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一生煥發著為民族大業而奮斗的革命熱情、一生煥發著為人民群眾而創作的藝術青春,不斷用畫筆和刻刀踐行共產黨人崇高宗旨的李煥民先生,雖然因病醫治無效于4月3日在成都駕鶴西行,但對我而言,他并未離開,他的形象永在、他的精神永存!
在我心中,李煥民先生是永遠高大的:作為一個優秀的黨員,他無私奉獻、一心為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作為一個曾經任職四川省文聯和中國美協、四川省美協的老領導,他愛崗敬業、公道正派,是我們崇敬的偶像;作為一個堅持深入生活、創作不止的藝術家,他忠于藝術、根植百姓,是聳立在我們面前的豐碑!
初識煥民生敬意:把深入生活當成必修課
與李煥民先生相識是上世紀90年代初在成都錦江大禮堂的一個畫展上,我的國畫作品初登大雅之堂。我就在作品前老實站著,想聽聽觀眾的看法,一位氣質優雅、風度翩翩的長者看得特別仔細,看完我的作品后點評道:“畫得拘束了一點,但有生活基礎、有想法,還不錯。 ”我稍后一打聽才知道這位長者就是早年以滿腔革命熱情投身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新中國成立后刀筆不輟,在社會主義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創作出了《高原峽谷》 《揚青稞》 《攻讀》 《藏族女孩》 《初踏黃金路》等大量精彩版畫作品,在全國美術界享有盛譽的李煥民先生,他是年輕畫家們崇拜的偶像。
之所以崇拜,是因為李煥民先生對藝術創作的態度令人敬佩。從1953年開始,他就把深入生活當成了必修課。他堅信“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 ,因此每年都會去高原釆風,而且決不走馬觀花,有時到藏族聚居區一住就是半年,甚至八九個月,全身心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的,為了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傳遞內在情感表達,以民族地區的變化彰顯一個時代的精神力量,他“將藏族群眾的靈魂和體態、內容和形式糅合成一體,找那種酥油味,找那種神韻” 。因而他的作品總能充分表現藏族人民淳樸、粗獷的外形特征和豪放、自信的精神氣質,以形傳神,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在技法表現上不僅繼承了中國版畫現實主義的傳統,而且還創造了具有符號意義的獨特藝術語言。
不吝相幫見真情:既是樂于助人的典范,也是學術嚴謹的藝術家
認識了李煥民先生后,只要有大型畫展我都會到場觀看,只要有機會參加展出我都會送交作品,總希望能聽到李煥民先生對作品的點評。他只要到場總是前呼后擁,許多年輕畫家都想得到他的指教,他也總是不厭其煩,而且直言不諱,優點就是優點,缺點就是缺點,從不含糊其辭,遇到討教問題也耐心解答,以其所知相助于同道。記得有一次,在審看四川省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時,李煥民先生在我丈六尺幅的作品前來回細看了兩遍,然后側身對旁邊的四川省美協主席阿鴿說:“李兵用中國水墨畫的方式把雪山的神態表現出來,而且有自己獨特的皴法,在不用白和礬的情況下把雪畫得這么亮,的確是個創新。 ”聽了李煥民先生的話我很激動,問他還需要注意什么問題,他說:“需要再提煉筆墨意蘊,需要增加些層次、增加些近景讓畫面更豐富。 ”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困擾我很久的畫面單調問題從此大大改觀。
李煥民先生既是樂于助人的典范,也是學術嚴謹的藝術家。在其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一直滿懷著堅定的藝術理想和對人民群眾的無限熱愛。他不僅以木刻刀法的變化和力度形成了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語言,更為重要的是他用智慧、用心靈、用真情去觀察、去觸入、去謳歌雪域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其作品既把版畫語言提高到了一個新層面,為創造民族版畫的新形式作出了突出貢獻,又以深刻的精神內涵和美的品質而具有長久的穿透力,成為新中國版畫藝術的一座高峰。
責任擔當感后學:向外國學習,不當“盜版者” ;向文化傳統學習,不當“活化石”
