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從《起家》到《狼牙山五壯士》,從《毛主席在農民運動講習所》到《飛雪》,從《高原的歌》到《雪域高原》,從《潮》到《黃河大合唱》,詹建俊先生創作的這些中國油畫發展史上的經典作品一幅幅排列下來,濃縮其中的歷史味道和時代氣息撲面而來!罢泊蟆保@是藝術圈人經常用來稱呼他的,就連詹建俊的老師艾中信,也曾指著掛在自家案頭的詹建俊作品《高原的歌》對鐘涵說:“詹大有名堂呀!”
這個自學生時代就延續而來的稱號,因其近1.9米的身高,也源于其儒雅之外的豪爽。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說,這種愛戴和尊敬,“不僅是因為他藝術本領的高超,還因為他的人格力量!
近年來,80多歲的“詹大”手抖得越發嚴重,但他毫不在意,“現在年紀大了,不像年輕人畫得快,所以有時間就畫。盡管手不給力了,但這只是外在的、次要的,更不是決定性的,關鍵是要保持對藝術的熱情和創作的沖動!彼麑嫯嫯斪饕环N鍛煉,“我從來沒有考慮年齡問題,就這么活、就這么畫。走上了這條路,就要堅持下去!
從《起家》啟程
詹建俊1931年生于遼寧沈陽,自幼隨父移居北平。因父親喜愛書畫,他從小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年少時就到“雪蘆畫社”學習傳統國畫。1948年,17歲的詹建俊考入北平國立藝專。在這里,他開始廣泛接受西方藝術的訓練,并從此與中央美術學院結下了一生不解之緣:從繪畫系受教于徐悲鴻、吳作人、董希文諸先生,到留校讀彩墨系研究生,跟隨蔣兆和學習水墨人物寫生,隨葉淺予去敦煌臨摹古代壁畫,再到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學習后留校任教,退休后又被返聘繼續從事教育工作至今。
不論是當初作為學生,還是后來做了教授,采風寫生一直伴隨著他的創作之路,并見證了其藝術風格的演變。詹建俊回憶起早年采風的往事說,那時叫“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研究生活,向人民學習,跟人民群眾交朋友。到農村,他就住在農民家里一塊干活;到工廠,就和工人們一起抬鋼錠一起勞動;到部隊,就按照部隊的標準要求自己,并做好服務和宣傳工作。
以北大荒墾荒青年為主題的《起家》,是詹建俊26歲時的成名作。為此他去北大荒和墾荒隊員住在一起,親身體驗了墾荒生活的艱辛,收集繪畫素材,回來后就創作完成了激情飛揚的《起家》。對這幅作品,中央美院教授鐘涵曾回憶說:“它是如此暢快、如此有力地反映開國時期的豪情壯懷,當時就使我們這些初學者大受鼓舞,同學們曾經在新中國成立10周年國慶紀念日抬著復制的大幅作品在歡騰的天安門前游行”。這種采風創作的方式,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水天中看來,是“在體驗現實生活的基礎上,不受具體事物限制地發揮視覺想象力,是詹建俊繪畫創作的基本路徑”。
在多年的采風中,詹建俊走遍了新疆、內蒙古、四川阿壩、云南等地。對于當前所提倡的寫生,詹建俊認為,“寫生既有磨煉技法、提高藝術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更有認識生活、研究生活、表現生活的作用。畫寫生如果僅僅停留在畫而沒有深入體驗生活,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感受,要了解和熟悉各種不同的人的生活狀態!彼裕步ǹ〗ㄗh不能為寫生而寫生,深入生活不僅僅是畫寫生,而是在感受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增加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中國式的抒情寫意油畫
在中國的油畫界,詹建俊的作品面貌因極具個人風格,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稱之為“中國式的抒情寫意油畫”。詹建俊在中央美院的學習經歷,為他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如收入美術院校素描教材的《男人體》,就是其早在1953年的習作。而自幼開始的國畫學習,又讓他打通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兩大藝術體系,也造就了他寫意式的藝術風格,使他“試圖將中國的寫意和西方的寫實糅合在一起,用色也較強烈,借以抒寫感情和感覺”。水天中評價說,“詹建俊的生活、藝術與20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緊密相扣,他的藝術道路,反映著這一歷史時期中國藝術家曲折前進中的各種問題和各種業績。如果沒有詹建俊在創作和教學中倡導的那種寓于抒情性的精神力度,人們看到的中國油畫也許將是另一種景象!
