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中的引力波
雖然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和運用引力波之間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不過在中國科幻小說作家筆下,引力波已經是現實的存在,可以用來通訊、做交通工具和殺人武器。
1974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泰勒和他的同事拉塞爾·赫爾斯發現了一對脈沖星構成的雙星系統,根據廣義相對論,該雙星系統會以引力波的形式損失能量,在大約3億年后將碰撞合并。1980年,還是中學生的吳巖注意到了這些報道。當時科普報刊正紀念愛因斯坦誕生100周年,同時對黑洞和引力波也進行了一番科普。這些促進了吳巖對新科技的關注和激情,并創作出科幻小說《引力的深淵》。
在《引力的深淵》里,中國邑東山區神秘地出現了一個類似于黑洞的超級引力源,造成過往的飛機頻繁墜機,原來這是科學狂人伊立鑫研制出的引力波武器,最后在一番激烈爭斗后,狂人玩火自焚,一命嗚呼。科幻小說作家尤異認為,這是一部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優秀作品,尤其來自中學生之手,難得可貴。后來吳巖才意識到,引力波還僅僅停留在理論范疇,并沒有實際探測到,自己創作的《引力的深淵》是一部超前的作品,領先了時代35年,應該是中國科幻小說中最早提到引力波的作品。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新生代科幻作家們朝氣蓬勃,對科學技術的熱愛無以復加。在他們筆下,引力波已經是廣泛存在的應用。劉慈欣筆下的引力波是取代無線電波的宇宙級廣播,是最可靠不走樣的信息載體。《三體》中,主人公羅輯發現“黑暗森林”法則之后,威脅三體星人要將他們的位置坐標通過引力波廣播散布全宇宙。劉慈欣的另一篇小說《朝聞道》中,引力波則攜帶消失文明發現的大統一方程式,進入到了大爆炸后的新宇宙。
多次寫到引力波,是因為劉慈欣偏愛引力波嗎?劉慈欣認為,引力波是現代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設想中的引力波具有長距離傳輸不衰減的特性,在以太空為背景的科幻小說中描寫它用到它是很自然的。至于現在探測到了引力波,并非是“科幻變成了現實”,而是科幻作家的想象力始終緊跟甚至超前于現代科技發展,將科技中的許多設想具象化了。
新生代另一位領軍人物王晉康的長篇小說《逃出母宇宙》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人類在2061年突然收到了引力波信號,“由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共同投資建造的空間激光干涉天線LISA,自2015年建成后從未得到過確定的信號,但那天的記錄上卻出現了一個突然的峰值。”這個引力波來源可不是遙遠時空兩個黑洞的合并,而完全是科幻作家腦洞大開的奇想:為了逃避近地空間的極度災變,人類學會了把“普通真空”激發成 “二階真空”,從而在空間中挖出一條“蟲洞”來逃生。由于這是空間對空間的運動而不是物質的運動,因而不受相對論限制,可以達到億倍光速。但后來人類進一步發現,所謂近地空間的災變實際是全宇宙的災變,要想逃生只能逃出母宇宙!一個科學怪才找出了辦法:用球形封閉的二階真空把地球從原時空中分割出去。只是很不幸,為此做的一次實驗造成了一場宇觀尺度的災難——在月球背面,直徑十二萬公里的球形空間突然消失,導致地球與太陽的空間距離突然縮短了十二萬公里,因此造成引力的突變。當然,這點小小的引力漣漪完全無法和兩個黑洞的合并相比,但它在地球附近瞬時發生,因而被LISA記錄到。
引力波這種時空振蕩的產物,在科幻作家看來,是再好不過的宇宙級武器。江波的長篇科幻小說《銀河之心:天垂日暮》中,引力波強大到可以撕裂飛船,非常厲害。小說中設想了一種能夠產生強烈引力效應的黃金星球,這種引發效力所產生的引力波急劇變化,會導致剛性飛船的解體。這部小說中提出了時空瘤和時空膜的概念,把人類戰爭上升到了宇宙級別。
此外,還有謝云寧的《宇宙漣漪中的星球》,肖也垚的《信使》,凌晨的《月瘤》等,都涉及引力波和重力問題。中國科幻小說作家筆下,充滿對宇宙和時空的激情,以及無盡的想象力。
(作者: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