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布楞溝村:“懸崖邊”的巨變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6月24日14:28 來源:中國民族報 陳 揚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地處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的布楞溝村,居于群山環抱之中,兩邊大山寸草不生,全村靠天吃飯。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布楞溝村的136戶村民走的走、搬的搬,只剩下目前的68戶村民,貧困面高達96%。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部分村民舉家外出打工謀生。

      正當大家覺得日子沒了盼頭時,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并留下了“要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的囑托,極大地鼓舞和堅定了布楞溝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經過3年不懈努力,總書記囑托的3件事全部實現,布楞溝村整體脫貧,成為引領甘肅脫貧攻堅的示范村。

      3年前,布楞溝村全村道路都是土路,又窄又陡,塵土淹過腳面,交通閉塞。因長期干旱少雨,方圓沒有水源,吃水需往返30公里到洮河人背畜馱,雇車拉一方水需120元,水貴過油。村民們將拉來的水,先洗菜、后洗臉、再喂牲口。村民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2013年,布楞溝流域整體連片扶貧開發工作實施后,一條20公里的水泥路,連起了外面的世界。自此,村民們告別了出行難、行路難的困局。如今,正在建設中的折紅二級公路穿村而過,成為全村乃至整個流域的致富路、發展路和希望路。

      “現在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再不用出去打水了。”18歲的馬外那西,從去年開始就不再出去打工,在家鄉搞起了養殖業。在當地政府部門幫助下,他養了100多只羊,一年下來收入并不比外出打工差。“以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活,實在沒有辦法;現在,村里通了水,修了路,政府為我們蓋了新房子,在家里就可以掙錢了,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出去打工了。”馬外那西說。

      返鄉創業的馬外那西在布楞溝村里并非個案。布楞溝流域整體連片扶貧開發工作實施3年來,該縣把畜牧養殖和勞務輸轉作為助農增收的主渠道,通過政府扶持圈舍修建、發放養殖貸款、勞務培訓輸轉等措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家鄉的巨變吸引了大量村民回鄉創業。如今布楞溝村家家搞起了規模養殖,戶戶實現了光伏發電,青壯年人人參加了勞務技能培訓,婦女在家搞起了刺繡,還試種起了黑枸杞、甜高粱等。依托中石化的幫助支持,“布楞溝羊肉”“布楞溝刺繡”已經遠銷北京。2015年,布楞溝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460元,比2012年增加2476元。

      “扶貧先扶智,治貧必治愚。”布楞溝村在尋找致富路的同時,也沒有把教育落下。新建的小學校里紅旗招展,漂亮的教學樓和鋪著綠色塑膠的小操場非常醒目。“現在的學校里有了草坪,以前沒有乒乓球、羽毛球課程,現在都有了……”在被問到新學校和舊學校的差別時,布楞溝小學五年級學生馬秀霞一一列舉。

      據布楞溝小學校長張學虎介紹,原來的學校只有兩間教室。由于師資力量缺乏,學校只有3個年級,高年級學生必須到14公里外的達板上學。現在路修好了,新校區建起來了,孩子們都愿意來上學,全村的入學率已經達到了100%。

      在政府的扶持下,布楞溝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