雖然詹建俊的創作生涯至今已跨越半個多世紀,但他的追求始終如一!拔业乃囆g觀沒變,藝術語言的偏愛沒變,對生活的著眼點沒變,對詩性和意境的追求沒變,都是抒情寫意,表達對精神、境界、情感的追求!边@種追求,源自他年輕時就喜愛的音樂和詩歌,他在其中找到了不同藝術語言的共同情感表達。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甚至評價說:“他是一位畫家,卻像一位詩人。他在平面上創造美的視覺形象,有如譜寫旋律動人的樂章!币魳凡粌H是詹建俊的鐘愛,更帶給他許多的創作靈感。他在作品里常常運用色彩和筆觸表現音樂般的節奏韻律。特別是近年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畫面里那奔涌的黃河更是將音樂形象凝固,這件三聯畫隨著樂曲的行進,將黃河氣勢和民族精神與大氣磅礴的作品融為一體。
“在詹建俊的作品前面,我們難以冷漠相對,而立即會被其磅礴的氣勢和雄健的力量所感染,然后在駐足觀賞中慢慢咀嚼其中的滋味!鄙鄞篌鹪u價道。在詹建俊看來,“藝術家缺了藝術個性,藝術就一般化了。但藝術個性不等于完全的自我表現。真正的藝術家的個性,是在人民的共性之中。藝術的追求,其實是人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表達,也是人生理想的追求。藝術表現不是為個性而個性!
永不止步的“詹大”
前幾年春節,詹建俊的博士生白展望去看望老師時,提醒他平時多注意休息。結果師母指著客廳上的一幅作品對他說,“休息?晚上也不出畫室,讓他看電視和家人坐會兒,他倒好,將這幅正在畫的畫兒掛在電視機旁,一個人坐在離電視機很遠的門口。問他看什么,他說看畫,有時會突然拿出調色板在這個燈光下進行涂抹改動……”這幅作品就是現在還掛在客廳里的《飛流的瀑布》。
詹建俊擅畫人物和風景,也偏愛畫馬;仡櫰涠嗄陙淼淖髌,他總在不斷地探索。因而,?煽吹酵粋題材與構圖,卻有從色調到筆觸都不同的語言探索。這與當下許多模式化符號化的藝術家有著明顯的區別。
在創作上,詹建俊自稱“總感覺自己要努力表達的內在東西,最后的結果總會與自己的想象有些不一樣!彼,他把每一張畫都作為新的目標去畫,而且要有新的感受和想法后才畫。“每畫一幅都是新的探索和嘗試,但并不是變得面貌全非。還是自己熟悉和了解的題材,只是每張畫的精神、境界,包括語言的追求、藝術的表現力,都應該有新的進展。每次畫完,我總覺得有遺憾,感覺自己要表達的沒有跟上。下張畫就想著怎么彌補,使自己不斷處于藝術理想的追求中!
就是在這樣不斷的追求中,詹建俊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又一個高點,不斷挑戰自己,完善藝術世界。也正因此,他才在藝術中忘卻了自己的年齡,永葆青春的活力!八囆g追求和年齡沒關系。想要追求的藝術目標,總在吸引你不停地去努力、去實現。”
除了自己的創作之外,80多歲高齡的詹建俊還有不少社會工作要做。從上世紀80年代被推薦為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主任,到上世紀90年代任中國油畫學會主席,進入新世紀以來就任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等,這30多年來,他的工作一直也沒有離開過油畫。“油畫,原來是個人的專業愛好,現在變成社會責任了。大家信任你,你就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這個事! 只是他也因此很難有整塊的時間畫畫,更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的概念,所以只要有點時間,詹建俊總會到畫室里畫畫。采訪結束已是下午5點,在這個飄雪的北京冬日,天色早已暗了下來,詹先生還要再去畫室:“我吃飯比較晚,還能畫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