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作品 >> 正文

    小雁塔:見證絲綢之路的興衰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10日15:23 來源:中國民族報 王樂慶


    小雁塔歷經千年滄桑而不倚不倒。

     

      2014年6月,小雁塔國寶紀錄檔案里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里,小雁塔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申報項目中的遺產點之一,被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批準列入。

      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主席來到西安博物院考察調研。負責接待工作的西安博物院院長張穎嵐回憶說,習近平主席一下車就詢問小雁塔的保護狀況怎么樣,在得到回答說已得到科學保護后,還專門叮囑道,對待文物古建一定要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做好保護。在小雁塔側旁的博物館里,習主席一待就是40多分鐘,他對每個展廳的重點文物都很關注,特別是一些體現絲綢之路風貌的文物,如駱駝俑、牽馬傭等,都看得非常仔細。

      或許小雁塔在修建之初就注定了它后世的榮耀,身為皇家寺院的佛塔,它的所在地曾經無比顯赫。初為隋煬帝的在藩舊宅,再為唐中宗李顯稱帝前做英王時的宅第,后由武則天舍宅為寺,并親題飛白體寺額。李顯即位后,對這里常常情有獨鐘,數次攜群臣游園,西園問道,請問禪心,賦詩助興。今天,當年規模宏大身為皇寺的格局已不復存在,唯遺小雁塔傲然挺立,歷經千年滄桑而不倚不倒,造就了人間數世而它一世的傳奇。

      如今,當年有著11個院落氣勢的薦福寺只余塔院,唐代的遺存中也僅留下為數不多的幾個柱礎,但歷史所賦予小雁塔的文化脈落卻延續傳承至今。行走于千年古樹掩映的小雁塔塔院各殿宇之間,明清時期的文化氣息透露出小雁塔的發展軌跡。由南至北依次排列的南山門、鐘樓、鼓樓、慈氏閣、東西小亭、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白衣閣等單檐或重檐的歇山式建筑,因歷史原因已失去它原本的佛教用途,但建筑本身仍保存得十分完好。這些佛寺特有建筑,是體現小雁塔絲路文化價值特征的一個重要載體。

      每日清晨,悠揚的鐘聲從塔院深處響徹古城,數十里可聞。這一景象由于清代詩人朱集義的題詩而被列入“關中八景”之一,名震長安。傳說當年義凈為早起禮佛、譯經,曾向寺中住持建議“早起清晨擊鐘”,這才有了今天僧人每日晨起敲鐘的必行功課。而今,立于晨鐘旁,閉目側耳聞聽著鐘聲,仿佛看見當年義凈大師率眾僧伏案專注譯經的情景。與玄奘住持的慈恩寺譯場、不空住持的大興善寺譯場,同被稱為中國佛經翻譯史上著名的長安三大譯場的“義凈譯場”,曾經聞名海內外。當年出自“義凈譯場”的許多經典,后來都成為了《大藏經》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曾有多位高僧留駐這里譯經、傳法、修行、布道。南印度摩賴耶國人金剛智、康居國人法藏、于闐人實叉難陀、何國人僧伽、日本高僧圓仁等等,這些來自絲綢之路沿線國的高僧,穿越沙漠、戈壁、雪山、河流,傳播著佛教文化。他們把異域的文化帶給中國,把中國的文明傳向世界。

      小雁塔四方形的塔身為青磚結構,塔基座南北兩側有青石踏步,南側有清代建造的石門坊。它不但是中外文化交流形成的新產物,更是一座承載無數人精神寄托的重要建筑。以供出入的塔門在南北兩面各辟一扇,南北門框均以青石做成,石質門楣上線刻供養天人和蔓草、祥云、迦陵頻伽等具典型佛教寓意的裝飾圖案。其中的蔓草紋又稱卷草紋,它吸收了寶相花和纏枝花的特點,因其卷曲狀的花草紋樣而得名。蔓草紋紋樣華美、自由、繁復,有一種婉轉的美感,裝飾效果極佳。“飛天”,意為飛舞的天人,飛于空中,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諸佛菩薩,常見于佛教壁畫或石刻中,天衣飄動,宛如火焰。他們原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舞神和娛樂神,后被佛教吸收為天龍八部眾神之內,成為佛教中常見的裝飾題材。祥云紋樣是仙界、理想和現實結合的浪漫主義產物,既可縱橫鋪排,又能自由布置,形態可實可虛、可動可靜,可作單色,可為五彩,它那善于變幻的紋樣與蜿蜒交錯的結構所組成的圖案模式,是古代紋飾基本的審美特征。迦陵頻伽,佛教又稱“妙音鳥”,聲音美妙動聽,婉轉如歌,在佛教經典中,常以其鳴聲譬喻佛菩薩之妙音。這些裝飾紋樣,刻工精細,線條流暢,以跳動的回轉曲線作為紋樣的基本構成,把外來的題材嵌入到中國傳統的審美觀念中,使之融合并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紋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雁塔遺產區絲路文化特征的體現之一。

      小雁塔,見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盛行,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興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