往的國產科幻片雖然也有一些機器人和未來城市等科幻元素,但并沒有太多工業文明的氣息,這中間除了科幻思維的缺失,更致命的是科幻情懷的匱乏
■編劇平臺“如戲”創始人朱博文提出警示:這兩年被瘋搶的IP,很多會在接下來幾年中,在版權到期時成為泡沫。因為科幻IP缺少強有力的執行者,沒有那么多人可以在期限內把這些IP開發落地
科幻是眼下橫跨文學、電影、舞臺、網絡劇、游戲的熱詞:根據劉慈欣的科幻童話《燒火工》改編的同名VR作品集聚了大量人氣,而由韓松長篇科幻小說《紅色海洋》改編的動畫電影也已進入制作階段,與此同時,《三體》舞臺劇成功上演,近日啟動的首屆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云獎宣布推出包括“最佳網絡大電影獎”在內的10個獎項。
短短1個月內,隨著這些重磅科幻影視、舞臺劇作品陸續亮相,科幻正以一個龐大產業鏈的面貌,在公眾面前展露出來。然而,科幻開發的這把“火”是過了頭,還是不夠熱? 科幻產業接下來將往何處去,又遇到了什么問題? 從眼下已經面世,或正在籌備的作品,以及業界的動態中,我們也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科幻“衣柜”的大門,正在一一打開
不久前在上海首演的《三體》舞臺劇,可謂是近兩年的“科幻熱”中,知名大“IP”開發的首次落地,場場爆滿的票房,也為緊接著一系列的產業開發開了個熱鬧的頭。原著作者劉慈欣在首演結束后有一段詩意的評價:“在這么狹小的舞臺空間上,這部劇就好像電影《納尼亞傳奇》里面的一個衣柜。我們打開這個衣柜走進去,發現里面是一個廣闊、浩瀚的世界。”
這個“衣柜”的意象,也是對科幻產業的一個形象比擬。從一部作品、一個創意出發,更多開啟新天地的“衣柜”大門正在一一打開。據業內人士透露,科幻小說的改編版權費在近3年漲了10多倍。立項的中國科幻電影數量,在前年還是個位數,去年就達到近百部。
有人提出質疑:科幻IP是不是已經被資本炒得過高? 科幻作家韓松堅決反駁:“科幻還沒有被真正地炒起來。”他告訴記者,國內還有大量優秀的科幻作品,包括年輕“80后”作者的新作,都可以做成游戲、影視、VR作品的腳本。“科幻產業還有很多方向沒有被真正開發。
比如科幻題材的主題公園,應該會有很大的市場。”韓松說,“科幻電影在國內是一片沒有被開墾的處女地,今后一定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最火的片種之一。”
全球華語科幻電影星云獎主席董仁威認為:“華語科幻電影才剛剛起步,雖然現在還沒有很出色的作品出來,但有一大批都在制作當中。其中不單有銀幕大片,網絡大電影的發展也非常迅猛。”根據組委會的調查統計,華語網絡大電影從2006年至今共有21部科幻作品,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有7部,其發展可稱得上“井噴”。
不過,科幻網絡大電影目前仍沒有精良之作出現。無論是今年5月剛上映的 《異能者》,還是剛殺青的 《王牌特工學院》,在“超能力”等科幻元素的點綴之外,青春、玄幻的劇情仍是主線,特效的呈現也較為粗糙。但是網絡劇 《執念師2》 相較于一年前同系列的第一季,技術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內容上也開始觸及時空悖論這樣的科幻經典問題。不少專家認為,正在蓬勃發展的網絡大電影和網絡劇,或許會成為科幻產業低成本孵化的“試驗田”。
驟然升溫,讓許多癥結浮顯出來
有業內人士提醒,中國的科幻產業幾乎從零啟動,驟然升溫的過程,也讓許多癥結浮顯出來。
一個最大的問題,便是產業開發人員與科幻的“脫節”。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吳巖認為,在一條成熟的科幻產業鏈上,各個環節都需要專業的人才:游戲公司需要懂科幻的編劇,大到世界觀設定,小到道具的處理,科幻感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款游戲品質的優劣;電影公司需要懂科幻的“獵頭”,從現有的科幻作品中發現有潛力的題材,而不是一味地哄搶IP。還有科幻插畫師、科幻玩具設計者等等。但現在,這些人才在國內都十分稀缺。目前,國內首個科幻文學碩士專業在北京師范大學已經開設了13年,吳巖去年還招收了首個科幻文學博士生。然而,對于極速發展的科幻產業來說,這些畢業生還遠遠不夠。吳巖說:“我們現在還是需要更多細分專業的人才培養,并且更大范圍地進行科幻思維的普及。其實這并不難,一些短期培訓就可以做到。”
而在韓松看來,目前國內的科幻片除了科幻思維的缺失以外,更致命的是科幻情懷的匱乏。他認為,以往的國產科幻片中也有一些機器人、未來城市等科幻元素,但并沒有太多“工業文明的氣息”,卻透著一股濃濃的“紅高粱感”。他說,“我們做科幻產業開發千萬不能急功近利。國外拍科幻電影的導演,像斯皮爾伯格、卡梅隆等,他們都是真喜歡科幻。如果對科幻既不懂也不喜歡,只是覺得能掙錢,就去買IP、做開發,那么最后的成品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一方面是資本一哄而上,另一方面,有多少項目能真正完成開發落地,在許多業內人士心中依然存疑。即便是由資深科幻迷張小北編劇的 《球狀閃電》,也經歷過無法落實劇本、制作,而導致版權過期的失敗經歷,2年前才再次續簽,到今年完成劇本初稿。“做一部科幻電影并沒有那么容易,首先國內熟悉這個領域的編劇就十分稀缺。”編劇平臺“如戲”創始人朱博文給出了一個不太樂觀的預測:“這兩年被瘋搶的IP,很多會在接下來幾年中,在版權到期時成為泡沫。因為科幻IP缺少強有力的執行者,沒有那么多人可以在期限內把這些IP開發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