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理論探討 >> 正文

    藝術要關注人類靈魂的救贖命題

    ——關于藝術的人文思考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10月16日15: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周天黎
    1986年6月,陸儼少院長親自聘請留英歸國的周天黎擔任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1986年6月,陸儼少院長親自聘請留英歸國的周天黎擔任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
    荷華清韻 152cm×80cm 2015年荷華清韻 152cm×80cm 2015年
    玉蘭霓裳 170cm×69cm 2015年玉蘭霓裳 170cm×69cm 2015年

      金臺記:

      中華文化復興,人人有責!

      中國畫“強元”課題,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美術界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探索、推動民族藝術的復興。4年多來,該課題發表了數萬字的研究文章,引起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在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一周年之際,本報中國畫“強元”課題組經過認真篩選、研究,特將著名畫家周天黎女士的該篇大作,作為紀念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一周年的重要文論推出。我們希望這樣見解獨到、思想深邃、尖銳深刻、擊楫中流的文章能夠啟迪、影響更多的藝術家,也希望她的民族責任感、文化擔當精神能為中國文化藝術的健康發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主持人:李樹森 

      精神迷惘,使中國畫發展迷失正確方向 

      時空召喚,藝術家不可逃避的復興重任

      荀子并未言重:“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也!碑斚聲嫿缱钇毡榈氖д`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失缺凋蔽,時尚沉浮中,唯利是圖的貪婪癥、虛榮自大的擺譜癥、操奇計贏的造勢癥、白眼相向的同道互搏癥、權錢面前的垂涎癥時有所聞。

      對國民性有深刻了解的魯迅曾鄭重告誡國人:“泰山崩,黃河溢,隱士目無見,耳無聞;個別人這樣做還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形成一種文化規范、輿論氣候!苯裉,一個藝術家隨你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蹈矩,不管是在體制內還是在江湖,如果樗櫟之軀,逃避現實、逃避苦難、逃避對社會的深層觀察、逃避自己良心對道義的承擔,以及完全拋開當代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生態問題、文化問題、善惡是非問題、精神追問問題等等,就等于喪失了中國美學的內在核心。縱然有唐髓宋骨,翰林流韻,登于麟閣;哪怕是溢彩錦繡,聲名鼎沸,風高浪急、草寇稱王;這些捏塑又有怎樣的力量影響和混淆著中國畫的價值評判,誤導著中國畫的發展方向,最終的歷史結論必然是幾株枯樹臨秋風,頹勢難挽,掂量起來,只是現代文化中的精神廢物。

      “紙上云煙過眼多”,歲月的塵埃必定會將那些矯情、偽詐、虛假的東西淹埋!——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堅信:杰出的藝術必然來自于文化、哲思、美學、價值觀及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來自于藝術家內心的真誠表現。藝術如果失去了內在的誠實與情感,作品則流于淺薄與虛偽,猶如沙土上建高塔,清水里撈月亮,藝術意義無從談起。優秀的作品都是藝術家某種特定情緒的必須表達,以人為本,生命價值至上,是人類社會的人文價值所在,有深厚的美感經歷,即有深厚藝術修養的藝術家有足夠的理由秉著社會良知去回應歷史的呼喚,在追問與反思中,進行人性的詮釋和生命價值的剖析,以及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探尋。

      一位畫家的作品是否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力,是否能卓越偉大、恒久永存,很重要的一點是其是否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大愛情懷,這才是所有藝術家的文化根脈。在這個以利害造世變的時代里,人性常被無所不在的利益所掩蓋,而大藝術家必然是站在人類藝術倫理之巔,以探索人性為藝術之本,把自己的藝術創作拓展為有著高尚深刻美學內涵的精神追問,以此去表達對生命價值和人文主義價值的極致追尋。

      藝術對于社會的關注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精神與靈魂的關懷。當代中國的文明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不是局部的,以物質財富增長為中心的發展模式,使人與自然、人與人、靈與肉,以及原有政治倫理、社會秩序都產生出嚴重的沖突,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機正在持續惡化,人格底線、倫理底線、精神底線裂縫已現,文明解構與文明結構的尖銳沖突已經如此嚴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文明進步是通過與其相適應的文化體現出來的,需要針對包括科學、哲學、宗教、藝術在內的所有認識方式具有前瞻性的視野。而一切真正影響深遠的社會變革,都有與其相匹配的具有堅強意志和崇高精神的人物先驅于荊棘叢生之地。創建人類社會文明,需要優秀的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大量涌現,彌綸八荒,亙帶九地。千濤拍岸,當政治家和思想家面對不可回避的歷史挑戰,凝視歷史,前瞻未來,思考如何去變革固有文化形態的轉型;如何去開創中華文明發展新格局之時,也值得每一位中國藝術家以敏銳的觸角和思者的使命意識去撫案而長思:如何以文化的力量去宣拓發揚人類生命的善性,以致愛致憫的人文情懷,去進行有時代意義的文化探索和藝術創造。

