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吐魯番木卡姆,沙漠里的甘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02日13:51 來源:中國藝術報 董高頡 周彬

      綿長的絲綢之路上,鑲嵌著沙漠綠洲吐魯番。在火焰山下,在葡萄架旁,到處都會響起木卡姆的旋律。吐魯番木卡姆,猶如沙漠里的甘泉,滋潤著一個民族生機盎然。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一種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音樂藝術形式,是維吾爾族古典音樂的代表,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2005年,新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家田聯韜介紹,吐魯番木卡姆主要流傳于吐魯番地區鄯善縣魯克沁鎮及周邊吐魯番市和托克遜縣,在四種木卡姆里,與十二木卡姆最為接近,比如音樂風格很相近,“除了一兩部,其他名稱都一樣” ,“不同的地方,是它沒有那個中間的準器樂” 。

      今年7月,我們來到吐魯番木卡姆的發源地鄯善縣魯克沁鎮,了解吐魯番木卡姆的傳承情況。一場木卡姆藝術表演的現場,我們通過翻譯問鼓手:“為什么他演奏嗩吶,你一定要拿鼓來呢? ”他回答道:“沒有鐵軌,火車就不能走。 ”形象的回答引起現場一片笑聲。見我們感興趣,熱情的演員們便給我們描述著他們的樂器和音樂,并且用獨具特色的形象比喻來形容吐魯番木卡姆的音樂特色。

      魯克沁鎮文化站站長依力木艾買提從1993年就開始學木卡姆,他告訴我們:“吐魯番木卡姆歷史比較悠久,各時代的傳承形式不一樣。這幾年來,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很重視吐魯番木卡姆,文化站還專門組織了木卡姆藝人到學校去培養。 ”新疆民族樂器有幾十種之多,達普鼓是用手指敲擊的一種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樂合奏的伴奏。在表現形式上,吐魯番木卡姆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無鼓不歌,無歌不舞,鼓變樂變,樂變舞變;二是每個套曲都有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即歌樂形式和鼓吹形式;三是每部吐魯番木卡姆都可以見到基本調式和旋律型的貫穿,有相對固定的節拍、節奏、變化模式,篇幅較長。依力木艾買提一邊演奏一邊給我們介紹,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木卡姆歌舞不僅記錄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承載了他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使命感。對維吾爾族人來說,木卡姆不僅是音樂,更是結合多種文化底蘊的精致藝術,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吐魯番木卡姆的形成有兩個主要的地方,魯克沁和托克遜,兩個地方的木卡姆共同構成了吐魯番木卡姆的特色。

      公元16世紀,木卡姆之母阿曼尼沙罕王妃與樂師卡德爾汗一起,通過整理改革,完成了宮廷音樂與民間流傳的結合,將納瓦依等維吾爾族古典詩人的詩歌填入原有的宮廷木卡姆曲調,并增補了民間的達斯坦和麥西萊甫,讓每一套完整的木卡姆都由這三大部分組成,還把整理出的木卡姆確定為十二套,就是十二木卡姆。每一套木卡姆演奏時,“瓊乃合曼”蒼勁深沉,“達斯坦”流暢歡快,“麥西萊甫”則載歌載舞,把演奏推向高潮。后來藝人流散到民間,十二木卡姆音樂也隨之融入民間,從此開始了木卡姆真正的民間化過程,成為人民的藝術。或許,這也是木卡姆為什么能綿延不絕的原因。不論走到哪里,只要鼓樂響起,木卡姆就會在每一個維吾爾族人的心靈中展開,目光中傳遞,而他們自身也成為一件件發出美妙音響的樂器。

      田聯韜回憶說:“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72年我到吐魯番采訪,汽車顛得大家正昏昏欲睡,我后座有個維吾爾族的老農民,突然就唱起來了。那時車正經過戈壁灘,周圍沒有一點樹木,沒有一點綠色,全是沙漠和沙礫。他唱的就是散板,哎喲,好有感情。不是舞臺的演唱,他是生活中有感而發的,我聽了那么多木卡姆,都沒有他唱得這么深沉,從內心發出的這種歌唱,真不一樣。你要真正欣賞民間音樂,必須要欣賞那個生活中的歌唱,而不是舞臺上的歌唱。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