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李偉坤:一位攝影家的“原鄉人”情懷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11日12:49 來源:中國藝術報 范雪嬌
    《鄉村大款》李偉坤攝于貴州臺江偏寨村《鄉村大款》李偉坤攝于貴州臺江偏寨村
    《家鄉》李偉坤攝于廣西那坡桂合屯《家鄉》李偉坤攝于廣西那坡桂合屯

      在近日于中國攝影畫廊舉辦的“原鄉人——李偉坤作品展”中,最吸引人的作品便是用于設計展覽宣傳海報的一幅黑白照片——頭戴圓沿帽的老人望著遠處、老婦人牽著兒童的小手、鄉村婦女忙碌地干著活,三者各自分布在三角形構圖的頂點,但又同時被略顯破落的農村屋舍背景囊括在同一環境中,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本次攝影展“原鄉人”的主題。

      進入展廳,攝影家李偉坤30余年來在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山西、陜西等地的山區、村莊拍攝的60幅作品,更加讓人感受到了作者“原鄉人”的情懷。這些作品用黑白影像語言記錄下了“家鄉”的社會變化與“原鄉人”的生活狀態。李偉坤現任中國攝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攝協主席。這次展覽是這位曾榮獲第三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開拓獎、中國攝協“德藝雙馨優秀會員” 、國際攝聯黑白攝影雙年展覽銀牌獎、第15屆奧地利超級巡回展金獎、第40屆香港國際攝影展覽金牌獎等眾多大獎的攝影人從事攝影工作近40年來的首個個人作品展。

      從電影放映員到攝影記者

      “很神秘。 ”這是1951年出生在江西定南的李偉坤對攝影最初的感受,“小時候鎮里的街上有一個小照相館,是當地唯一的照相館,我非常感興趣,經常背著我弟弟到照相館里去看。自己會想,什么時候我也能開一個這樣的照相館? ”

      李偉坤1970年底入伍參軍,隨后在北京軍區空軍某高炮團做起了電影放映組組長。他所在的電影組除了負責給官兵放映電影,還承擔著宣傳工作。也正是在這個時期,李偉坤開始接觸相機、暗房等,“開始對攝影有些熱愛了。 ”那時候李偉坤和戰友們一起為新兵拍照、拍攝訓練場景……一次次的沖洗、放大與展示,讓李偉坤感慨:“攝影對我而言真是一件非常有緣分的事情。 ” 1977年5月,憑借著此前打下的攝影基礎,李偉坤被選拔參加了北京軍區空軍辦的攝影學習班。其間,他第一次正式系統地學習了攝影理論與創作技巧。直到1980年,已經在電影放映組干了9年的李偉坤面臨兩個選擇:一是下連隊,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名連隊指導員;二是到山西大同某軍隊做一名專職攝影干事。最終,李偉坤選擇了去大同,從事專職攝影工作。

      在大同,李偉坤的攝影事業是“白手起家” ,“當時連相機、暗房都沒有。 ”在那里,他逐漸建起了暗房,辦起了攝影學習班。從那時起,李偉坤開始堅持“既然做專職攝影,肯定就要有專職的責任和專業的水準”的信念。由于表現優異,他立下了兩個三等功、一個二等功。

      在部隊的攝影經歷培養了李偉坤細致、投入的精神。曾經為了配合部隊召開的一次“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大會” ,他在寒冷的雪天打算拍一組代表乘火車進京的鏡頭,他便開車到達八達嶺,蹲在山坡上等待從包頭開過來的一列火車。當時整個上午只有那一列客車,他選擇了一個最容易表現列車出山洞的位置。那個位置在懸崖上,戰友們都為他揪著心,可他卻堅持掐著表等待列車通過的時刻。

      縈繞心中的“原鄉人”情懷

      1986年12月,李偉坤轉業回到廣東珠海,在《珠海特區報》擔任記者工作。這一次的工作轉換仍然給李偉坤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當時的報社剛組建不久,同樣沒有相機,只有很簡陋的臨時暗房。在隨后的20余年里,他積極投身于新聞攝影工作,并于1987年開始擔任珠海市攝影學會副會長、珠海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在那期間,一人肩負兩份工作的李偉坤忙碌而充實,“當時協會沒有編制,沒有經費,沒有辦公地點,只有2名駐會人員,在大家的努力下,依靠攝影養攝影和社會的力量,協會面對的困難一一解決了。90年代初,我們還成功地舉辦了全國現代建筑攝影大賽,辦起攝影學習班,組織會員在國家和國際賽事中拿到了獎項。 ”正是在珠海長時間的攝影實踐與組織工作中所積累的成果與經驗,使得李偉坤在2005年年底當選廣東省攝協主席。

      廣東因毗鄰港澳,深受港澳發達的沙龍攝影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以攝影沙龍為主體的攝影格局。當選廣東省攝協主席后,李偉坤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將新聞、紀實、商業廣告攝影隊伍重新整合起來,走出一條“變革觀念、多元發展”的道路。以2008年南方冰凍災害為例,李偉坤與廣東攝影人意識到這是記錄歷史、見證時代,用影像承載社會和歷史責任的時刻,于是整合了全省新聞記者、攝影家、攝影愛好者的力量,在第一時間舉辦了“冰雪無情人有情——廣東軍警民抗冰救災紀實攝影展覽” ,留下了一批震撼人心的攝影作品。

      在采訪中,李偉坤多次提到攝影人心中要有“愛心” ,“有了愛心,你就不僅是拍幾張照片而已,而是能夠表達出攝影人的社會責任感。 ” 2008年,在廣東攝影熱心人士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攝協籌集資金80多萬元,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縣新勝村建起了“廣東攝影家希望小學” ,此舉也開創了全國攝影界跨省籌建希望小學的先河。

      李偉坤的家鄉在廣東揭陽遼東村,他常說,“我是農村的孩子” 。中學畢業后上山下鄉,李偉坤在定南農村做了兩年知青。正是那段時間的艱苦歷練,讓李偉坤深切地感受到了鄉村群眾痛苦的、為難的、高興的各種狀態和感情,也因此與下鄉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在做組織工作的同時,李偉坤也從未放棄攝影創作。基于對鄉村的深厚感情與對攝影的熱愛,才有了近日展出的“原鄉人”主題展覽。展覽中,一幅幅作品詮釋了李偉坤對紀實攝影的理解,“紀實攝影是很有血肉的,承擔著攝影人的社會責任,很有意義。 ”

      近40年來,他不斷地在鄉村行走,捕捉鄉村的狀態與變化,“我不拍攝表演的、擺布的場景,也不炫技。 ”他把拍攝對象視為父母、前輩、兄弟姐妹,理解他們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貼近生活,作品才會有生命力” 。“農村生活的烙印和割舍不斷的鄉土眷戀,陪伴著我去尋找‘原鄉人’ ,我會用最簡單最樸實的影像語言,記錄農民的生活和農村的變化,去表達我永遠的鄉情。 ”他對記者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