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一句最容易理解、也是最容易誤讀的口號。它在當下的現實意義在于它的指向,而之所以在如今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提出這樣的命題,是因為現實中的文藝創作的導向確實出了問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是過去所說的“為人民服務”。回到現實中來說這樣的問題,發現馬云最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最能“為人民服務”,正因為他“以人民為中心”,所以,才有了人民的廣泛支持;因為有了人民的廣泛支持,才成全了馬云的互聯網世界和他在當今中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墒,在文藝界如何理解和認識,如何把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落實到實踐之中,還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其核心是,很多文藝家面對當今錯綜復雜的社會,在自我的天地中迷失了方向。因此,以自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就成了當前文藝創作中的另外一種風光。
毫無疑問,現今的中國體制培植了一批特殊的文藝家群體,他們拿著人民的供奉,享受著國家的榮耀,如畫院、院團等體制內的文藝家。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一方面與另一方面相互膠著在一起,而政府的主管部門并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辦法,能讓他們的使命中有著擔當的文化自覺。他們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建立在自己的藝術基礎上,而是在體制所夯實的國家基礎之上,國家和人們為他們建立起了文化自信,可是,他們并沒有建立起一個與之相應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自覺,而是在體制內畫自己的畫,賣自己的錢。所以,針對此提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警醒那些體制內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文藝家們,增強文化自覺,以不負國家和人民。
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理解“以人民為中心”,如何在主流文化形態中把握文藝創作的導向,最關鍵的是理解人民和了解人民的需求。與過去不同的是,當下的“人民”是一個多元的概念,包括其多層次的構成,其中有經濟的、文化的、地域的、民族的、需求的等眾多的不同,如此,就難以用一種方式或幾種方式去面對。而不同階層的人民有著不同的追求,有的甚至是截然不同,那么,就很難調和其中的矛盾,因為服務的指向是多元的。與經濟不同的是,在文化藝術方面,“人民”的特性是一個多元的存在。面對“人民”這一概念的多元存在,美術創作如何“以人民為中心”?什么樣的創作才能算得上“以人民為中心”?當然,這是主流話語中的問題,也是體制內所要探討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藝術所要服務的對象則應該是需要國家提供服務的人群,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以及弱勢群體。他們的喜怒哀樂是建立在國家基礎上的,因此,這種因果關系對于體制內的文藝家來說,不是常態中的捐助或走過場的上山下鄉。藝術家應該“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出代表時代的優秀作品,積淀這個時代的優秀文化成果,讓人民感到供養的回報而成為內心的寬慰。
可是,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或“三下鄉”或“走基層”,每一次都像一陣風似的,很快,畫架子架到了田頭,舞臺搭在了村邊,歌聲響亮在廠礦,一切都像真的,感覺是雷厲風行。然而,回到城里,仍然是肆意炒作,哄抬畫價,昧著良心賺另外一部分有錢的人民的錢;依舊是出場費該多少還是多少,在一分也不能少的趾高氣揚中找回曾經在人民中的失落。而那些過往在地頭和村邊的影像資料,或那些一時得來的寫生作品,都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標簽,成為市場運作的噱頭。人民實際上是內心唾之。今天,人民的期待與訴求也很復雜。人民期待的不是一哄而起,不是轟轟烈烈,不是風起云涌,不是形象和面子,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反映時代的創造,忠實于人民的理想,與人民一起為后世留下在一個歷史進程中的杰出的藝術作品。因此,人民不希望看到肆意的炒作,人民不希望看到千人一面,人民不希望看到流水線和假唱,人民也不希望看到那種利己主義的商業追求。
“以人民為中心”的美術創作不是簡單認知中的上山下鄉、也不是現在流行的那種走馬觀花。這是一種理念和信念,是持之以恒和一以貫之,不是運動,也不是跟風!耙匀嗣駷橹行摹毙枰睿枰楦,需要方法、需要技巧。很長時間以來,作為對大一統樣式的反撥,美術創作的觀念越來越個性化、個人化。所謂的合乎本體的創作是張揚個人的風格和審美的立場,因此,審美的小眾化縮小了人民的范疇。這有可能產生很好的作品或偉大的作品,但家家如此,遍地開花,上行下效,確實沒有了廣大的人民。而人民的期待也確實與這種個人化的創作有著很大的距離。事實上人民中存在著許多能夠打動人的生活內容,存在著能夠激發人的審美溫情。創作的個人化與審美的公共性之間或許存在著矛盾,但能夠調和矛盾的一定能夠成為藝術史中的大師,即使像梵高和八大山人這樣的極端的個人化的創作,他們也在一個大眾的群體中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并得到了歷史的檢驗,這是值得研究的——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以人民為中心”應該是一種文化自覺。它有可能像抗戰時期那樣受到社會的激發,也有可能在和平時期得到社會需求的支撐,可是,在現代化的經濟社會中,理論形態與現實狀況往往難以統一到一個概念之中。只有假以時日,文藝家們通過實踐而獲得像馬云那樣的認知,才有可能自覺地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自己藝術成就的根基。這也需要在當下無序的批評狀態中建構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批評體系,顯然,這是一件更為困難的事情。因為,在當代藝術批評幾乎全面失守和失信的今天,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威話語。這也是今天主流文藝發展的悲哀。
“以人民為中心”不是到基層中去貼標簽、做樣子,而是在思想根源上強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自覺,在內心深處蕩穢滌瑕,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而這些作品也才能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文化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