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劇作家沃勒·索因卡訪華
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共同邀請,尼日利亞劇作家、小說家、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沃勒·索因卡于2012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來華訪問。
索因卡1934年出生于尼日利亞西部約魯巴族聚居的一個小城,父親是當?shù)鼗浇探虝W校的校長。1954年,索因卡獲獎學金赴英國利茲大學攻讀文學,畢業(yè)后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任劇本編審,同時編導演出自己創(chuàng)作的戲劇。1960年,他回國創(chuàng)建國家劇院,組織著名的“1960年假面”劇團,為融合非洲和西方戲劇的表現(xiàn)方法進行不懈的探索。索因卡的戲劇創(chuàng)作大致分兩個時期,1960年以前的主要作品有《沼澤地的居民》和《獅子與寶石》等,大多是風格簡約明朗,富于幽默和諷刺的喜劇。1960年之后,作品風格逐漸轉入低沉、隱晦、荒誕,但諷刺更為辛辣,尤其是《路》和《瘋子和專家》被稱為非洲荒誕派戲劇杰作。1986年,“因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富有詩情畫意的遐想影響了當代戲劇”,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10月29日新聞發(fā)布會上,針對他作為社會知識分子的批判實踐、他對諾貝爾獎獎金的使用方法、作家與政治家的關系以及資源大國尼日利亞的現(xiàn)狀、如何看待尼日利亞的現(xiàn)代化等問題,索因卡一一做了解答。索因卡一生因反抗暴力多次入獄,但他一直堅持作家要反映現(xiàn)實。索因卡對中國文學也很熟悉,他學生時代就讀過一些,后來給學生開設比較文學課,把中國作家的作品推薦給學生閱讀。
同天上午,78歲高齡、曾經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吶喊過的索因卡,來到社科院進行了訪華主題演講,演講內容是“非洲大陸半個世紀的復興之路”。5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shù)字,索因卡首先肯定了非洲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擺脫殖民統(tǒng)治而獨立的歷史歷程。非洲大陸寫出了后續(xù)發(fā)展的新篇章,在意識形態(tài)、資源環(huán)境、社會管理、民主政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也為世界政治和沖突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南非、莫桑比克、尼日利亞、剛果等很多非洲國家在經受痛苦折磨后還是取得了某種意義上的全球和解,這一經驗讓我們可以對世界抱著謹慎的樂觀主義態(tài)度。
然而,非洲還面臨著一些令人憂心的現(xiàn)實,正如詩歌《美好的人生尚未誕生》所述,文學還需要以虛幻小說的烏托邦描寫,來實現(xiàn)對非洲過去、現(xiàn)代與未來的多方面展示,還必須對非洲的暴政和各種問題進行反抗,還應該采取各種各樣的形式包括現(xiàn)實的魔幻化,來驚醒非洲人繼續(xù)追尋復興之路,呼吁非洲大陸有更多的變革到來。索因卡舉了很多非洲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例,從方方面面闡述了文學對非洲現(xiàn)狀的表征、反映和反抗。
當天下午,索因卡與國內的作家、詩人、翻譯家、學者進行了文學座談會,座談會的氣氛既嚴肅又輕松活潑。索因卡不僅應邀現(xiàn)場演唱了自己作品《黎明你必須出發(fā)》中的地方歌謠,還與自己詩歌的譯者傅浩一起朗誦了他的詩歌。此外,他還回答了各種嚴肅的問題。作家閻連科詢問尼日利亞今天的狀況是否還和索因卡80年代在作品中描述的一樣,索因卡回答說,尼日利亞今天的狀況與80年代確實有所不同,不過新的作品也都在不斷地反映著新的現(xiàn)實。書評家止庵則問道:“您當年對世界、對尼日利亞非常悲觀,今天您對世界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嗎?”索因卡說,跟很多非洲作家和藝術家一樣,他不要當悲觀主義者或者樂觀主義者,而是要當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現(xiàn)在非洲和尼日利亞的確有一些倒退,但面對這些存在的事實,他要努力改變,并推動下一代繼續(xù)努力改變現(xiàn)實。索因卡還非常關注環(huán)保問題,他說:“我從小在森林長大,我總覺得森林里有生命,有精靈,可以與之對話。生活在森林中天天與森林打交道的人會對森林有非自然化的感受。這些個人的經驗、體驗作為意象都整合進了我的作品。現(xiàn)在人們對森林的工業(yè)化開采必然會遭受相應的懲罰。”
10月31日上午,在北京大學“海外名家講學計劃”的支持下,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亞非系的邀請,索因卡又來到北大并作了題為“全球化逆流中的非洲”的精彩演講。索因卡教授以全球性交流——特別是文化、藝術的交流為主題,梳理并反思了黑人性(Blackness)運動的過程及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借此探討了文學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對待當代語境中的全球化主義所應具備的態(tài)度——既要警惕提防以商品消費為幌子的文化霸權和文化殖民,但又不能盲目排外,單向一元地看待文化碰撞問題。索因卡認為,創(chuàng)作者必須有這樣的態(tài)度,才能實現(xiàn)文化橋梁的身份。
演講之后,北大外國戲劇與電影研究所的同學們演出了由奧索菲桑教授指導、格雷夫斯教授導演的沃勒·索因卡的戲劇作品《獅子和寶石》。這是索因卡的戲劇第一次被搬上中國舞臺。《獅子和寶石》為索因卡早期戲劇代表作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作者留學英國利茲大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1959年首演。該劇以20世紀50年代的非洲鄉(xiāng)村為背景,通過鄉(xiāng)村美女希迪的婚嫁風波展現(xiàn)了進步與傳統(tǒng)之間的對抗。索因卡所處的約魯巴族的傳統(tǒng)哲學和西方現(xiàn)代化入侵的時代背景在劇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半個世紀之后,一批與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時的索因卡同齡的中國學生重新演繹該劇,時空及語境的變化或許是對該劇內涵之豐富的肯定與證明。
非洲具有獨特而深厚的口承文學傳統(tǒng),產生了神話、史詩、民間歌謠、寓言、諺語等多種文學樣式。這些作品伴生著公共與私人空間表演的功能,是非洲人在敘述中構建自我意識的重要方式。20世紀以來,非洲書面文學發(fā)展壯大,誕生了如塞內加爾的桑戈爾、尼日利亞的阿契貝、肯尼亞的恩古吉、南非的納丁·戈迪默等享譽世界的作家。自20世紀中期起,非洲文學的價值逐漸為世界認可,國外學者已經建立起頗為豐富和完善的研究體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的非洲文學研究尚顯零散與初淺,并未充分進入學者的視野。這種情況,一方面制約著國內的外國文學學科體系之完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近年來愈加頻繁的中非合作交流之擴展。索因卡的到訪,為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認識非洲文學,進而深入研究非洲文學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正如索因卡教授在北大演講時所強調的,全球化的交往古已有之,文化本無邊界,孤立也難以長久,而多種方式的文化相遇及交流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