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必須走向市場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5月03日12:47 來源:中國文化報 艾克拜爾·米吉提
     《花腰新娘》劇照 《花腰新娘》劇照
    《買買提的2008》劇照《買買提的2008》劇照
     《可可西里》劇照 《可可西里》劇照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中國影壇具有特殊地位,是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中的重要一環。

      少數民族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俗各異,服飾絢麗,音樂寶藏取之不盡;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山清水秀,森林密布,環境優美,抑或雪山草原,大漠高原,粗獷雄渾……所有這一切,為電影鏡頭語言提供了廣闊的開掘空間。因而,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飽含獨特的藝術魅力。

      歷史成果豐碩燦爛

      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成果頗豐。僅1949年至1965年就拍攝了約45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其迅猛發展勢頭,無疑為新中國電影吹來一陣清風。這些影片中不乏經典之作,如《草原上的人們》(蒙古族)、《南島風云》(京族)、《五朵金花》(白族)、《劉三姐》(壯族)、《冰山上的來客》(塔吉克族、維吾爾族)、《阿詩瑪》(彝族)、《天山的紅花》(哈薩克族)等。時間并沒有湮沒這些膾炙人口的影片,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它們仍舊深深地印刻在國人的記憶中,并且在世界上為中國電影贏得廣泛贊譽。

      然而,“文革”期間,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跌入低谷,幾乎處于停滯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新時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重新恢復活力。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少數民族電影逐漸從體制變革的陣痛中煥發出生機,開始適應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專業化的新形勢,不斷涌現優秀作品,成為當代中國電影一道亮麗的風景。《盜馬賊》、《成吉思汗》、《國際大營救》、《黑駿馬》等影片以豐富的民族風情、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多樣的電影表現形式,促進了中國電影快速發展。馮小寧、廣春蘭、塞夫、麥麗絲等一批導演在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創作上卓有建樹,在新世紀初期繼續推出了《真心》、《嘎達梅林》、《天上草原》等優秀影片。一大批中青年導演也出現井噴現象,如哈斯朝魯的《珠拉的故事》、《長調》,張建亞的《極地營救》,陸川的《可可西里》,寧浩的數字電影《綠草地》,萬瑪才旦的《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章家瑞的《婼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王全安的《圖雅的婚事》等。這些影片不僅在國內引起一定反響,也贏得了國外影迷的青睞。

      黨的十八大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不斷涌現,有以在怒江兩岸溜索行醫28年的全國道德模范鄧前堆為原型的影片《索道醫生》,有記錄一位熱愛曲棍球運動的達斡爾族少年坎坷成長歷程的《哈布庫的羔羊》,有講述維吾爾族母親阿尼帕老人歷經千辛萬苦,用超越血脈、民族的人間真愛撫養6個民族19個孩子感人故事的《真愛》,也有以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形態打造柳州民族風情、屢獲海外大獎的《童年的稻田》,亦有展現奇特佤山風光以及佤族風情的《阿佤山》,還有謳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翻身農奴當家做主偉大歷程的史詩巨作《西藏的天空》,以及經典故事片《回民支隊》50年后的續篇《血戰千傾洼》。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豐富和發展創作類型的同時,一向注重現實主義創作,真實記錄和反映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現狀。

      文化戰略意義不可低估

      新中國成立初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和其他優秀影片一樣,抒發著對推翻三座大山的重壓獲得翻身解放的喜悅。當少數民族同胞看到本民族的生活被真實地呈現在銀幕上,本民族的人物被贊美和謳歌,他們會自心底油然而生一種真正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主人翁感,自覺自愿地融入祖國大家庭溫暖的懷抱。可以說,中國56個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團結發展的格局,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在這一進程中,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功不可沒。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作為一種高效便捷的傳播媒介,將身處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介紹給全國,推廣到世界,對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和主題歌經久不衰,讓頗具綺麗風情的邊疆走進各族觀眾的心靈世界;《阿詩瑪》讓石林奇觀聞名世界,促其成為旅游勝地;《劉三姐》讓世人皆知“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引得國內外游客紛至沓來。顯然,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在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繁榮方面起到獨特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文化強國”戰略。作為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利用多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來為“文化強國”服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

      挑戰與機遇并存

      雖然新時期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據調查顯示,目前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已經拍攝有關電影的為33個民族,還有22個民族沒有拍攝過本民族題材電影。這是一個亟待彌補的歷史缺憾。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電影商業化、產業化快速發展,國外大片的涌入,國內各個類型片相繼崛起,給少數民族題材影片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口碑不算票房算”的趨勢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往往會面對票房成績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或者根本入不了院線、被拒之門外的困境。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注重表現少數民族風土人情,但是觀眾在這些電影中不僅僅是欣賞風光奇俗,還需要看到更多人性的共通性。在人性的深層次挖掘和精神內涵的展現方面,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需要做出進一步的探索,才能迎接時代的挑戰。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年產量逐步提高,新生代導演業已崛起,他們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中不斷汲取營養,使得少數民族題材的“原生態”電影正在興起。其中還有更多漢族編劇、導演的功勞,他們熱愛少數民族同胞,并且愿意深入少數民族生活,因此創作出來的電影沒有矯揉造作之感,以心靈和心靈的溝通,以真誠面對少數民族的淳樸,以良知體味少數民族的內心世界與豐富多彩的感情,推出了《婼瑪的十七歲》、《可可西里》、《碧羅雪山》、《圖雅的婚事》等一批代表作品。同時,一大批少數民族電影藝術家走出學校,站到舞臺的中央,承擔起了少數民族電影創作的主要責任(甚至出現了像嘉娜·沙哈提這樣拍攝主流影片的少數民族導演)。他們善于通過真實而又親切的視角來找尋屬于自己民族的故事與傳奇,《靜靜的嘛呢石》(導演萬馬才旦,藏族)、《長調》(導演哈斯朝魯,蒙古族)、《買買提的2008》(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維吾爾族)、《永生羊》(導演高峰,回族)等影片就是這些導演獻給觀眾的心血之作。

      從題材上看,未來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涵蓋的范圍應進一步拓展。除了關注社會熱點外,深入現實生活,深刻反映少數民族社會的發展變化狀況,應當成為各族創作者很好的切入點。這類影片所體現的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和美學價值,更是其他影片所不可比擬的。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必須走向市場,這是生存的選擇。當然,僅僅為了迎合市場而丟失電影精神內核毫無意義。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需要國家推出新的相關政策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的有力配合,也需要電影人自身的努力。首先要致力于打造精致的電影劇本,還要學會借鑒好萊塢大片和國產大片的商業化運作模式,形成從生產、宣傳、發行到衍生產品一條龍的產業鏈條,使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走入市場。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