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在云南麗江的深山里,有一位傈僳族電影放映員。在影片《背上歌聲去遠方》里,他是男主角,叫石久。石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牽著馬匹,馱著電影放映機,翻山越嶺,走村串戶。他每到一地,都會找一個村寨的高坡,舉起喇叭大聲喊:“放電影嘍!”那回聲,層層疊疊,在山谷中飄蕩。傍晚,鄉親們換上民族盛裝,像過節一樣聚集在廣場上架起的銀幕前。
由于常年在外,顧不上經營小家,石久的老婆帶著孩子離開了,但他仍然把放電影當作一項神圣的事業。鄉親們喜歡看電影,有的孤寡老人行動不便,他就給老人放專場。有一位老人在他放專場電影時,溘然長逝。雖然老人己經走了,但石久仍然把電影放完,讓老人帶著人世間最后的幸福記憶步入天堂……
2000年,北京民族電影展舉辦“中國民族電影回顧展”,有120部參展影片,《背上歌聲去遠方》排在第101號。一晃,北京民族電影展己舉辦6屆了,但101號影片在我記憶中的份量仍然很重。尤其是老人在專場放映中看著電影幸福地離去那一幕,以及那一聲“放電影嘍”的大吼,永遠刻在了我的心上。
電影中的放映員石久,是祖國的邊境、農村、山寨千百位放映員的縮影。記得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年代,就有少數民族三兄弟為當地老百姓放電影,還慰問部隊官兵。那時,我在部隊從事新聞工作,收集整理過三兄弟的事跡。這三兄弟叫韋忠、韋江、韋柯。
有一天,兄弟三人到中越邊境愛店鎮青草嶺的貓耳洞(當年的屯兵之處),為駐守的官兵放電影。他們帶的電影有《少林寺》、《小花》、《甜蜜的事業》,一部比一部好看。那時邊境局勢緊張,晚上正放著電影,槍聲就響起來了,韋江和駐軍連長趕緊讓站著的戰士蹲下,將音箱的音量調低,堅持把電影放完。
韋氏三兄弟出生在廣西寧明縣峙浪鄉峙浪街。上世紀80年代初,三兄弟和父親一起商定買了一臺16毫米的電影放映機和一套放映器材,成立了峙浪電影隊。這支電影隊活躍在100多公里長的邊境線上,沿線有29個村屯,最遠的放映點要走上百公里。上世紀末,他們聽說有兩戶住在半山腰上的人家很少有機會看電影,其中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一生中從未看過電影,且已癱瘓在床,就背上電影設備,走了15公里山路,給這兩戶人家6口人放了專場電影。老人看完電影熱淚盈眶,不停地說:“感謝三位好兄弟。”
這支三兄弟放映隊,如今叫“愛民固邊電影隊”。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這支放映隊已放電影33年,播放影片1.35萬場,總行程20多萬公里,惠及邊境群眾150萬人次。此外,他們為駐防官兵放映電影1500多場,豐富了戍邊官兵的文化生活。
電影人不光是明星名流,也有像韋氏三兄弟這樣的普通人。隨著時代的進步,在政府的扶持下,“愛民固邊放映隊”如今鳥槍換炮,交通工具從手扶拖拉機換成越野汽車,膠片放映機換成數字電影放映機,三兄弟的服務范圍也擴大了。但是,他們的腦子里依然沒有那么多票房的概念。利用放電影的機會,為大家普及科技、法律、衛生知識,成了他們新的“電影事業”!睹利悘V西·清潔鄉村》、《農村生活垃圾巧處理》、《農村防范詐騙常識》、《小學生校園安全常識》等教育短片,都在他們放電影時穿插播放。
愛情片是如今故事影片的重要類型,三兄弟放映隊的愛情片別具一格,能促成良緣、化解矛盾、助民扶困,深受老百姓歡迎。在邊境鄉村,看電影是真正的“戀愛季節”,三兄弟是有心人,他們通過電影活動當紅娘,牽手情侶超過80對,F在我們常說,民族工作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愛民固邊電影隊”就是好榜樣,他們放映的正是“大于電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