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歷史 照亮今天 ——中國作協組織作家重走“草原絲綢之路”
7月1日,銀川啟動儀式
在遼上京遺址
在敖倫蘇木古城遺址
“草原絲綢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帶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發展和繁榮代表了中國歷史的一個輝煌時期,也對研究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感知“一帶一路”沿線的歷史文明和時代變化,進一步引導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6月30日至7月9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草原絲綢之路”采訪團穿越寧夏、內蒙古、黑龍江三個省區,深切學習體悟了沿線地區的輝煌歷史和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采訪團以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為團長,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馮秋子為領隊,團員有楊志軍、墨白、王華、嚴寒、姚賽、劉迪生、徐峙、黃靈香、阿郎、牛紅旗等。
7月1日,在銀川舉行的啟動儀式上,白庚勝致辭說,在唐代,絲綢之路的開辟為當時中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今天,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我們希望通過“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還提到,草原絲綢之路地勢復雜、歷史悠久、民族多元,一路上要經過沙漠、草原、森林等地貌,是我國疆土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一個縮影。同時,這一區域生活著回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多年來與漢族同胞共同生活,形成了友誼、友善、友好合作的局面。希望作家們為沿途各地、各民族抒寫華章,不僅要寫好歷史,更要寫好今天。
草原絲綢之路地域遼闊,由中原地區向北越過古陰山、燕山一帶的長城沿線,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陸的歐洲地區。作家楊志軍感受到,這是一次“充滿驚喜和發現的精神之旅”。起始點的寧夏用“中阿之軸”告訴我們:人類共同的信守和追求永遠是和平、幸福、善良、勇敢、光明、進步。為了這個目標,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可以走在同一條路上。遼闊的內蒙草原是乳養生命、乳養精神的搖籃,腳下的土地如此古老又如此年輕,昨天的輝煌已然沉默,今天的燦爛正顯魅力,熱愛是我們惟一的選擇。而“遼上京”的出現讓我們發現城市可以毀滅,歷史可以變遷,但“祖國”的概念永遠不變。祖國是我們最牢靠的依賴,是必須堅守的精神底線。他說:“一個人的發展是時代發展的一部分,一個人的歷史是國家歷史的一部分,一個作家的情懷是民族情懷的一部分。絲綢之路上任何一個人的故事,都能讓我們看到歷史和國家的另一種豐富、另一種擁有,而情懷則是我們表現‘絲路生活’最重要的前提。”
在歷史上,草原絲綢之路承擔著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是一條歷史悠久、輻射面廣泛、影響深遠的文化線路。一路上,作家們參觀走訪了寧夏博物館、西夏王陵、元上都遺址、知青博物館等具有歷史文化代表意義的地點。作家墨白說,我們從銀川出發一路往北,然后往東,每天要行走500至800公里的路程,橫穿遼闊的內蒙草原,最終到達黑龍江境內黑河附近的中俄邊界,這就是古代溝通歐亞大陸的商貿大通道。當我站在烏蘭察布博物館里,看到陳列的是來自中原我所熟悉的鈞瓷時,仿佛聽到來自時間深處的駝鈴聲;在正藍旗境內的元上都古城,當我站在從宋朝汴梁拆遷來的由熙春閣改建而成的大安閣遺址前,我仿佛看到了宋、元兩個朝代重疊的身影。這些讓我看到我們不同民族與世界交往的歷史,也由此明白了重走草原絲綢之路對當下社會發展的意義。
在10天的行程中,作家們不辭辛勞,完成了2000多公里的地理穿越,同時,這也是一場時空的穿越。一路上,大家不僅看到了遼、元、明、清等歷史時代的影子,更目睹了這些地區令人振奮的發展現狀。作家姚賽說,草原絲綢之路采訪活動,就是要集作家群體之智慧,為修復中華文化基因盡自己微薄之力,還山川之秀美、江河之靈氣、文化之厚重。作為一位十幾年前曾在這里工作的軍人,他回憶道,“那時,草原給我的印象是蒼涼且悲壯。當時我在廣袤草原埋下一個夢想,愿她早日擺脫破壞性發展的道路,與落后和愚昧告別。今天回到草原,恍如來到了秀美的江南,城市建設大氣靈動,充滿了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經濟轉軌初見成效,開放度日趨提高,與周邊國家建起了繁忙的經貿走廊;生態環境正在恢復,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短短的10年,這片古老的土地發生了令人驚嘆的變化,她和整個中國一道,進入了騰飛的時代。”
(攝影:行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