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20世紀是一個充滿挑戰、矛盾和變革的時代。穿越這個歷史時空的中國書法藝術,以多元的價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態變化回應洶涌澎湃的社會變革和起伏跌宕的藝術思潮。這樣的發展背景,無疑對當代書法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代書法因此走過了歷程豐富的道路。
書法藝術的發展是否有一個廣闊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下書法創作實踐、創作理念以及它們所達到的歷史高度。可喜的是,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在深度與廣度上都出現了驕人的局面,高水平、多層次的美感體驗,滿足和激發著人們的多元文化需求,新思潮與傳統文化的深層撞擊,再一次顯示出書法創作的蓬勃生機與不朽魅力。而書法評論是書法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聯系書家與作品的紐帶,它既集中體現了書家的藝術創造力,又是書家藝術創造力的必要物化過程。鑒于此,審視當代書法評論對于美學范疇的構建,是我們探討書法本體、書法發展的關鍵所在。縱觀書法史,大凡書法新觀念的形成、新風氣的展開和書法經典的產生等,評論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毋庸諱言,社會的巨大變革必然導致當代書法藝術在價值判斷上出現標準模糊、規范缺失的普遍問題,如何借助理論的力量使這一情況“向縱深處掘進,沿系統化構建” ,是當代書法評論家的要務。在當代中國書壇這種多元格局中,書壇的有識之士,在加強書法學科的研究、倡導務實的學風、展開書法評論等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書法藝術評論強調以客觀公正的立場、求實的態度對被評論的對象作深入的剖析,通過文字表現當代生活和當代書家的感情,不但有對書法的形式解構,更有對當代書法的深層追問,這必然會給當代書法觀眾、當代書法藝術家以感發,同時給當代書法藝術以靈感與啟迪。
中國書法是見心明性的藝術。書風的形成,與個人的心性修養、學書經歷、思想情懷必然相適應。所以孫過庭有“質直者則徑挺不遒,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的話,張懷瓘曾有“人面不同,性分各異,書道雖一,各有聽便”之語。半個世紀以來,書法創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把這種變化作一個綜合考察,可以發現,當代書法的時代表征在書法實現方式大眾化、形式化、多元化的過程中得到詮釋,書法家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創作方向,因此便造就了豐富的流派和多樣的風格。
書法創作觀念的形成,其中既有創作動機、創作心態、人生經歷、藝術思想、創作手法等直接原因,也有社會藝術思潮、周邊文化環境等間接原因。成功的藝術品不僅反映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也必然反映其民族的性格、所處社會的時代精神。中國藝術強調的“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書以立意”“樂以象德”表現出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特征,同時也強調時代美學風范,時代的美學趣味勢必會對這個時代的藝術家產生影響,在宏觀的層次上決定他的藝術趣味乃至風格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有才能的、敏感的當代書法藝術家,在時代的美學風范面前自然也不會無所作為,他會積極地把自己融入進去,以巨大的熱情和富有智慧的幻想,創造出更加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并希望以其特有藝術風格的作品被社會所承認和評判。
但同時,當代書法藝術評論本身學術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難在對書法作品評論標準“度”的把握和確定,以什么樣的立場和標準去判斷書法藝術的是非優劣?這是一個任何人都不能猝然回答的問題,因為標準是公共性的,它不是空洞的理論假設,且必須具備可操作性,同時又要經受實踐的檢驗。
當下關于書法批評方面的文章,從整體看,深刻性與系統性都有待加強;或選擇一個“點”向縱深處開掘不夠,或外延不夠寬泛有待提高等。譬如對書家的評論往往偏向肯定與褒揚,針對書論著述的批評,大多是褒者具體、深入,貶者抽象籠統、點到為止;對書體予以評價與鑒析,或側重藝術風格之分析,或側重審美內涵之挖掘,或側重時代背景之剖白,或側重視覺形式之闡述,但由于評論者的藝術觀念、學術功力、審美立場、寫作方法等方面的差異,不免于水平與著述風格的差異。
當代書法評論需要一種學術姿態,應該理解、客觀、包容、嚴肅和關懷。因此,建立當代書法藝術評論標準,一要尊重傳統的、民族的審美心理,二要立足書法本體。
當代書法理論體系雖然在書法史、書法美學諸方面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書法評論的研究還是顯得力不從心,加強當代書法創作建構,強化書法批評力度,進而梳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顯得尤其重要。
當代書法藝術評論價值觀的構建,應建立在人格蘊涵基礎之上。以社會主流價值觀而言,書法藝術是“為人生而藝術”的價值觀,因此書法評論者的人品、胸次構成評論者自身修身、立世的境地高下。正因為對人的充分肯定,儒、道精神在異趣同歸中都交結于一點,對人格精神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 《論語·子路》有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是以“內省”“內美”為追求基石的,“內省”和“內美”是一種人格的力量在支撐著美德體系,它是書家以自己的力量來完成人格的教化作用,在教化作用下達到“個我”與社會的諧和。
書法是文化的產物,中國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必為書法評論提供有力的支撐。“和而不同”“多元互補” ,以及追求書法審美意趣、確立書法的文化價值觀念、樹立書法獨立的本體意識等等,也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規范延續下去。
書法藝術評論家應該具有學術敏銳感,努力從紛紜的書法現象和書法藝術活動中發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質,以獨特、鮮明的特色,著力強調書法藝術的文化性質,同時注重文化內涵、文化品質的風格探求之路,展開深入倡導或是批評。
書法藝術評論家應該具有文化意識和歷史使命感,對評論對象高標準和精益求精是起碼的素質和要求,堅守“技進乎道”“技道兩進”的中國文化精神,提倡多元激蕩、兼容并包的評論理念;應以公允的立場,著眼其藝術成就,作出客觀的梳理,而非夾雜人情因素。
書法藝術評論家應該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強調書法評論的尊嚴和力量,同時更應該受到大眾的理解和尊重。規范當代書法創作,應多從當代中國書法的走向、現狀、表現思潮、創作理論、學術機制等諸多角度和方面賦予多元化切實關注。
當代書法藝術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書法評論的大力支撐,這在當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社會共識,這不得不讓我們對書法藝術評論的進一步發展充滿關切,同時亦對其廣闊的前景充滿渴盼和希望。相信通過大家的不懈追求,建立起客觀獨立的書法評論理論體系將為期不遠;唯此,中國書法藝術的可持續性健康發展才符合本體并充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