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攝影報道 >> 正文
“世界民俗,天下鳳凰”2015中國鳳凰攝影雙年展讓攝影界目光再次聚焦民俗攝影話題,業界普遍認為——
民俗攝影“扎得深”才能“拍得真”
5000余幅攝影作品,陳列于多個展廳,呈示著種種風土異趣、民俗光影。這是日前在湖南湘西鳳凰舉辦的“世界民俗,天下鳳凰” 2015中國鳳凰攝影雙年展上的情景。雖然已是冬天,鳳凰古城依然遍處蒼翠,當地舉辦的苗家服飾巡游、銀飾展示與攝影展同步進行,鼓聲咚咚,人頭攢動,讓冬雨飄淋的古城顯出別樣的熱鬧。一時間,攝影界聚焦于此地,也聚焦于民俗攝影話題。
自相機誕生之日起,民俗就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相機的記錄功能,在文化研究、史料留存、田野調查中得到普遍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連賞從事的是物質文化史研究工作,長期使用相機、借助攝影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記錄、調研、比較。在此次雙年展期間舉辦的“民俗事象的影像化保護與保存”學術研討會上,他說:“照片直觀、生動、真實,彌補了文字敘述的缺憾,民俗攝影其實就是在留住歷史,收藏文化。 ”
隨著相機的普及、手機拍攝功能的提高,攝影已然成為“全民攝影” ,拍攝民俗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興趣所在。但同時必須看到的是,民俗攝影不是獵奇,不是展示奇觀,不是浮光掠影,而應該有更多的知識儲備特別是對民俗的了解。正如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主任劉宇所言:“民俗攝影作為一種攝影類型,不應該只注重浮光掠影的采擷,而應該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對某一民俗題材進行成系列的深入記錄和完整剖析,通過影像和文字雙重記錄的方式,讓民俗歷史的信息更加清晰完整。 ”
作為一位資深民俗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也表示,如今很多攝影人開始對民俗題材感興趣,這是件好事。但由于他們中很多人缺少相應的民俗學經驗和知識積累,拍攝起來難免盲目。“民俗攝影不能只做純記錄上的準備,而要把民俗攝影和田野調查相結合,了解民俗文化生產的歷史以及在今天生活中的表現。 ”對此深有同感的還有亮室數碼攝影學社社長高東陽。他也認為,一些僅在有民俗元素的地方拍攝便冠以民俗攝影之名的現象,是浮在表面的“沙龍式”攝影,不是嚴肅的民俗攝影。民俗攝影首先要跳出影像的范疇去做功課,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創作對象進行研究。
實際上,攝影界人士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對于民俗攝影,“扎得深”才能“拍得真” ,“扎得深”不僅是對事象,還得對地理人文、對歷史風貌、對時代變遷有深刻的認識,有知識儲備和知識梳理。
記者在此次雙年展上看到,參展作品的題材多數都是尋常百姓的衣、食、住、行,從山村田野到城鎮集市,從民俗節慶中的祭祀、婚喪、表演,到日常生活中的印染、紡織、播種,既有儀式感也有普遍性,其中還不乏攝影發燒友、民俗局外人的鏡頭光影。像楊抒懷的《鳳凰婚禮》 、宋剛明的《鳳凰之戀》 、張謹的《湘西古村落》和周偉的《逝水》等獲得2012金鳳凰湘西民俗攝影促進基金資助的作品,受到普遍關注。
攝影師楊抒懷是《瀟湘晨報》的記者,為了創作此次參展作品《鳳凰婚禮》 ,他花了近兩年時間,五度來到鳳凰,拍攝了當地苗家婚俗的每一個環節。他說:“拍攝民俗攝影作品,從選題策劃到拍攝、編輯、傳播都有一個流程,好在我拍攝的是婚禮,喜事嘛,大家高興,因此也很歡迎。不過,因為涉及到少數民族,往往有些地方得去問清楚,他們的習俗、禁忌是什么。漸漸熟悉了倒好辦,難的是找人,找到合適的時間節點,你才能拍得到。 ”
但是,拍攝到真民俗并不容易。楊抒懷告訴記者,第一次到鳳凰古城,感受到的不再是多年以前沈從文筆下民風淳樸的邊陲小鎮,已經有了很濃的現代商業氣息。攝影家胡武功表述得更為直接:“經過幾十年,中國傳統民俗的外在事象被掃得差不多了,偽民俗的東西太多了,我們現在拍的東西往往充滿了表演性、商業性。 ”
與胡武功“民俗就是人俗,攝影家要通過拍攝外在事象去揭示人性”觀點一致的,還有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蔣俊。他表示,民俗是具有模式的文化生活方式,它是正確的生活策略,能夠給人提供一系列習慣性的共識,保障群體的利益。“我們拍民俗,往往是因為看了感動,想到自己的生活。因此,民俗攝影光拍事象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整體性的研究,不一定是情節,可以是碎片,但它們應該有共性的質,那就是人們賴以依存的文化、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