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曲六乙用多年心血編著的《中國少數民族戲劇通史》一書,不久前由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的問世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它標志著中國“戲劇戲曲學”學科建設全面、深入地發展和進一步走向成熟。全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為“古代篇”,作者除對少數民族戲劇的形態與內涵做了界定,對戲劇起源的人類文化共生現象做了考察探索之外,還論述了公元前約16世紀到20世紀初期(1911年)少數民族戲劇的存在方式與基本內容。中卷為“現、當代篇”。該卷的論述內容豐富、直接,既有對少數民族戲劇劇種的論述,也有對少數民族劇作家、少數民族戲劇題材、觀摩演出、理論探討以及現實生態環境中少數民族戲劇的獨特風韻和多樣化的發展方向等的論述。下卷為“劇苑名錄篇”,該卷是當代少數民族劇苑名錄,其中有名家小譜、劇院(團)的發展歷史及其獨特的作用和蓬勃發展的景象。泱泱160萬字,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集史學、藝術學、宗教學、民俗學和傳記學等學科的鴻篇巨制。
縱觀全書,有多處學術創新和可圈可點之處。首先,曲六乙立足于守望精神家園,確立中華民族戲劇史觀的立場,填補了中國戲劇史缺少少數民族戲劇的歷史遺憾。由于中華民族獨特的地緣、地理原因,少數民族大多聚居在山高路遠的偏遠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生存狀態的局限,久而久之,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觀、宗教觀和民族集體記憶。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經過曲調、樂舞、技藝等藝術形式的不斷衍變和發展,逐漸創造出屬于本民族的表演藝術形式,在成為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時,這些戲劇形式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走向自覺”的體現。同時,文化的差異性決定了少數民族戲劇所具有的獨特的審美形式和文化意蘊,少數民族戲劇“積淀著本民族苦難與歡樂的歷史記憶,凝聚和蘊含著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與風貌、審美理想、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由此也決定了戲劇藝術的多樣性。從學理的角度講,造成少數民族戲劇在中國戲劇史上的缺位,既源自于研究者“大都只關注中原漢族主流戲劇”,也在于“漠視了古今少數民族戲劇在中國戲劇史中應有的價值、作用和地位”。該著作秉筆直書,昌明:中國戲劇發展的歷史,是漢族戲劇與少數民族戲劇之間相互學習、吸收和交流相輝映的歷史。
其次,該書以詳實可靠的資料,客觀辯證的論述,為推進中國戲劇史的源頭少數民族戲劇作出了值得信賴的結論。曲六乙對20世紀新疆出土的公元8世紀的唐代回鶻文抄本《彌勒會見記》進行了研究,這個大型的、完整的宗教文學劇本中的人物還曾在樂舞和敦煌寶庫多種說唱文學目連變文中出現。他應該是宋雜劇《目連救母》之濫觴。這個歷久彌新的故事,至今仍然活躍在戲曲舞臺上。僅此,《中國少數民族戲劇通史》的撰寫與出版,就將中國“真戲劇”的歷史整整提早了大約400年,這不能不說是對戲劇戲曲學學科建設的重大貢獻。當然,該著作還以充分的論述對少數民族始祖蚩尤傳說故事的演變進行了研究;對西域東漸的缽頭、西涼伎、喬合生在漢族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礎上進行了梳理研究,用以實證少數民族戲劇的發生與漢族戲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一統關系,充分顯示了作者的科學態度和客觀辯證的學術精神。
該書用大量的史料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和宗教祭祀儀式戲劇的獨特性,對“近百年多數戲劇史著對至今活躍在許多省(區)的各種民俗祭祀儀式戲劇——儺戲,絕少提及”做了系統梳理和理論闡述,將民俗祭祀儀式戲劇提升到學術的層面進行研究,從而填補了中國戲劇史沒有儺戲論述的歷史空白。曲六乙在書中用大量篇幅,通過對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儺壇戲、貴州道真仡佬族儺壇戲和廣西壯族師公戲、廣西仫佬族依飯節等十多種儺戲的地域特點、形態特征和演出形式進行了考察、研究和書寫,深刻地指出:祭祀儀式戲劇是一條貫穿歷史與當下的文化鏈條,人們通過集體性的參與,保存和豐富著部族或村落的集體記憶,以此促進族群內的合作與團結,增強各成員之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也延續和繼承了民族傳統文化。可以說,祭祀儀式戲劇是民族文化的歷史記憶,具有厚重的文化內涵和奇異、神秘的審美價值,是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藝術發生的重要資源,也是中華文化具有奇異風采和文化韻致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書從民族文化的特性出發,在與中外戲劇的比較研究中,確立了對少數民族戲劇內涵的界定。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少數民族戲劇不僅包括各民族自己創造的具有文化個性特征的少數民族戲劇劇種,也包括由漢族劇作家創作的少數民族題材的戲劇作品,以及文藝評論家、美學家的理論批評和審美評價。鑒于此,書中除了對少數民族戲劇劇種做了詳細的介紹之外,還以傳記的形式專列出“當代少數民族劇苑名錄”一章,對劇作家、作曲家、導演、表演藝術家、評論家以及當代少數民族劇苑——劇院(團)等與少數民族戲劇相關的問題做了專門介紹和論述。這樣的研究論述,完全是由中國民族戲劇的歷史實踐所決定的。
不僅如此,該書還從不同地區人文生態環境結合主客觀因素,探索了新生少數民族戲劇劇種的發展規律和遇到的問題及發展困惑,為少數民族的戲劇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曲六乙以嚴謹的學術風范,科學求實的學術精神,使該書做到了學術性、知識性、通俗性和資料性的有機結合。該書圖文并茂,章節清晰、印刷精良,這其中也有參與寫作學者的辛勤汗水與付出。
當然,該書對少數民族戲劇屬于“弱勢戲劇”的提法還可以商榷;對以往的中國戲曲史“漠視古今少數民族戲劇在中國戲劇史中應有的價值、作用和地位”提法的客觀性和歷史局限性的闡述還可以作進一步探究。總之,該書的出版推進了戲劇戲曲學學科建設,在戲劇界產生了廣泛、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