      飽滿的人文思想是藝術永恒的基石

      偉大民族必有眾多文化巨子夜空領航

      作為讀圖時代中圖像之一種,繪畫的意義何在?寫字畫畫難道僅僅就是寫字畫畫嗎?道上者解蔽:照狗描虎,抄山劃水,應物摹形,這只是從事藝術的最基本,還缺乏文化的高級質量。

      質言之,技法只不過是從事藝術所務必掌握的“器具”,畫家的氣息格調卻受制于學養。因而,大專院校的藝術教育不僅是技法培育,更要有一種精神陶冶,以徳藝塑造學生。這里我完全認定色、形、點、線、面作為中國繪畫藝術語言的美學價值,技術上得心應手是成為一個名畫家的必需才能,但更為重要與難得的是在視覺背后注入人文氣息。宋人說“畫者,文之極也!比绻幕贪,最負盛名也只能是一個二、三流的堂會畫手。

      業精于勤,行成于思,從事藝術創作是需要人文思想的。藝術的創作者如果失去了人文思想,就失去了高尚的精神性價值,還奢談什么藝術內蘊,更與“有思想的藝術”沾不上邊!筆墨技巧的探索和充滿趣味的表達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豐厚的思想儲備,沒有對藝術意義本質的洞悉,就沒有堅守個人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的恒心,難以抵擋價值傾覆及市儈世俗潮流對高尚藝術精神的浸漫,在勾勒渲染、筆路盤旋時也就無法自由地掌握內在的律動節奏,滯行、踉蹌或浮滑中不足以見悟性參透、墨化萬機、色分乾坤、靈氣豁暢和意象生命的崢嶸,也難達境生于象外的雅逸境閾,更不會具有大氣象、大格局、大歷史的精神承載。

      人文藝術在人類得以成長的道路上始終處于前傾的姿態,保持著永遠的頑強和進步,并始終在精神領域飛翔。對一位人文藝術家來說,落落寡合、踽踽邊緣時也應該是精神層面上的強勢者,涓滴學思匯成浩浩精神大河,獨立蒼茫閱世態,天外有風吹海立,在人性的冰封地帶開啟蘇醒的鎖鑰,不僅有夢想的勇氣和更高的超越,其藝術追求要深入到藝術與生活、生活與思想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縈回糾結關系,并從中獲得獨特的視角和敏銳的感知。其經典性的藝術作品不會是某種程序模式的一再重復的快餐雞湯,也不會局限于唱詩班的或低緩吟唱、或冕旒熱鬧。

      偉大的雨果在遺囑中寫道:“神、靈魂、責任這三個概念對一個人足夠了,對我來說也足夠了,我抱著這個信念生活,我也要抱著這個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義、良心,這就是神。”我想,藝術家的文化歷史感,就是對人民命運的關懷。一個民族要成為偉大的民族,并不僅是樹立起綿亙聳峙的水泥叢林,并不僅是從世界市場上賺了多少錢,而是有沒有像星星一般眾多的文化巨子在夜空中出現。舉目環顧四周,文化藝術界無數精神流浪者擠擁在一個理想冷卻的坎陷里,形成一個如同喪家之犬盲目追逐、相互撕咬又惡性循環的怪圈,爾虞我詐中失掉自我,不知道人的靈魂需要安歇、需要皈依,只剩得一身皮囊和抽干腦漿的頭顱面具,雙眼還顯露出獵狩長夜的決絕和狠毒。

