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在世界藝術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與西方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軌跡和邏輯敘述。通過對藝術本質的探究,我們發現在原始人類藝術活動的痕跡中,中西的藝術表現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形式,都是原始人類調和情緒沖動之游戲表達。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地域的暫時性封閉,中西藝術觀念、創作各自發展,表現形式也大相徑庭,究其藝術精神實質,是極其相近甚至一致的。
藝術表現是東西方藝術創作的普遍認同
任何一種文化形式,都是當時社會面貌的反映。按西方的邏輯解讀,西方藝術自古就注重實用性的功能和物質性的再現,經歷原始時期、古希臘時期、古羅馬時期、中世紀等不同時代的發展和完善,至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達到高峰,形成了西方美術的古典價值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如解剖學、透視學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之后300年,對物象再現的寫實畫風幾乎達到極限,照相術發明后,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已被攝影部分取代,繪畫方式必然另擇其路。其時,科學領域光學原理的發現:色彩皆產生于光,一些畫家依據光譜中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繪畫色彩。由于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于是,影響現代藝術進程的印象主義繪畫產生了,它是現代藝術的發端。莫奈可以在同一個角度畫20多幅魯昂大教堂,為什么可以這樣重復畫?因繪畫的時段不同,光線也不同,那么畫面的色調也就不同,情緒也不同了,每一幅都是獨立的作品。作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他的創造不再是“畫什么” ,而是將“怎樣畫”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目的;再后來,繪畫由“再現”走向“表現” ,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追求。至20世紀中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的崛起,西方的現代美術運動到達到了高潮。
中國的美術發展史也和社會和文明的發展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史中,在相對封閉或稱穩定的文化狀態下自我調節發展的,藝術思想沒有如西方那樣頻繁地更新,可以說發展至唐宋時期的繪畫觀念一直沿用至今,也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一批偉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之后,具有獨創精神的宋元文人畫發展達到高峰后,卻逐步形成了程式化的筆墨技術,繪畫創作的觀念近千年無更新,至清代,由于歷朝皇帝對中國繪畫審美情趣的誤讀,束縛了藝術的創作,藝術變革和創造的能力極其低下。
我們現在談中國繪畫史,常常只談以素墨為主的文人畫,幾乎把其他的美術形式忽略了。如秦漢時期的壁畫,顏色鮮艷,線條自然流暢;南北朝時期開始建造的敦煌壁畫群,更是場面宏大,色彩瑰麗,無論是人物造型、風格技巧,還是設色敷彩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畫史獨尊文人畫,使得現在有些人一說起畫面上顏色豐富,就說是有西方繪畫的影子,這是偏見和誤讀,只不過文人水墨畫長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許多文人畫家們都不敢甚至不會用色彩了,但不代表“談色即西” ,色彩運用也有中國自己的傳統和創造。西方現代主義代表畫家馬蒂斯平涂的熱烈色彩表現就是受中國、日本藝術的啟示。
世界主流的美術史是按西方邏輯敘述的,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也是繪畫從對客觀事物描寫到精神情感表現的轉變。而中國繪畫一開始就注重精神的表達,如山水畫是畫家心中的宇宙天地,而非大眾眼中的山水風景,文人畫更是借此自由地抒發“性靈” 、個人抱負或表達情感。南宋時期梁楷的潑墨人物大寫意作品,極富繪畫的自由表現性,與700年后西方的現代表現主義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具備了畫家情感和精神表達的指向。
世界各地的藝術可以千姿百態,但是藝術的精神內涵是完全一致的。對一件作品來說,具有個人創造力的自然而然如渾然天成的藝術表現是東、西方藝術創作共同認同的普遍意義。
引入西方現代藝術,調和中西藝術
只要有貿易往來,文化就會相互影響。外來藝術對中國本土的影響,自古就有,如起始于漢代的絲綢之路,西方的紋飾圖案就流傳到了中國。至十六國時期,敦煌壁畫就吸收了西方的人體解剖原理和明暗暈染法,使得壁畫中的人物比例適度、姿態優美、立體感強,真實地表現了人體美。這種寫實手法,彌補了漢晉繪畫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風格的發展。
清中期西洋畫家入聘宮廷畫師之后,近代西方美術越來越多地傳播至中國,真正把西方藝術價值觀帶入中國的是上世紀20年代一批留歐或留日歸來的藝術家,是他們把繪畫技術、觀念帶回了中國,并融入到當時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中,為腐朽的中國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當時海歸的畫家有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等,但每個人的興趣點不同、認識層面不同,所以各自的觀點也不同。林風眠在教育中引入現代藝術,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徐悲鴻引入西方古典的寫實技術訓練,主張現實主義繪畫道路;劉海粟則受到了后期印象派繪畫影響,注重個人風格的表現。