李煥民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氣派和時代精神,能夠創造一個時代審美的高度,成為中國版畫一個時代的經典,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著強烈的責任擔當和崇高的使命感。在擔任四川省文聯和省美協、省美術館主要負責人期間,他堅決貫徹黨的各項文藝工作方針政策,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為四川省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美術人才。他身體力行,以精品力作不斷給后來者審美上的啟示,激勵著后來者不斷深入基層、深入生活,為山川代言、為時代作證、為人民揮毫、為百姓放歌。李煥民先生常常告誡年輕美術工作者,要把為中華民族文藝復興而創作的責任擔起來。創作出的作品既要有深厚悠久的民族氣派,又要有嶄新的時代精神。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既要對國外的藝術非常熟悉,又要對中國傳統有深入的研究,同時還要跳得出來。學習外國的先進成果,但不當“盜版者” ;學習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但不當“活化石” 。要畫出中華民族的魂。
李煥民先生還經常結合講話、講座、點評畫作、接受媒體采訪等機會,闡述自己的藝術主張,引導年輕畫家以傳統為師、以自然為師、以人民為師,使美術真正成為“美的藝術” 。他認為美術既要論事,也要論美。要高度重視藝術的形式感,講究畫面構成,黑白對比,塊面組合,點線穿插,用多種造型元素構筑起畫面的節奏感、韻律感。
深得下去、扎得下根,不斷思考、不斷創作,這既是李煥民先生藝術人生的寫照,也是他為后學做出的榜樣。記得我到四川省文聯工作后的第一個春節,去李煥民先生家看望他,已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家正在操刀創作巨幅版畫《守望》 ,作品已近尾聲,見我到來,寒暄一陣之后就把分刻的兩塊板合到一起,讓我給作品提點意見,看老人家如此真誠謙遜,便仔細打量起作品來。只見一位身材健碩的藏族美女迎風而立,左手將酥油茶桶掛在肩上,右手搭棚式擋住耀眼的太陽光,充滿深情、充滿希望地遙望遠方……作品將“中國夢,人民的夢”這一主題通過一個在陽光下展望前方的藏族婦女表現得淋漓盡致,我看后當即向他表達了對作品的高度贊賞。但李煥民先生還是非要找不足,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說:以我在藏族聚居區工作生活了10年的觀察,當肩上負重時身體上半部要略為前傾,因此建議在腰部有一點向后展的表現。他一聽便說好好好,而且后來真按我所提的建議做了改動。這幅版畫作品《守望》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時,獲得了創作獎銀獎。每當看到這幅作品便對李煥民先生虛懷若谷、精益求精的態度油然而生敬意,讓人永遠難以忘懷。
諄諄教誨銘于心:創作就像打井,不要到處去刨坑
李煥民先生的辭世是中國美術界和四川文藝界的巨大損失,他的去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忠于黨、忠誠人民、熱愛祖國、熱愛美術事業的杰出藝術家。他雖然走了,但他政治上立場堅定、思想上追求進步、工作上勤勉務實、作風上淡泊名利、藝術上勇于創新、生活上勤勞樸素的高大形象,卻永遠伴隨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去完成他始終追求并為之奮斗的事業。
他常常引用李可染先生的話提醒我們,搞創作就像打井,不要到處去刨坑,要真正打一口井,要見水見油。他在給我們談他的創作體會時曾說:“一個人一輩子,究竟能干多少事?一輩子能夠干好一件事,就算不錯了。現在回頭看看,我感覺我走對了。 ”我覺得一個畫家,之所以能夠畫出一些畫,是他內心里深深藏著的感情,與現實的時代融合起來,深深地打動了你。無窮的激情和動力,來源于我對生活的發現,我要表達我的發現。表達把藝術的形式美和內在美,以及藝術家所處的時代精神融合起來的藝術追求。
就在李煥民先生離世前兩個月,當中國文聯、中國美協和中國美術館共同策劃主辦的“向人民匯報——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當代十五位美術家作品展”在四川美術館開幕時,李煥民先生還和我等在《初踏黃金路》作品前合影。也就在當天,我陪他在觀看展覽過程中談及當前美術創作問題時,他還語重心長地說,畫家一定要眼睛盯著現實生活,要到生活中去找創作靈感,閉門造車是沒有出路的。中國畫要發展既不能離開傳統也不能脫離時代,沒有了創作的源泉和營養,就不可能有精品力作!他還鼓勵我說:“你以水墨畫表現高原雪山的探索很有意義,也很有成果,路子正、有創新,要繼續往前走。 ”
教誨又豈止在藝術、豈止在我等畫家同道。當生命走到最后時刻,李煥民先生趁著精神狀態稍好時面對攝像機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叮囑子女要認識到祖國的偉大、共產黨的光榮,要聽黨的話,跟著黨走。
李煥民先生雖已離去,但他卻永遠活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