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如何保護摩梭文化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03日12:58 來源:中國民族報 袁曉文 李錦

     

      保護摩梭文化,實質是在建設好摩梭家園的前提下,堅持“觀念引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產業惠民”的原則,以摩梭母系大家庭為核心,保護母系文化賴以傳承的機制,維護其整體的文化氛圍。

      摩梭文化,是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瀘沽湖是摩梭母系文化生態的重要載體,當前,瀘沽湖及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摩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瀘沽湖畔過去有傳統的漁業村,但由于水質下降導致漁業資源減少,漁民經濟收入降低,被迫向其他產業轉移,破壞了漁業文化的傳承。

      摩梭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也不容樂觀。就摩梭文化歷史遺跡而言,有的有被遺忘的趨勢,有的被當作文化資源在旅游業的發展中過度使用,歷史遺跡的教育功能及其文化內涵漸趨淡化。比如,土司府遺跡已經荒廢,本教經堂雖是省級文保單位,仍然在使用,但宗教活動開展較少,而承載著許多摩梭人歷史記憶的老草海橋也已被廢棄。

      就民居建筑而言,摩梭民居建筑風格、內部裝飾也發生了變化,總體而言,民居建筑保存較好。

      在民族文物方面,隨著社會的進步,許多傳統用具已經消失。

      在“非遺”保護方面,摩梭文化保護內容共涉及8大類46項,其中只有極少部分通過申報,列入各級“非遺”名錄。據初步統計,摩梭文化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一項,即甲搓舞;省級“非遺”項目4項,分別是摩梭人轉湖節、摩梭人成丁禮、甲搓舞、瀘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習俗;州級“非遺”項目2項,分別為瀘沽湖摩梭人轉山轉海節、摩梭人達巴習俗。

      目前,摩梭文化還沒有國家級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只有6位州級代表性傳承人。可見,摩梭文化的保護還未引起足夠的關注。摩梭人傳統技藝中的豬膘肉制作及其文化表征,歲時節令中的祭祖節、太陽神節、祭月神節、祭牧神節等,以及摩梭人對自然和宇宙的認識、建筑營造等技藝、傳統醫藥、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游藝與競技等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系統整理和保護。

      保護摩梭文化,實質是在建設好摩梭家園的前提下,堅持“觀念引導、政策扶持、項目支撐、產業惠民”的原則,以摩梭母系大家庭為核心,保護母系文化賴以傳承的機制,維護其整體的文化氛圍。為此,需要遵循以下三點思路:一是弘揚摩梭母系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重點是維持母系大家庭的居住方式及其文化氛圍;二是保護摩梭母系文化的載體——摩梭文化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及傳統空間聚落,利用摩梭博物館和古村落客觀展示其文化面貌;三是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摩梭人自覺維護其文化傳承。

      摩梭文化的保護方式是多樣的,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整體性保護。摩梭文化是由摩梭人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存在的物質文化形態和非物質文化形態、靜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層面共同構成的多維空間。因此,凡是瀘沽湖摩梭人居住區范圍內的所有文化元素及與之相關的人文環境、文化事象、文化空間等都在整體性保護范圍之中。同時,也應將與摩梭人共居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納入保護范圍,確保摩梭人傳統文化環境中社會文化體系結構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整體性保護的對象包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傳統村落、傳統院落、傳統業態、傳統習俗、傳統母系家庭以及相關的其他文化事項。實施整體性保護必須與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二是搶救性保護。本著“邊搶救邊保護”的原則,把“搶救第一”作為摩梭文化保護工作的要務,扎實推進搶救性保護工作。比如,深入開展摩梭文化普查工作,摸清家底,全面登記造冊;針對評估結果分別制定和完善各類搶救保護方案,建立分級搶救保護制度和體系,區分輕重緩急,分步實施;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用圖、文、聲、像相結合的方式,將摩梭文化全面地記錄保存下來,同時,也要注意收集有代表性的相關實物,建立檔案,及時出版相關成果;建立摩梭文化數據庫、傳承人檔案以及數字博物館等。 

      三是傳承性保護。摩梭文化的傳承是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保護傳承人和建立活態傳承機制是保護工作的根本。要根據摩梭文化傳承的實際情況,在弄清其傳承譜系、傳承路徑、傳承內容或技藝等情況后,按照社區、群體公認有較高水準的原則,認定傳承人,開展傳承人的傳承培養工作;要盡快建立起摩梭文化傳承人管理機制,明確傳承人應當履行的義務、享受的待遇等相關事項,提供相關法律和政策依據;通過政府投入、鼓勵和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相應的保護基金,為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進行公益性宣傳等提供必要的經濟保障;要盡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使之成為摩梭群眾開展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中心;積極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擴大摩梭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建立摩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家庭機制;要突出摩梭群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充分理解和尊重當地群眾的意愿,結合摩梭人傳統節慶活動,廣泛開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增強社會各界保護摩梭文化的意識。

      四是生產性保護。摩梭文化的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摩梭“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摩梭“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要通過生產性展示激發摩梭文化傳承的內在活力,鼓勵、支持人們把傳統產品開發轉化為具有摩梭文化特色的、市場適銷對路的文化產品和旅游商品。需要明確的是,生產性保護堅決反對以純粹盈利為目的,建議采用“政府+協會+農戶+傳習所”的發展模式。生產性保護要積極申報和爭取各級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立項和建設工作,并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參與生產性保護活動。

      五是博展性保護。博展性保護主要是指摩梭文化的文物實物資料的陳展、“非遺”項目活態展示、數字化影音圖片展播等。

      (作者簡介:袁曉文,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錦,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教授。)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