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生活是繪畫創作的源泉,生活中花鳥草木的形象生機充盈,最有鮮活的生命力。當我們身臨其境,在自然中感受、體驗、寫生時,會無時不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飽覽自然之情,會激起創作的欲望和藝術的沖動。這樣創作出的作品,必然充滿著生命的律動,給人以無窮無盡的回味。
寫生是創作的基礎,是我們收集創作素材的重要方法。早在唐代,畫家張璪就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創作方法。“外師造化”指畫家首先要從生活中汲取創造素材,“中得心源”則是指根據生活的積累、畫法的掌握、情感的融入,將素材升華為藝術形象。這八個字精辟地概括了中國畫創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以及具體的創作過程,歷代優秀畫家都是遵循這一創作方法進行藝術實踐的,可謂是中國畫畫理的根本精神。
在畫史上可以看到,有成就的畫家都十分重視觀察生活、重視寫生。五代黃筌畫禽鳥“以五彩布成,謂之寫生” ;宋代趙昌,刻苦寫生,得到“寫生逼真,時未有共比”之譽;清代惲南田則被稱為“寫生一派” ,在為花卉“寫照傳神”上,下足了工夫。他們堅持注重生活、重視寫生的態度,創造出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強烈個人風格的傳世精品,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產,至今仍是我們學習和臨摹的范本。
根據我自己創作花鳥畫的體驗,不同創作階段,寫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初始寫生要做到極盡其似,對微細末節都琢磨透,掌握花鳥草木的生活習性、動態結構、生長規律以及與季節氣候的關系等。譬如,四時花卉每時每刻的變化和不同的特征,揣摩其習性,抓住它最動人的部分,并將其特點表現出來。寫生要重視用線表現,線條語言樸素單純,飽含情感和神韻,并在使用上發揮到得心應手的境地。
中國畫寫生十分講究“默識心記,爛熟于胸” ,因此“默寫”在中國畫創作中十分重要,是畫家應該努力掌握的功夫。有了默寫的功夫,離開對象下筆創作之際,對要表現的花鳥動態特征、造型結構等物象歷歷在目,胸有成竹,才能一揮而就。
隨著創作的深入,寫生進而要“移花接木” ,即有創意的寫生。面對大自然中復雜的花鳥草木形象要大膽取舍,提煉概括,在寫生中接受自然美的啟發、發現美的法則,鍛煉構圖能力,大膽地組織畫面,反復推敲,把不同場景、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寫生素材,根據創作的法則,大膽地取舍搬移、挪用組合。我主張把創作目標提前到寫生階段,出色的寫生本身已是一件作品,因為寫生時對作品的立意、素材的組合、畫面的構成等等都要觀照到。而一幅完成的作品,仍然常常保持著寫生時的感受體驗。我認為寫生觀察與創作表現之間是不能割裂的,也本無起止。動筆寫生,換言之,已經就是創作的過程了。
在寫生中,由于畫家情感的不同,經驗和理解的差異,于自然草木之間的聯想千變萬化,這種感受的差異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取向,體現于作品中則呈現出迥然各異的面貌。
對于寫生更高的要求,即面對自然的景物觸發,要做到“遷想妙得”與“默契天真” ——將自己的情感、性靈注入筆端、融入物象,使自然之象升華為藝術之象,使其韻致風采,活力充盈,而臻于化境。將大自然的美,經過畫家的藝術熔鑄,創作出美妙畫卷,這無疑是畫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富于萬物的全部修養的升華。
每當自己創作出一幅充滿自然生機的花鳥畫作品時,都會陶醉在如夢的溫馨之中。會遐想許久,想到創作之艱辛,想到前賢同道的教誨鞭策……使我不敢怠慢,拿起寫生冊,重新回到自然之中,去感悟、去記錄,接受新的啟迪。每一次的寫生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大自然天籟之趣常常令我如醉如癡,激起創作的沖動。保持這種沖動,于創作中縱情寫意,它會使每一幅作品清新雅致、天然自得、野逸豐盈,同時,也使表現手法轉新而不拘陳法,作品時有新意。
《素艷倍清香》是我在果園中寫生創作出的,園中生長著許多紅蓼,根莖粗壯有力,葉片伸張,十分茂盛,紫紅色花穗在綠叢中十分耀眼,格外富有生機,極富畫意。每次來這里寫生,都要去感受一下,畫上幾頁寫生稿。從盛夏到深秋,觀察其生長變化,枝葉由綠漸老漸紅,花穗的紅艷也愈發淳美。
我立意創作一幅紅蓼作品,雖然歷代畫家都有歌詠,但把自己的感受、特有的沖動表現出來,一定會不落俗套。在畫室里,我反復探索,大膽創作,但皆不滿意。深秋一日,我又到果園中寫生,偶然見到園中深處果樹下,幾盆錯落散放的花盆中生長著幾株紅蓼,它們是那樣的悠然自得,花穗在秋風中搖擺,風姿綽約,真是美極了。我激動著,時而精細刻畫,時而以寫意筆法縱情取勢,在色彩斑斕的秋光色影中,捕捉這真切的感受,把它融入我的創作之中。我幾易畫稿,在色彩上大膽創新,一改真實的紅艷,施以墨彩,添一草蟲,更顯秋日的生機,表現了清新雅致、質樸無華的意境。
《秋光先到農人家》是我在珍珠鄉寫生創作的,這里山巒環繞,景色宜人。寫生正值秋日,樹木色彩斑斕,稻谷豐收,一捆捆收割后的稻谷立在田地里,一群小雞在稻田間奔跑嬉戲覓食。清澈的河流在稻田間蜿蜒穿過,河中悠閑的小鴨時而也爬到田間……這簡直就是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畫卷,何人不會被它那淳淳的鄉土之美而動情? !我拼命地在寫生冊上記錄著,我畫稻谷、成群奔跑的小雞、戲水的小鴨……隨著心潮的律動,畫筆或快或慢,或放或收。這時寫生記錄的其實已不是客觀生活的本身,它注入了我的情感和對生活的詮釋,已經是一幅完整的畫面。
農家的房前屋后大多種有梨樹,樹干多有大碗口粗,看得出已經過幾十年的生長,梨子結得很多,樹下黃澄澄地掉落了一層。這里滿目豐茂的梨樹,稱得上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嘰嘰喳喳的小鳥和農家的小雞在晾曬稻谷的草席上打斗爭覓,籬笆矮墻掛滿豆莢垂瓜……我將這些田園風物組成草稿,不斷推敲,為了更能表達這里特有的風景,我將梨樹作為后景,構圖力求飽滿充盈,用筆清健勁朗,墨韻華滋清潤。從寫生到完成大約用了大半年時間,雖是艱辛,但能表現出那種五谷豐登、怡然自得的田園氣象,真是莫大的快樂。
花鳥畫素重寫生,畫家于自然中體悟生命的鮮活狀態和情感意趣,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表現生活的激情,于平常諧趣的題材中蕩漾著生命的充盈和激動。追求清雋平實、簡淡華滋、野逸充盈的境界,觀畫者自然能于畫中真切地感到時代生活的氣息和生命的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