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文學作品插圖 >> 正文

    世界名著封面畫為何頻頻“撞臉”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27日12:04 來源:文匯報

      一則關于圖書出版的笑話,前不久“刷爆”了出版人的朋友圈:近年出版的《紅與黑》《羊脂球》等多部世界名著出現“撞臉”,封面使用同一幅油畫,而畫中人的真實身份,則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和他的夫人。

      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圖書亂象,折射出出版界存在的問題——拿互聯網思維做幌子,“用好”公共資源、“追求”引人矚目,實際上缺乏專業素養,偷工減料、粗制濫造,把圖書當成快速消費品。許多“零基礎”的出版人正在將圖書市場變成撈一票就走的生意場。

      5部名著用同一張封面畫,主角是近代化學之父

      據某出版平臺統計,目前“撞臉”的名著有司湯達的《紅與黑》、莫泊桑的《羊脂球》、托爾斯泰的《復活》、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和《雙城記》,涉及多家出版社。盡管地域不同、題材迥異,這些小說的封面均使用了同一張油畫。畫中服飾繁復、姿態優雅的男女二人被不少讀者戲稱為“最佳串場演員”。有人認出,這幅畫是法國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于1788年所作的《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與他的夫人》,現藏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畫中人拉瓦錫,則是提出了“元素”定義、被稱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法國著名化學家。

      對此,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認為,這些荒誕現象折射出的,是當今出版界版權意識的淡漠和專業精神的缺失。以“拉瓦錫夫婦”鬧出的烏龍為例,“此類現象絕少出現在歐美規范的出版市場之中,凡是用了名畫當裝幀元素,均會在版權頁注明,如果畫家或博物館有版權,還必須取得授權。”相比之下,國內出版界的版權意識非常薄弱,有大量圖書封面都使用了中外名畫,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不僅沒有標注授權情況,連畫作名稱、作者、年代等基本信息也沒有。

      出版出現“泛職業化”趨勢,“零專業基礎”就可編書

      種種亂象背后,牽扯出更多的是人們對于“出版”本身的心態變化。互聯網讓知識變得唾手可得,這使得圖書出版一方面如臨大敵,另一方面又空前的便利和容易:難的是,書籍的重要性被擁有海量信息的網絡大大消解;易的是,獲取出版內容有了更多偷懶的捷徑。在這一難一易的腹背夾擊下,許多出版人采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壓著成本、踩著時間進行生產。

      不久前,一位草根“作家”在網上大熱之后,其文集在出版社與作者簽約3天后就開始網上預售,僅僅花了兩周時間,這套書就完成了編輯、排版、印制、發貨的全過程,沖上各地書架,驚人的速度令人咋舌,也令人疑惑:“出一本書就這么容易么?”

      “書變得不再像以前那么神圣,似乎誰都可以編書。”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說,出版的“泛職業化”已成為行業內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原先需要請專業美術設計師一筆一畫畫出來的封面,如今只要從網上一“扒”,在軟件上一“PS(軟件處理美工)”,都能完成。俞曉群認為,當下很多出版公司為了節約成本,會找一些電腦技工,或是直接“打包”交給排版公司處理封面,市面上八九成的圖書封面都是對網上素材的東拼西湊。此外,原本需要逐字錄入、反復編校的內容,如今在網上都可以找到現成的文本,編書似乎成了一個沒有技術門檻的活兒。

      不少讀者抱怨,買到的書封面吸睛,腰封震撼,打開一讀卻似曾相識,其實內容是其他熱銷書內文的拼湊,錯字也特別多。這些“百衲書”的背后,是很多未經培訓、不具備專業知識和能力的人在出版的流水線上,用“復制+粘貼”的方式粗制濫造。

      有一位資深編輯指出,盡管出版出現“泛職業化”,但認認真真做一本好書的技術門檻并沒有降低。只是在極度商業化、匆匆計算這成本那成本的浮躁心態之下,一些人拉低了質量的標準線,把圖書做成了知識碎片,做成了快消品,而這些恰恰是互聯網環境中最容易被淹沒的。如此做書,是否是“揚短避長”?這也許是更多出版人需要思考的問題。記者 錢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