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個子不高的梁時民是一個低調的藝術家,高度近視的眼睛給人一種隨時在思考的感覺。他的創作、他的作品《暖冬》更讓人感受到他對藝術的執著。
“5 · 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時,作為花鳥畫家的梁時民想,要創作怎樣的作品才能將救援工作和災后重建中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災區人民堅貞不屈的精神以及自身感悟表現出來呢?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構思,他開始著手創作《暖冬》 。該作品以灰雁這種群居的鳥類為題材,整幅畫描繪了冬日的沼澤灘上臥著幾十只小憩的大雁,它們以各種姿態聚集在一起相偎取暖,眼神充滿堅毅和淡定,作品以暖色調為主,格調雅致沉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人民在大災大難面前浴火重生、堅強不屈的精神。
《暖冬》入選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并榮獲提名獎,曾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上展出,備受好評,作品第一稿的草稿在拍賣中以172 . 5萬元的價格成交;現在還有不少藏家要來收藏他這幅作品的正稿,但他一概謝絕。原來,這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創作這幅作品期間,恰逢梁時民的母親患癌癥病危,他一邊在醫院里照看母親,一邊加緊創作,但就在進行最后一部分創作的一天傍晚,母親永遠離開了他。梁時民說:“我與母親感情篤厚。能取得今天的藝術成就,跟母親長期的鼓勵和支持分不開。 ”其實,梁時民所有的創作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與汗水,他的作品都是由心而造,是他心境的傾訴與表達。
梁時民還是畫界少有的跨學科博士藝術家。2003年,梁時民攻讀了中國美協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黃格勝的碩士,而后又進入武漢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當一個人在藝術上取得一些成績之后,要想更上一層樓,就需要系統的美術理論知識支撐。讀博期間,我系統研習了歷代繪畫筆墨,深刻領悟和消化,收獲非常大。 ”他頗有感觸地說,“我并不是為了拿博士學位而去讀書。藝術其實就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汲取不同領域的營養。藝術家也需要與人打交道,研究人們的心理,分析社會現象,要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綜合修為。 ”
梁時民在創作中注重剖析中國畫學習道路上的方向性及技法問題,他認為,中國畫的發展主要是傳承和弘揚,取其高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低,要站在高處往低處和遠處看,要學習經典,要向歷代高手請教。研習傳統,就應多學習齊白石、吳昌碩、任伯年,還有清代的徐渭、八大山人、金農等歷代大家的作品,他們的畫意境深遠悠長。山水畫要多臨摹研習宋、元、明、清的作品,從古人身上學東西,學習他們的傳統筆墨與繪畫語言,領悟畫作背后的內涵、意境及思想,要弄清他們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如人們都說宋人名家的花鳥畫好,它到底好在什么地方,高在什么地方?現代的不少畫家根基不牢,只能學到古人的皮毛。學習古人要有自己的見解,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再發揚、再創新,否則永遠“走不出來” ——因為現代人所處的社會背景、生活閱歷與古人不能相提并論。走近經典,守正創新,這亦是今天中國畫藝術繁榮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