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由——古元藝術的內在精神

人 橋
玉帶橋
播 種
走向自由
鞍鋼之修復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畫院、古元美術館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走向自由——古元藝術的內在精神”展6月29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持續到7月28日。展覽以古元追求藝術自由的精神為內在邏輯,以基本的時間順序為外部線索,匯集古元延安時期的木刻版畫、抗美援朝時期的戰地速寫、晚年的水彩寫生以及暮年的藏書票等作品,全面梳理、回顧了古元的藝術人生與藝術成就。
自由的曙光閃耀在苦難者的臉上
“走向自由”是古元走上藝術道路之后創作的第一套木刻連環畫,主人公的原型是護送古元自西安奔赴延安的一位八路軍戰士,講述的是出身雇農的“他”飽受地主壓榨、資本家剝削、日寇侵略等悲慘的遭遇之后,參加抗日軍隊蛻變成一名革命戰士的故事,雖然這套作品在創作手法上仍受西方版畫的影響,但在創作主題上卻隱藏著古元親身的經歷與思想蛻變的過程。古元出生于廣東沿海地區的一個巴拿馬歸僑之家,自幼接受的是“和氣致祥百忍成金處世端資退讓,厚德載福惟善為寶持身貴養謙光”的家學,青年時期的古元出于內心中對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只身奔赴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他用木刻真實地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抗日部隊和敵后民眾樸實的戰斗與生活。在烽火年代中,他憑借對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的崇高信仰,以木刻為武器,用一幅幅版畫去鼓舞廣大民眾實現抗日救亡的理想。如果說人生需要一個態度,藝術需要一種精神的話,那么“走向自由”無疑是對古元藝術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昂著頭邁著堅實的步子前進
抗日戰爭結束后,古元離開延安,人生歷程和藝術道路都在經歷著改變。創作于這一時期的《焚毀舊地契》《人橋》等作品已經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這源于古元對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和藝術提煉。他曾說:“風格是隨時代、環境和其他外來因素和主觀感受而變遷的。” 所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古元不但創作了大量反映新中國社會建設的作品,如《鞍鋼之修復》等,還將關注的目光放在普通工人、農民和市民的普通生活上。在面對這個全新世界時,古元用自己的藝術捍衛著心中的和平與自由。抗美援朝開始后,古元和許多藝術家一起,親赴戰場第一線去慰問、采風、收集創作素材,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他用自己的畫筆記錄了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真實的戰斗生活。此次展覽展出了古元在朝鮮戰場的速寫作品,觀眾可以通過這些展品去感受戰爭的殘酷,以及普通民眾對于和平的渴求與希望。
心中自有一片安靜土
早在少年時期,古元就非常喜歡水彩畫,只不過限于戰爭時期物質條件的艱苦,他不得不中斷對于水彩畫的嘗試。從1953年開始,古元重新拾起了少年時期的水彩畫筆,一幅幅精彩的水彩作品開始逐漸出現。古元的水彩畫以各地寫生的風景以及普通人民生活的場景居多,他正是通過這種主題色彩不明顯的畫種去尋求藝術自由的一種詩性表達,去尋求自我內心中的一片安靜土。“我喜歡到大自然和人民的生活中尋求意境,通過淋漓的水色來抒發內心的情意,力求情景交融給人以健康的、美的感受……”可以說,古元的水彩充分發揮了色彩與水分結合時的各種暈染與不斷變化,營造出一種安靜、樸實的畫面意境,他的畫風正如他的為人一樣清新淡雅、樸實無華。
古元對自然有著敏銳的觀察,對現實生活充滿了深情的熱愛。他追求藝術的自由,將藝術的“美”與“真”作為畢生追求的人生信條。在他的藝術里,觀眾可以感受到一位藝術家的真誠與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