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人物訪談 >> 正文

    楊光海:“拍攝民族志電影,這條路我走對了”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6年04月07日13:19 來源:中國民族報 牛銳

      楊光海,是我國最早拍攝民族志電影的老一輩專家。上世紀50年代至今,他參與編導、拍攝了30多部民族志影片,為留存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的珍貴影像、建立和發展中國影視人類學作出了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民族電影拍攝第一人”。

      從昆明一家照相館的學徒成長為中國民族志電影領域的泰斗,楊光海命運的車轍,既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巨變,也見證了中國影視人類學學科從無到有、日益蓬勃的成長軌跡。

      楊光海,1932年出生于云南大理灣橋鄉一戶白族人家。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兩個孩子長大。在親友的資助下,楊光海念過村小,還讀了幾年私塾。15歲那年,楊光海拜別母親,到昆明一家照相館當起了學徒。在那里,他學會了照相,還初步接觸了電影拍攝的技術。

      楊光海正式扛起攝像機拍片,是在上世紀50年代。1950年,楊光海考取西南軍政大學。因為有攝影基礎,畢業之后,他先是進入西南軍區測繪局工作,后來又被八一電影制片廠看中調走,擔任攝影助理。

      紀錄片《戰勝怒江天險》、《通向拉薩的幸福道路》,是楊光海最早參與拍攝的影片。這兩部影片是“孿生兄弟”,記錄的都是把公路修進西藏的歷史片段。前者講述的是1953年川藏公路修到怒江時被滔滔江水阻斷,部隊士兵渡怒江、攀懸崖,勘測架橋位置,與工程隊合作完成架橋通路工程的故事;后者記錄的是1954年在拉薩舉辦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車典禮的歷史時刻。

      楊光海與中國民族志電影結緣,和全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直接相關。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就制定了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政策。為了貫徹執行這一民族政策,推動各民族發展進步,我國從上世紀50年代起組織大批學者和工作人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和語言調查,其間,實施了為每個少數民族攝制一部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的計劃。由此,電影作為一種記錄手段,在我國首次被大規模地運用到田野調查中。楊光海所在的八一電影制片廠,恰好承擔了部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的攝制工作。

      1957年,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托,楊光海作為八一電影制片廠助理攝影師,與同事前往云南,拍攝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佤族》。在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西盟鎮馬散大寨等地,楊光海等人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拍攝了佤族開春以后按時令進行的祭祀和農事活動,如“做水鬼”、“拉木鼓”、“刀耕火種”等,如實記錄了佤族傳統社會生活的原始面貌。此后,楊光海又在云南拍攝了《獨龍族》、《苦聰人》等多部紀錄片。它們不僅為我國進行民族識別、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形象的科學依據,為后人了解少數民族的歷史風貌留下了珍貴的一手資料,也為中國影視人類學的發展創作了奠基之作。

      1962年,身為北京科教電影制片廠攝影編導的楊光海受廠里委派,前往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拍攝紀錄片《鄂倫春族》。與以往面面俱到地記錄一個民族的傳統社會不同,此次楊光海在創作手法上進行了創新。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他決定以鄂倫春族特有的狩獵生產生活為主線,以四季狩獵活動為結構框架,按歲時穿插衣食住行、生產交易、婚喪嫁娶、祭祀占卜等活動,形象地呈現出鄂倫春族森林游獵文化的有機整體,以及鄂倫春族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最初姿態。

      楊光海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民族志影片,是中國影視人類學的扛鼎之作,也是影視人類學在全球發展的重大收獲。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些作品不僅多次在國內外民族志電影活動中作為經典進行展映,獲得國內外專家交口稱贊,還全部被德國、日本等國有關機構收藏,廣泛傳播研究。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為了給國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它也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為少數民族群眾了解先輩的歷史留下了珍貴資料。我對各民族都懷有深厚的感情,拍這些影片時,我和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就像一家人。因此,拍攝視角既非仰視,也非俯視,而是‘族內人’身份的平視,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這些影片的拍攝,和少數民族群眾、干部的幫助分不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睏罟夂Uf。

      1977年,楊光海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工作,任電影組組長、編導、攝影師。由此,他開始了由民族志影片攝影編導向民族學專家的轉變,以實際行動推動了影視人類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近40年來,楊光海不僅完成了《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姻》《貴州苗族》《今日赫哲族的漁獵生活》等影片的拍攝制作,還發表了論文《從事影視人類學36年的回顧與思考》《影視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談人類學影劇本的編寫》等論文,編輯了《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資料匯編》(內部發行)。2009年,77歲的楊光海出版了第一本個人專著《民族影志田野集錄》。他筆耕不輟,隨后又陸續出版了《鏡頭中的民族記憶》《赫哲族的漁獵生活》等4本專著。“現在來看,我到民族所工作的選擇是明智的。拍攝民族志電影,這條路我走對了。”楊光海說。

      2015年,在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83歲的楊光海獲得首屆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組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頒獎詞這樣寫道:“楊光海先生是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國家影像記錄的主要參與者,其系列作品是中國現代民族志影像實踐的起點,并奠定該領域的嚴謹性與高度。此后,對于民族志影像創作的堅持,更使其成為該領域不可替代的標志性人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