歷史地看,徐悲鴻當時帶回來的藝術觀點,是在西方已經沒落的東西,作為一門繪畫的寫實技術似乎還有基礎訓練的功能,但離時代的藝術創作已遠。藝術的表現形式無所謂好壞,但藝術觀念有先進和落后之分。這就好比今天如果要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時的認知上,實際對發展已無益處。
認識有高低,帶來的藝術思想和藝術創造方法就會有差別。林風眠在蔡元培支持下,在杭州創辦的藝術院可是另外一番景象,目標很明確:引入西方現代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其目的就是提倡具有時代創造力和藝術普遍意義的藝術創作。吳大羽就是這個學校的“一面旗幟” ,他先后直接培養的學生丁天缺、趙無極、張功慤、吳冠中、朱德群、趙春翔等,以及后來創作現實主義題材的董希文、王式廓等,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獨具藝術風貌。由于政治和意識的因素,長期不被重視的吳大羽的藝術思想,現在逐步得到了再認識,其繪畫的“勢象”抽象理論也將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占據重要地位。
按照現代主義藝術價值觀邏輯,繪畫要擺脫對文學和歷史故事的依賴,是獨立的視覺表現語言,表現的是畫家的個人情感和主觀感受,創造的是個人化的語言形式,這是人類文化史的進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批國內藝術家幾乎與當時巴黎的藝術創作同步,他們以中國固有的文化積累和藝術精神為底蘊,吸收現代藝術思想,開拓了一條中西文化融合的美術創作道路,其實質,就是探尋一條具有東西方普遍意義的藝術道路。
文化交流是相互的,與此同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德庫寧、波洛克、弗朗茲·克蘭、馬瑟韋爾等,都曾在中國藝術中汲取養料,如書法中書寫的表現力。他們雖然沒有大張旗鼓地拋出“西中結合”的創作理念,但他們以西方文化一貫的開放、擴張姿態以及全球觀念,汲取世界藝術精華,別人好的,通過再創造就是我的,這種姿態可以上溯到莫奈、梵高對日本繪畫的學習,畢加索對非洲藝術的“盜取”等,事實已經證明,世界上任何一種藝術形態的進步,都會滲入、融合異域的文化養料,實現一種藝術價值觀的普遍意義。
找尋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創作
情感表達是超越中西文化隔閡的,從人類情感出發的藝術創造,必然具有藝術價值觀的普遍意義,這種意義在各種藝術形式中存在,如音樂、舞蹈等,全世界歡快或悲傷的旋律和動作給人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不必要有附加的解釋。繪畫創作也一樣,真正的藝術是超越時空、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中國的唐宋時期繪畫在西方的博物館照樣受到全世界人的膜拜。所以,從個人情感出發而創造的個性化視覺體驗,才會具有我們這個時代藝術創作的普遍意義。
吳冠中是20世紀后期中國畫壇無法忽略的人物,他是現代中國畫發展道路上堅定的創新者,極力倡導情感的表現力,“不擇手段”而“擇一切手段” ,去表達視覺美感及獨特情思,產生和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一再強調,在藝術創造中是因為情感而產生筆墨表現,而不是用筆墨技法去套用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和近現代畫家和其他同輩畫家們拉開了距離,有其藝術品格的獨立性。在我和他交往的大部分時間里,交談的話題就是藝術的創作和創新。特別是他還引導我們發現了默默無聞數十年進行現代主義繪畫探索的上海畫家張功慤,他和張功慤都是吳大羽的學生。在先前國內文化封閉的狀態下,張功慤把中國先秦的哲學思想、藝術精神融在了現代繪畫創作中,創立了獨特的藝術觀點,其藝術思想的純潔性、表現語言的獨立性自成其現代繪畫的“獨立王國” ;因其堅持現代藝術的個性獨立,似乎已被國內風格統一的現實主義繪畫“主流”所遺忘。現在雖然年過九旬,但他還在不斷地藝術創新,在二維平面中繼續創造視覺空間的體驗。長期以來,他不會投藝術市場的喜好而去制作別人喜歡的作品,更不會自我炒作賣畫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他是真正為藝術創造傾注了畢生心血的藝術大家,猶如當年梵高的藝術創造精神。
關于繪畫的具體創作,張功慤認為,繪畫不僅要考慮畫面中所呈現的具體物象,更要考慮到畫面中虛空的地方,畫面空白處的空間處理決定了一件作品藝術品質的優劣。所以,在他作品中空白的地方往往充滿著具有無限想象力的妙趣,有時更隱現著具體形象的存在,這就是直接傳承了傳統中國書畫創作中的“計白當黑”道理。張功慤早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非具體形象即抽象”“不畫之畫”等藝術觀點至今也讓人耳目一新,這些觀點與其師吳大羽的“勢象”理論一樣,是20世紀世界抽象藝術界東方式的表達,具有獨立的思想性,更具有藝術史的普遍意義。
張功慤是與德庫寧、波洛克等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同處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在從具象走向抽象的20世紀世界造型藝術道路上,他們都具有共同的藝術特征:自由、自在、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創造視覺的抽象表現力,在人類藝術創造進程中具有相同的文化意義。在藝術表現上,張功慤的畫面造型沒有他們西方式的張狂和猙獰,而是具有東方式的優雅與含蓄。他的創作是在藝術的縱向歷史發展軌跡線中進行的,與橫向的同時代西方畫家比較,其東方式的文化解讀和藝術表現,更有其觀點的獨立性,與國內同輩畫家比,因繪畫表現意識超前而無有同類。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現代文明的建立,改變了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現代科技發展和哲學思想直接影響了藝術的創造,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表現,藝術創作已無所謂必須分清東方與西方,情感的表達、自由自在的表現和形式的創造力,是東、西方藝術家共同追求的藝術真諦,它指引我們去探尋藝術的本質、去發現藝術價值觀的普遍意義,藝術就是為完善藝術自身而獨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