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藝熱潮下的冷思考
劉慈欣《三體》“三部曲”
劉慈欣以長篇小說《三體》的英文版獲得2015年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開亞洲作家獲此獎項的先例,給國內文學界和科學界帶來極大振奮,也引發了當下的科幻創作熱潮,集中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在社會化媒體時代,科幻借力網絡媒介得到廣泛傳播。在互聯網時代,科幻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以近兩年的科幻星云獎的宣傳為例,既有新華社、《華爾街日報》等傳統媒體的報道,也有百度、新浪等網絡媒體的宣傳,更有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推波助瀾,短時間內便產生了極大影響。而優秀的科幻作品能夠通過“朋友圈”的分享,贏得越來越多的讀者青睞。譬如《三體》從科幻“粉絲圈”擴散出去后,很快征服了原來看職場小說的都市白領和讀青春文學的中學生,甚至一度風靡政商兩界。
其二,市場經濟背景下,科幻成為一種消費文化,呈現出時尚化、娛樂化的特征。當前,中國已經進入讓·波德里亞所稱的“消費社會”,各類文藝產品有著越來越重的消費色彩,科幻文藝自然也不例外。對于喜歡文字閱讀的人而言,科幻小說取代傳統的武俠、言情等類型小說,成為時下流行的閱讀對象;而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觀看好萊塢科幻電影大片則成為一種休閑時尚。蟲洞、多維空間、平行宇宙等深奧的科學名詞,一時成為朋友圈的熱議話題??苹脗鹘y意義上的認知、美育等功能,逐漸被大眾狂歡的娛樂消費所遮蔽。
在科幻的熱潮下,關于科幻本質上屬于小眾還是大眾的論爭又起。在筆者看來,閱讀科幻文學是一種小眾喜好,而觀賞科幻電影則屬于大眾消費。
先來看科幻文學。中國本土科幻經過百余年的艱辛努力,在雜志、圖書等領域取得了不菲成績,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但無奈的是,受眾始終有限。在雜志領域,即便是科幻熱潮下的2014年,堅持了二十年的《新科幻》(原名《科幻大王》)宣告停刊,只剩下《科幻世界》煢煢獨立。在圖書領域,《三體》雖然獲得極高評價,以瑰麗多姿的想象讓世人折服,卻只有50余萬冊的銷量。對比武俠、言情、青春等類型小說動輒百萬冊的發行量,科幻文學只能算作小眾喜好。反觀科幻電影,隨著國外科幻影視、動漫、游戲的引介,特別是美國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滿足了大眾對科幻的消費需求,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科幻電影市場。迄今為止,在中國位列電影票房榜前茅的多為科幻影片,例如《變形金剛4》《復仇者聯盟2》《阿凡達》等。盡管專業影評人對此類影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水平頗有微詞,但大眾的觀影熱情卻持久而“任性”,樂此不疲地追趕著一場又一場的視覺盛宴。
同時,要透析當前的科幻文藝熱潮,就不能回避同期流行的網絡科普現象。二者并蒂而生,都是基于民眾對科技的消費需求,也都得到了網絡媒介的助力。正如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所說:“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人們必會將目光轉向未來。”當代的中國大眾切身感受到瞬息萬變的科技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對未來科技有著強烈的好奇和龐大的消費需求。網絡媒介的助力更是如虎添翼。在網絡時代之前,人們獲取知識的傳統方式一般是翻閱紙質書刊,網絡時代則可以隨時隨地輕松搜索到答案。網絡還會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處理手段,向讀者推送其感興趣的鏈接,讓其在不斷點擊中暢享求知的快感,同時,高點擊率自然會引來資金的投入。這便能讓科普從單純的公益活動,轉變成雙贏的商業行為。
面對科幻市場的日益壯大,出版界、影視圈甚至地產商都趕來分一杯羹,各類項目紛紛上馬,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大力發展科幻產業,仍需留心下列問題:首先,拒絕短期商業利益的誘惑,注重科幻人才的長期培養,將創作高水平作品放在第一位。就科幻文學而言,目前作者隊伍人數較少,基本都是業余寫作,積淀薄弱。在《三體》的明星效應下,新星、百花文藝、最世文化、讀客、果殼等多家出版機構,紛紛涉足科幻市場。如果作家和出版商只是一味急功近利,大量出版粗制濫造的跟風之作,結果很可能像新世紀初的奇幻文學那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相信科幻熱潮“過把癮就死”的結局,是所有愛好科幻的人士所不愿看到的。唯有多方協力、長遠規劃,才能不斷為讀者奉獻出更多思想性、想象力和文學性俱佳的作品。
其次,完善中國科幻文藝的發展機制,搭建生產、傳播、消費、再生產的良性產業鏈??苹卯a業包括文學、影視、動漫、游戲、玩具、主題公園等多方面。雖然目前國內各方面都有涉及,但缺乏系統性。以鏈條上的電影產業為例,國產科幻電影多年乏善可陳,基本被好萊塢壟斷。影視產業畢竟是復雜的,涉及資金、技術、理念、配套等多環節,需要優秀的導演、演員、技術、美工等多部門的協調??梢哉f,任何一類科幻文藝的發展壯大都離不開整條產業鏈的完善和配套支持。
隨著時代的演變,科幻的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大眾消費的娛樂化趨勢給科幻提供了強大的市場需求,但對其穩健發展卻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參與各方在科幻熱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應對,才能讓本次的科幻熱潮得以持久。
(作者:呂超)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