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書法的當代文化功能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1月02日13:46 來源:光明日報 孫曉云

      為紀念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一周年,中央召開了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進會,再一次要求我們每一個文藝工作者要樹立為人民抒寫、抒情、抒懷的高度自覺,真正明確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擔當起為民族塑魂鑄魂的歷史責任。我作為一個書法工作者參加了這次會議,不由再次想,書法在當代社會究竟起怎樣的作用?它不僅僅是個人興趣愛好或者藝術觀點的問題,而是一個很大的民族文化承傳問題。

      藝術觀點是不斷變化的,但中國文字的傳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們文明的存廢。尤其在今天,因為書法已經失去普及性和實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對書法產生誤解。這種誤解,首先就體現在對“書法”的理解上,過去古人學習書法是“認”、“念”、“寫”三位一體,現在這三個部分在書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認,對漢字的研究,交給了中文系;念,交給了表演系;寫,則交給了美術系。中國書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藝術,如果把文字的內涵都剝掉了,就剩下一個藝術的殼,那就實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對于中華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沒有文字,哪來的詩歌、歷史和哲學?中國書法向來不缺少審美依據,博大精深的書法史論,有延續兩千年的完整、縝密的評判標準。如果漢字的書寫內涵都被剝離出去了,成了純藝術,那就必然導致已延續了數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漢字的消亡,中華文明的繁衍就會遇到問題。由此而言,對傳統書法的傳承,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文化安全問題。

      當代書法是建立在當代美術基礎之上的一種嘗試,也是東西方藝術相互碰撞的結果。現代社會大不一樣,隨著時代發展,科學進步,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人們對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認真寫字的人越來越少。眼下人們基本上連硬筆字都很少寫了,更不用說練書法,我們通過鍵盤,就可以“敲”出文字。在當代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現代的“藝術”和古老的“文字”兩者間的關系呢?顯然,既不能以中國傳統文字的觀念完全覆蓋純藝術的觀念,也不能完全用藝術的觀念來覆蓋我們文字的傳承。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不應該一直背著傳統的包袱,而要大膽創新”,這觀點沒錯,但當下的現實恰恰在于我們還沒有繼承到傳統,反而徒然背上創新的包袱。書法界有一種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寫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創新。其實古人早就講過:“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這很有道理。

      就當下社會而言,我們必須重新認識書法的位置,我們不應把書法僅僅視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的瑰寶,這其實是對書法的低估。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是中華文化最古老、最有標志性的符號。弘揚“中國精神”,為中華民族鑄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國的漢字寫好。就中華文明而言,漢字對于我們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們常說“字如其人”,西漢楊雄也曾說“書,心畫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平時的為人,最后都能通過字體現出來。在古代,書法是衡量一個人學識、才氣、風度、品行的重要標準,從來沒有一個時代放棄過對書法的要求,這種標準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重視書法其實并不難,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其實是長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我們都是從小看漢字、寫漢字長大,只要從小認、從小寫,就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這一點審美的自信,我們是有的。

      我們現在可以做的,就是與時俱進,有效提煉出書法與文化的時代精神和活力。書法的教育,書法的傳播,要接地氣,要深入到社會每一個空間,要結合當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書法教育要融入尋常百姓中。在當代重視書法,要避免無端將書法“脫離”現實。書法應該并且一直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中,在我們的視覺審美當中,寫好書法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如果我們現在還僅僅只是局限在一個小范圍內聊書法,僅僅是局限在一種所謂的書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廳效應,那是狹隘的。

      書法傳揚需要“潤物細無聲”,重視書法,是一項“隨風潛入夜”、漫長細致的一代接一代的薪火傳遞工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有些堪稱思想深刻、意義豐富、文辭雋永,業已成為中華傳統思想與文化的經典,對中國人的國民性格、思維方式、道德規范、審美情趣等等,產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響。我今年書寫出版了小楷“中華國學德育經典”中的《道德經》《大學》《中庸》,由府建明先生注釋,釋文通俗、詳細、嚴謹,甚至在疑難雜字處一一標明讀音,方便各種讀者閱讀。我們做此事的目的,是讓讀者在浸潤書法藝術的同時,領會國學的精髓、傳統的要義。

      書法是一項薪火相傳的事業。書法進校園讓人欣喜,它是孩子們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的開始。我們看到,近幾年國家對這方面愈發重視,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學書法教材。但如何讓人們更有興趣地“寫字”,讓國人把寫字的興趣和生活、文化結合在一起,與我們承傳文化的歷史使命聯系在一起,這依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