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彩塑:民族精神的藝術載體




彩塑之源流
中國古代彩塑藝術源遠流長。迄今所知,彩塑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在1983年開始陸續發掘的遼寧建平和凌源兩縣交界處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女神廟內,就發現了相當于真人三倍的泥塑神像的耳、鼻殘件。這一時期用灰陶土和紅膠土捏塑后加溫燒造而成的各類陶制日用器皿、動物、人物形象,有的施彩涂色成為彩陶,有的還刻有紋飾,樸實而生動,開辟了我國彩塑藝術發展的先河。到了夏商至春秋戰國時期,彩塑的制作較前更為成熟。除了捏塑彩繪,已出現了輪制和模制的器物。陶器胚胎已使用高嶺土,有的器物表層加施釉面,形成了釉陶藝術品。秦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陜西咸陽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龐大陣容。其彩繪陶制塑像數量之多、藝術之精,無疑構成了中國古代彩塑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除了彩繪泥塑和陶器,北魏國都平城(今大同)已開始使用五彩繽紛的琉璃瓦件。隨后出現的各類造型生動的唐三彩制品,塑造燒制技術不僅達到空前的境地,而且后世也難以企及。隨著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各地寺觀遍布、石窟出現,彩塑藝術有了更為廣闊的表現領域。至今尚存的極為珍貴的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北魏貼泥敷彩佛像和山西五臺南禪寺、佛光寺的唐代彩繪泥塑佛像便是其精湛藝術的明證。宋遼金元時期,因為儒釋道三教合流,宗教勢力仍在延續發展并遍布各地。此時寺廟道觀內的宗教塑像在繼承唐代豐腴之美的基礎上向俊秀清麗的形態發展,寫實風格逐漸濃厚,世人的服飾神態和思想感情在彩塑中都有所流露。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宋代宮女彩塑就是其中的典范。它們形成了中國古代彩塑發展的又一個高峰。進入明清,已經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后時期。各地保存的數量眾多的彩塑造像,盡管不乏佳作,但總體已趨向缺乏生機的程式化、世俗化的格局。明清彩塑中尚能見到的一些精品,最終唱響了中國古代彩塑發展演變的華麗的尾聲。
彩塑之精華
中國古代彩塑藝術園地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追溯發展演變的脈絡,選其經典,擇其精華,則可點面結合,賞其全貌。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前文已有概述,下面側重于秦漢以后的彩塑佳作。
1.陜西咸陽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彩繪陶制兵馬塑像。秦始皇陵兵馬俑自1974年發現以來,就以其大、多、真的特征受到世人廣泛矚目。迄今發掘的三個坑總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馬約8000件,形體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似,模擬組成龐大的地下軍陣。其制作工藝是先用泥塑做成粗胎,再經敷泥捏塑,頭、手、軀干分別制作后組合成型,陰干后入窯經100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出窯的陶像通體先涂生漆作底,然后用天然礦物顏料彩繪,展示了秦漢彩塑藝術的高超水平。
2.甘肅敦煌莫高窟南區第259窟北魏彩繪泥塑佛教造像。洞窟西壁正面龕內彩塑釋迦、多寶并坐說法像,皆右袒,披袈裟,衣褶中間有渦紋裝飾,高約140厘米。龕外南北兩側各塑菩薩兩尊,形成對稱格局。菩薩立像高約125至129厘米,戴今勝冠,面相長而豐滿,雙耳垂環,上身赤裸披巾飾瓔珞,腰系翠綠長裙,其上密布陰刻線紋,透過突出而秀美的下肢顯示了衣裙輕薄流暢的質感。洞窟北壁雙層開龕,上層四龕現存三尊彩繪泥塑菩薩坐像,下層三龕現存三佛四菩薩彩塑像。全窟16尊佛教造像均為木架綁扎蘆葦后敷泥塑成,頗具“瘦骨清像”的北魏風范。此窟為北魏現存最早的洞窟,其中珍藏的北魏時期的彩繪泥塑佛教造像堪稱魏晉南北朝時期彩塑藝術的典型縮影。
