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冊頁之小濡化心靈之美 ——繪事記余


冊頁,是中華傳統繪畫藝術淵源有自的審美樣式和藏玩形制,通常置圖或書或畫于上下或左右側。圖繪格式或方或圓,或團扇形或折扇形;題材或專類或雜兼,風格或工致或寫意;常常追求書畫相映、筆精墨妙,故輯纂盈冊、掇編為集,供愛好者賞玩品讀其中的雅韻意趣,久之遂成頗具特色的書畫形式之一,流播海內外,深得同行藏家青睞。歷代丹青名家好手均曾留下過精彩的冊頁作品,蓋因其既可探微用宏,以小見大;又尺幅天地,氣韻全出,方寸之間,煙云供養;近便于交流畫藝,切磋文華,適成中華繪事之獨有創造,漸成傳統,流傳至今。
方今畫藝,自美術館、博物館繁興,因各類展覽的需求,作品競相爭奇斗妍、博人眼目,故而畫作尺幅日見其大其巨。繪畫以吸引觀眾視覺感官之新奇刺激而優勝,構圖以取滿密繁實為新穎而富張力,筆法技藝求精描細繪以顯技術語言功力……進而書畫作品的裝裱形式也日趨西式,與古時繪畫、昔日形制日漸其遠矣。而就書畫功用論,今日之繪畫喪卻了古訓“依仁游藝”之本意,聊寫作者性情之快意和高山流水識琴音式的讀者會意。除為數不多、癖好精研傳統藝術的書畫家、收藏家還保持著不減的熱情之外,時下新人畫家少有以為然者,即便有意采納之,亦多出于求新求變的目的,為求個性語言獨辟蹊徑,顏面已非同日而語。以余之管見,藝文之事當隨時代,中國繪畫豈能置身潮流之外乎?然則嘗言繼承乃謂創新之基礎,而創新又需革故鼎新,如若事物皆有一限量,任何新因素之添加必以舊元素之剔除為前提。舊有的形式、形制未得完善而繼續充實完善,是為進步;未有的形式、格式通過創造發明無中生有更是進步。而以中國畫學如此深厚之文化積淀,在世界藝林中如此風格特異獨立的藝術形式,在吾輩手中能否得以有效地持守與弘揚、創新與發展,適是對當代中國畫家智慧、才華的考驗。
浙江的同行在數十年的教學、創作、研究方面保持著較為純正的中國畫學理念和創作實踐的價值取向,他們推崇綜合文化素養的提升和繪畫基本功的修煉。于今在大力繁榮發展當代中國繪畫之時,自覺承擔起繼承堅守優秀傳統藝術精粹、努力創新中國畫藝術之使命,連續組織了多屆中國畫雙年展,分別以不同主題和不同形制為創意,策劃運作展覽,取得了有口皆碑的豐碩成果。掐指算來,余從事中國畫創作、研習三十余載,大多創作的是獨幅主題性人物畫,除少有應囑創作的一兩套人物畫單片,竟從未有主動構思創作冊頁的意愿。因而借著此次受邀參加雙年展活動的機緣,精心創作專題冊頁,再次體會感受融詩、書、畫、印一體的中國畫特有形式及其所能承載的文化內蘊,正是一次溫故而知新的絕好機會。
經過再三醞釀,余之冊頁主題擇《古賢勝跡圖冊》 《樂府畫意》 《詩經畫意》和《楚辭畫意》四組為內容。中國歷史經典的辭賦詩詞是余十分喜愛且久有意愿將之創作成系列組畫的題材。構思中的畫面是詩、書、畫、印和諧一體的小尺幅作品,力求形式取巧、筆墨精致、意蘊抒情。其中《樂府畫意》的《大風歌》 《觀滄海》 《陌上桑》 《歸田園居》 《舟中望月》等,既有畫面又有細節可以展開,且富有表現性;既有豪放超逸之情,又有婉約清麗之意;既有遼遠空闊的景色,又有質樸溫馨的人間生活。余取舒展之線條用筆,輔之以整片的墨色團塊,布色略加濃重,以體現樂府畫意諸畫面的多彩豐富。余又選膾炙人口的《詩經》十二首作題,其中多是余多年想畫又輕易不敢畫,唯恐褻瀆輕慢了詩歌的絕美意境,或畫不達意折損了詩中意味無窮的唯美之意。此番余不揣鄙陋,還是以余之理解和想象,用團扇形式,以簡約的方式圖寫之,然耶否耶,自有讀者品評之。在余,則是反復盤桓,蘊積在心許久,尤是其中的《兼葭》 《關雎》 《伐檀》 《采薇》等,既不可圖解,又不可寫實,還不可繁復。得失在茲,姑且算是余第一次嘗試的半熟之作,容待日后繼續體驗再而為之。余再取《楚辭》之《離騷》四段落,以扇面形式表達屈子一生情感豐富、遭遇跌宕的心路歷程。與圖畫比較,文字具有時間、空間自由流程和想象舒放之悠長;而與文字比較,圖形有著訴諸視覺形象、自由臆造細節之特點;兩者合之圖文并茂、相映成趣為最佳,然而“文”與“圖”真到用時方恨難符心象,余借行楷之書法形式節選屈原瑰奇優美的文思、文采、文字抄錄于茲,以補圖畫形象、意蘊之不足。至于《古賢勝跡圖冊》則表現的是余仰之彌高的一批古代圣賢之士,也是從無數傳統典故題材中精心挑選的內容,且吸收適宜于表現的文人畫水墨技法,以單純墨色為主,唯在人物臉部略施淡赭,為求古樸。其中的《孔子課徒》 《老子問道》 《孟子釋仁》 《荀子勸學》為眾人皆知,古代畫家反復演繹的題材,難以獨出新意于情理之外。而《伯樂相馬》 《愚公移山》 《姜尚求魚》 《孫武演兵》則是舊題新解新作。這四組冊頁每一組選了幾幅參展,為了體現對中華傳統書畫藝術經典形式的遵從與敬意,余亦以書法書寫形式,分別為每幀畫面抄錄詩詞內容和標題,同時較多地用印,以求達到余以為的理想效果。
創作這批冊頁,于吾既為樂事,又常令吾郁悶,主要原因是眼高手低,心象易得而好畫難成。匆匆人生一甲子過往,習藝事藝數十年,夫唯圖畫寫天地萬物人事憑靠技藝,但自忖畫家不僅為手藝人,不能僅是手藝人施以熟技為能事。那些優秀杰出的書畫家都是有著深度思想和獨立精神、崇尚圣賢、追求理想之士,因此,文人畫藝術將思想、學問、才情列為第一要義,乃為后世不移之品評標準,于吾則是心向往之,心儀神追。而高深的思想學問必將以相應的形式(包括精美的樣式、形制)傳導開去,藝術何嘗不是如此。于今,余亦自覺當追隨高邁的理想和道德精神,步圣賢之跡,將心中理想之美借由藝術形式之美,訴諸絹素,徐徐寫出。設若能以此番冊頁創作之用心用情,自我洗心娛情,又能濡化讀者心靈,則不失圖畫造化審美的同時,更兼以“成教化”“助人倫”之效用,果如此,以冊頁之小,真正能見其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