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風行闊腳褲
北朝陶俑
這兩年又流行起闊腳褲,尤其是2016年,時尚人士敏銳地抓住這一潮流,極力設計出同為闊腳褲卻又五花八門廓形的下裝,好像是呈現出一種新貌。
實際上,闊腳褲不僅在國際時裝界幾度出現,就中國常服造型而言,也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興起過。自趙武靈王引進胡服以后,中原大地有了合襠褲。“兩股各跨別也”的褲子相對兩腿攏在一起的裙子來說,自然便于行動。當年上穿短袍、下著合襠褲的裝束自戎裝向民服擴散,很是“前衛”,被稱作褲褶。
可是,問題也隨之而來。中原人自商周以來禮服是上衣下裳,下裝為裙子,這才是正統。一穿褲子,下裝成了兩個筒,西北馬上民族的褲子本來就為便利合身,適宜狩獵打仗,但是到了中原漢人的殿堂上,兩條瘦腿形狀的下裝就顯得有悖列祖列宗。怎么辦呢?再回到裙子又覺得有礙行動,于是有人想出一個好辦法,把褲管做肥,使著裝者站在君王或高官兩側,還好像是穿著裙子。這樣,遠看起來維持原造型,但邁開腿時也能很快行走,似乎兩全其美了。于是,就出現了中國古代的“闊腳褲”,當年時髦的全身打扮,被稱為“廣袖朱衣大口褲”。
這種兩全之策沒過幾天又顯露出不足,因為褲管太肥,加之古代絲綢麻葛面料輕盈飄逸,所以走平地尚可,如若遇上個草叢泥濘之地,顯然是多了許多累贅。著裝者總是聰明的,有人率先想出一個法兒,需要趕路時,用三尺長緞帶在褲管膝蓋部位下緊緊系扎。這樣一來,便利多了,因而得名為“急裝”,也被直接稱為“縛褲”。
20世紀80年代初,喇叭口褲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涌入神州大地,有人撰文說喇叭口褲早在中國魏晉時就被我們祖先穿起來過,其實就是沒系帶子或系上緞帶的褲褶下裝。如果仔細對比,會發現喇叭口褲的腹臀部和膝蓋之上特別合體,將褲管逐漸放大是從膝蓋部位之下,因而和大口褲只是有近似之處。
古代流行的“闊腳褲”,先是很肥很長,長至腳面,柔軟面料做成,走起路來還是很瀟灑的,宛如行于碧波之上。但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著裝者最好腿長,否則會被認為腰帶斷了或是提不上去。喇叭口褲穿著時,也有這個問題。所謂“腳”,是人們常將褲腿稱為褲管,褲管下口則被稱為褲腳。
初夏街頭,闊腳褲又為之一變,變得短了許多,形成七分褲、八分褲,這倒使我想起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因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開始接受并推崇現代時裝。當年有《海上風俗大觀》記:“至于衣服,則來自舶來,一箱甫啟,經人道知,遂爭相購制,未及三日,儼然衣之出矣……衣則短不遮臀,袖大盈尺,腰細如竿,且無領,致頭長如鶴。褲亦短不及膝,褲管之大,如下田農夫,脛上御長管絲襪,膚色隱隱……今則衣服之制又為一變,褲管較前更巨,長已沒足,衣短及腰。”看起來,如今的闊腳褲也不是多么新鮮,一百年前的時裝和今天絕對有一拼。20世紀50—80年代,中老年家庭婦女都穿現在這樣長至踝骨以上的黑綢褲,當時稱“撒腿褲”。何謂撒腿?針對20世紀50年代前后扎腿帶子的穿法而言,我們小時候,愛把這種不太長又有點兒肥的褲子稱為“撈魚褲”。
總之,闊腳褲無數次出現,幾乎過些年就興起一陣兒,只不過20世紀90年代時已被稱之為“裙褲”,再肥大些叫“褲裙”。名稱總在變,而褲形卻又似曾相識,這就是時裝發展的螺旋形特征。
闊腳褲的新鮮勁兒,在于前幾年普遍穿著的多是緊身熱褲,襠部肥大的哈倫褲沒有大范圍流行開來,因而這樣肥肥闊闊有長有短的褲形讓人們眼前一亮。時裝特點就是趨新,變成與原來穿著的不一樣,就使大家感到新鮮。何為潮流?即一潮接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