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物展現西域樂舞悠久歷史
獅子舞泥塑 本報記者 王瑟攝/光明圖片
7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開展的《西域回響——新疆古代舞樂文物展》,用近幾年新疆出土的眾多有關音樂與舞蹈的文物,向觀眾展示了新疆古代舞樂藝術的發展變遷和文化交流史。
一件小如海螺,只有10厘米長的陶塤,兩端細,中間粗,呈橄欖形,一端有吹奏用的圓孔,腹側有4個排列整齊的孔。這是7000年前誕生于浙江一帶的塤,但它出土在新疆哈密地區的伊吾縣,距今有3000多年。它的出現,證明了內地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兩塊用整胡楊挖刻而成的古代彈撥樂器箜篌,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個在和田地區且末縣出土的箜篌,被認定為世界最早年代的出土彈撥弦古代樂器。它的出現,證明了它從中亞傳入新疆,最終于漢唐時代在內地流行的過程。
早在去年7月第四屆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期間,新疆博物館策劃的專題展《舞動生命樂揚心聲——新疆古代舞樂藝術的記憶》就引起了國家大劇院的關注。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終于將它搬到了北京展出。
范仲淹在《蘇幕遮·碧云天》中寫道: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蘇幕遮”這個詞牌,最早曾是西域龜茲國的一種樂舞形式,也代指上演這種樂舞的特定節日——乞寒節。古代西域,人們為了祈求冬天寒冷,天降大雪,要戴上面具表演乞寒胡戲。而此次展覽,利用動態數字手段,將一件龜茲舍利盒上的彩繪蘇幕遮樂舞場景再現了出來。
展覽中還可以看到3000年前康家石門子的巖畫、漢代的銅鈴,公元4至6世紀的克孜爾石窟天宮伎樂圖、唐代《舞伎圖》等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文物。據新疆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展覽收集了新疆境內絲綢之路沿線的古樂器、古俑、古文獻等120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15件,展示出新疆舞樂悠久的歷史。展覽由4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舞樂追夢、舞樂抒情、舞樂蜚聲和舞樂精粹,展覽將持續到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