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故事需要新的文學想象 ——中國作家“文學三沙行”活動舉行


南海素被稱為中國漁民的“祖宗海”,先民們由此出海、捕魚、經商,使得“海上絲綢之路”日漸通暢,他們付出血汗甚至性命,確證了自古以來我國對南海相關島礁和海域的主權所有。千百年后,我們在南海開辟了新的天地,2012年,海南省三沙市正式設立,成為中國位置最南的地級市,僅僅4年過去,“主權三沙、幸福三沙、美麗三沙”已見雛形,三沙精神成為每個到訪者的重要收獲。
7月2日至7日,由中國作協、中國出版集團主辦的中國作家“文學三沙行”活動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出版集團副總經理樊希安任采訪團團長。由17位作家評論家組成的采訪團走進西沙諸島,開展文學公益大講堂、圖書捐贈、種植作家林、交流座談等活動。這是三沙設市以來開展的首次大規模文學活動,也是中國作家首次以集體采訪的形式踏上中國領土最南端。
“這里沒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7月2日,采訪團一行抵達文昌清瀾港,在“三沙一號”前舉行啟動儀式。李敬澤、樊希安,以及中共三沙市委常委、副市長馮文海出席儀式并致辭。儀式由中共三沙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黃曉華主持。
李敬澤談到,南海是中國漁民的祖宗海,這里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當我們面向這片海洋的時候,總會想起那些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付出巨大代價、戰斗在一線的人們,他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值得紀念。三沙既是主權三沙、幸福三沙、美麗三沙,同時也應該是文化三沙,我們的民族之根深植于此,中華文化也要在這里扎根。這是一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行程,所有作家都愿意為三沙的文化建設盡微薄之力,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作家用他們的筆去書寫三沙,表現三沙人的生活和奮斗,傳遞他們的精氣神。他說,這是一個真誠的約定,是作家、文學與三沙的鄭重約定。
汽笛鳴響,“三沙一號”向海洋深處駛去,此后5天,作家們冒著熱帶海洋性氣候的高溫、高濕,換乘三沙綜合執法船、沖鋒舟、漁船等,在永興島、鴨公島、甘泉島、晉卿島、趙述島之間穿行,看五星紅旗在南海升起,祭拜革命烈士,見證移山填海的氣壯山河,家國情懷油然而生。
樊希安說,凡優秀作家都有家國情懷,三沙是南海的明珠,南海是中國的南海,這次我們來到三沙,就是希望借助文學,借助我們的眼、我們的筆,贊美她,歌頌她,保衛她。
“作家的天賦是有限的,責任是無限的。”劉醒龍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神圣的,踏上三沙便是如此。主權問題不容商榷。他寫下詩作《南中國海》:“長城長到天姿幾?永暑永興永樂知。我有三沙四千里,不負漢唐南海旗!”
吳玄說,三沙之行讓“國家”、“主權”這些概念在他心中扎根更深,家國情懷更加飽滿,一個新城市正在南海的小島上形成,大家有幸看到了它形成、發展的過程。
“借用一句話說,這里沒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徐則臣講起少年時代的邊疆夢、海洋夢和英雄夢,三沙行讓這三個夢變得真實可感。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他對人與自然、世界、他人的關系有了新的認知。他覺得,這些將與三沙人的故事一起出現在他日后的作品之中。
在南海播下文學的種子
文學應該惠及基層,影響更多普通人。在永興島,中國作協“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第三講在“哨兵大學堂”開講。作家們還向當地圖書館捐贈了圖書。
全民公益大講堂伊始,李敬澤介紹了相關情況。他說,中國作家采訪團登上永興島,拜會守島官兵,對大家而言,這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今年為深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把文學帶到基層最廣大的群眾之中,中國作協啟動“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第三講在祖國海疆西沙舉行特別有意義。閱讀改變生活,啟迪人心,希望能把文學的種子播撒下去。
王樹增以“長征精神”為題為駐島部隊官兵上了生動一課,他用一個個故事闡述了長征精神的內涵和現實意義。他說,邊防軍人的存在和界碑的意義是一樣的,長征精神的根本意義在于它是一種信仰,正是在信仰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才能走過艱難漫長的路途取得最后的勝利。今天的年輕戰士甘愿在海疆吃苦,奉獻最寶貴的青春,是年輕人的楷模。
文學無處不在,7月3日,曹文軒前往永興學校和孩子們交流。這所學校現有27名學生,基本都是部隊官兵、駐島干部和漁民們的孩子。曹文軒從自己的作品《菊花娃娃》講起,談及讀書的快樂和意義。他覺得,島上的孩子們像這里的大海一樣可愛,三沙以前是個抽象的符號,通過這次采訪,原先的抽象已經轉變成清晰的具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沙的海闊天空、海島漁民的獨特文化都會潛移默化地對自己以后的文學創作產生影響。
走向海洋,中國需要新的文學想象
走向海洋,是當今我們國家和民族正在實施的戰略藍圖,這也為文學提供了新的可能。在7月6日舉行的交流座談會上,作家們表達了這一觀點。
李敬澤認為,走向海洋的過程中國需要新的文學想象。千百年來,先民們前赴后繼征服南海的歷史缺少文學的鮮活表達,今天中國正以舉國之力走向海洋,這是一個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戰略選擇和轉折,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意志的新的方向。“中國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怎樣想象中國,這個自我想象也正經歷著具有深遠影響的轉折,面對這個大時代,作家有責任記錄和書寫這一切。
從新疆來的作家劉亮程對三沙之行感慨良多。在新疆,他曾沿著長長的邊界漫步,那時覺得中國很小,小得近在眼前。如今來到南海,卻深刻感受到向南還有遠方。現在作家雖不能投筆從戎,但也應挑起責任,以文學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從云南來的范穩表示,從高原到大海,反差和沖擊力巨大。作家有責任發現這片土地的美和其中蘊藏的歷史文化。寫作者需要這樣的機會開拓視野、開闊心胸和思路。石一楓認為,文學應當跟隨時代而變化,如今南海是國際關注的焦點,它能為文學提供大意象、大情懷和大題材。張定浩覺得,三沙帶給他許多前所未有的體悟,這里的美好、孤獨、寧靜、安詳對人有新的啟迪,會激發出不同的寫作靈感。
董宏君表示,來到三沙,人的情懷和情感無法不浩瀚、博大,這種浩瀚讓人忘記時間,忍不住回想歷史,同時也勾連起未來。應紅說,在中國的最南邊,那些守島官兵、漁民們堅韌不拔,樂觀堅強,樸實熱情,他們凝聚起了三沙精神,值得文學去書寫表現。《西沙,我可愛的家鄉》的詞作者蘇圻雄為三沙的精氣神所感懷。他說,如果沒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三沙不會有那么大的變化,只要我的心還在跳動,就會堅持書寫主權三沙、美麗三沙、幸福三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