3.山西五臺南禪寺唐代彩繪泥塑佛教造像。南禪寺位于五臺縣城東面22公里的李家莊西隅,坐北朝南,大殿面積3078平方米,木構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內佛壇上分布唐代彩繪泥塑21尊。南禪寺諸像盡管出自偏僻山村的民間匠師之手,但其造型比例適度,形體圓和柔麗,面相飽滿豐潤,神態自若,塑藝精湛,與敦煌彩塑如出一轍,唐塑特征鮮明,是我國佛教鼎盛時期留下的稀有精品。
4.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宋代彩繪泥塑圣母宮女像。晉祠圣母殿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晉祠鎮西側,坐西向東,背靠懸甕山,面臨晉水之源的魚沼泉,重建于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殿身面寬七間、進深六間,當心間砌神龕。殿內分布宋代精美的彩繪泥塑像41尊。根據這些塑像的發髻、服飾、身姿和手持器物,可以看出是當時從事宮廷六尚制度和歌舞表演的宮女。殿內北次間南側的一尊宮女像堪稱逼真寫實的范例。她的頭前傾,雙手執帕于胸前,活脫一位剛入宮的天真少女。這些塑像已近千年,雖然后世曾有重裝和修繕,但宋代彩塑的風韻依舊清晰可見。
5.山西大同華嚴下寺薄伽教藏殿遼代彩繪泥塑佛教造像。華嚴寺位于大同市內西大街南側,分為上下兩寺。下寺內的薄伽教藏殿是專門藏經的殿宇,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寬五間(2556厘米),進深四間(1838厘米)。殿內佛壇上分布三鋪遼代的佛、弟子、脅侍菩薩、供養菩薩彩繪泥塑造像。其中當心間7尊、兩次間各9尊,再加上佛壇四角的四天王像,共計29尊。這是我國遼代塑像最多的佛殿,也是遼代彩塑的典型作品。尤其是南次間北側前端的一尊合掌露齒的脅侍菩薩像,頭戴花冠,面相圓潤微笑,秀美的軀體袒胸露臂飾瓔珞、披帛和飄帶,下肢服飾浮于腿面呈“曹衣出水”之勢,青春俏麗之姿頗為引人注目。此殿遼塑佛像已脫離印度犍陀羅風格,上承唐塑風韻,取材世間形象,是迄今可見的契丹匠師留下的寫實佳作。
6.山西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元代彩繪泥塑眀應王及侍者像。廣勝寺位于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的霍山南麓的霍泉發源地,分為上下兩寺和水神廟三處。水神廟后部的眀應王殿建成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殿內外的11尊彩繪泥塑像亦當制作于同時。這些塑像雖然都用道教水府諸神為題材,實際上卻是宋元時期帝王、官吏、侍者和宮女形象的藝術再現。藝術風格在沿襲唐宋遺韻的基礎上通過寫實而呈現富麗的風范,與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的形象相仿,是現存元代彩塑的典型之作。
7.山西平遙雙林寺明代彩繪泥塑佛教造像。雙林寺位于平遙縣城西南6公里的橋頭、冀壁兩村之間,現存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中的天王、釋迦、大雄、佛母、觀音、地藏、武圣、土地、千佛和菩薩諸殿均為明景泰至嘉靖年間(公元1450—1566年)重建。各殿密布大者丈余、小者尺許的1566尊彩塑造型生動,技藝高超,布列有序,可謂明代重建時的珍貴遺存。其中天王殿的金剛天王像、觀音殿的十八羅漢像、地藏殿的閻王判官像、釋迦殿的佛傳壁塑、千佛殿的觀音像和菩薩殿的壁塑菩薩諸像,都是值得反復品味的明塑佳作。如此眾多的彩塑薈萃于雙林寺,其藝術風格在繼承宋元豐盈秀逸的基礎上更加鮮明地體現出嚴謹規范的明代特征,而且保存如此完好,堪稱名副其實的明代彩塑藝術博物館。
彩塑之特色
彩塑是人類創作的美術寶庫中雕塑門類的一個重要分支。雕和塑雖然都是獨立的造型藝術,但在質地、制作和藝術風格上仍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中國古代彩塑是指新石器時代以來,以原始宗教、神話偶像、儒釋道教和人間生活等為題材,主要用彩繪泥塑制作的陳列于神祠廟堂、石窟寺觀和生活場景中的藝術形象。它的制作首先是木構綁扎稻麥秸稈和葦葉后敷拌有纖維材料的膠泥成型,也有竹編敷泥、夾纻涂漆、石鐵銅胎敷泥等,然后通過捏塑、輪制和模制技法刻畫組合而成,最后通體涂抹黏性澄泥漿,待風干后實施彩繪。其中有的則用陶土捏塑成型后彩繪和涂抹釉料,經過不同程度的高溫燒制,創作出彩陶、釉陶、琉璃和唐三彩等彩塑藝術品。它們的藝術風格在源遠流長的演變創新中呈現出新石器時代的單純質樸、商周戰國的浪漫綺麗、秦漢帝國的敦厚宏闊、魏晉南北朝的瘦骨清像、隋唐盛世的豐腴圓潤、宋元明清的清新秀麗。綜上可見,中國古代彩塑無愧于華夏雕塑藝術中頗具民族精神和藝術特色的重要載體,堪稱中華美術寶庫內的璀璨明珠。
(本文作者系文物出版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