      然而,璀璨的星辰不會因為黑霾而失去存在。受中華文化濡染凝聚者,必具昂藏之民族正氣與優勢之精神力量,深懷“天之未喪斯文”之不易信念,篳路襤褸,弦誦不輟,圖中華道統不墜,揚中華文明于世界強盛民族之林。翰墨不隨世俗淪,丹青總賦五岳尊,不管瀚海百丈冰、愁云萬里凝,不管前路有多少風霜、萬千雷暴,不管滿天黃沙,浮世千重變,大藝術家一定要關注人類靈魂的救贖命題,午夜神馳,彈劍為文,愛與慟似漲滿的潮水,一枝孤筆萬仞山,人微換得家國重。那是對社會環境進行人文思考之后的獨特的藝術創造;是浪漫與叛逆,是抒情且唯美;是寒夜涼颼時對生命的珍視,是心悸陣陣時對苦難的抗議;是干涸源泉廢墟上開出的金色向日葵,是迎風搖曳中永不熄滅的生命火炬,是心靈深處震動后的簇擁傾吐;有時,甚至是匍匐在刀鋒上的焦慮和煎熬的靈魂,無懼自己生命的消熔和枯草片片掩荒冢,急切地從精神上尋找人類共有的、潛在深處的人性,包括去揭示新的人類危機中怎樣通過藝術與美育來激活人們麻木的神經中樞。

      振聾發聵鏗鏘挈領,泰戈爾的告誡

      正道滄桑歷史托命,人文化成天下

      印度偉大的詩人泰戈爾1924年就在北平以他預言式的人文洞見告誡中國:“污損的工程在你們的國度擁擠不堪,污損的精神闖入了你們的心靈。假使你們竟然接受了這個闖入的怪物,假使你們竟然泯滅了你們偉大的天賦,竟然得意狂妄起來,那時候剩下來的還有什么呢?……人類文明正等候著一個偉大的圓滿,等著靈魂的純美表現,中國應該在這個方向中盡你們的貢獻!

      據我考證,“人文”一詞,早就出現在專門論述世界萬事萬物變化之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中。《易經》賁卦的象辭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此承溯,動蕩的暴力殺戮到婦女裹腳到男子閹割的腐朽重壓中,才有姬旦建制,衍生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兵家等各大流派,薈萃起漢唐之氣,宋明之情。中國歷史文化的琥珀才更加絢麗多姿,面對生死義理與天道自然,個體生命之火如熊熊烈焰。從春秋戰國遙遙相望的百家爭鳴的諸子時代;從魏晉前有士林景致的建安七子,后有肆意酣暢的竹林七賢;從稱病棄官修身養性、專研書法的王羲之;從六朝時代的謝赫畫論;從“浩然而獨存者乎”的蘇東坡;從被稱為古代十大家的顧愷之、李思訓、王詵、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瓚、王紱、徐渭、朱耷;從“只留清氣滿乾坤”的王冕;從成為宮廷畫師又被逐出皇家畫院的“浙派”開創者戴進;還有不被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所認同,對官場的卑污奸惡、趨炎附勢作風深惡痛絕,大開創新之風的揚州八怪等,這一理念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歷代大畫家、大藝術家的創作踐行,促使他們抵抗勢利化、庸俗化的潮流對心靈的窄壓,在沉淪與救贖的交結中大膽脫離慣性軌道而詩意地棲居,同時又仁心己任、蹈義凌險,筆中肯綮,擲地論定,沖擊舊有的制度沉屙和思想淤泥,不妥協的思考和關注時代的變革、民族的命運,在遭遇事業與生活的跌宕起伏、逆境挫折時,臨難不茍,仍能以一種理想、激情的美學力量,突破僵硬迂腐的思維模式,喜怒哀樂地歌詠真善美。

      幾千年前的屈原,依然影響著現代人的心魂,千百年歲月不會孤獨,風風雨雨總關情,橫向之于當代,縱深之于歷史,審視之于深層,反躬之于自身,我們面對這些鮮活而有尊嚴的君子之光,有否聽到冥冥之中先人英靈的呼喚?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又是否擔當得起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傳承者?存亡繼絕正是我們的歷史托命!卓越的藝術家同時也應該是一位悲憫與擔當、仁愛與正義、精神獨立與思想自由的踐行者,具有知行合一人格矜式的敞亮光澤,從未曾停止對國家前途與民族精神的關切與思考,那是所有中華兒女的絜矩之道,那是中華民族一切藝術的鎮石,攜著它,可讓藝術家免于沒入虛無之中。也可避免藝術界在名利雙收、觥籌交錯、推杯換盞、鸝囀鶯啼中成為社會腐敗組成部分的潰瘍。

      大轉型期需要畫家的責任擔當

      真正的藝術家是歷史的在場者

      當今幾十年的社會發展速度,語言邏輯、生態環境超越了過去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傳統。進化意義上的人類在不停地向前行走,對藝術的內涵也會有新的人文維度、新的時代標尺,文化生機的勃發須從傳統向現代的成功轉化中光大起來。

      特別是整個社會在變革與轉型時期,作為時代節點的人文藝術家都是能靜觀現實和堅持理想的人,他們把自己看成是現實世界的一分子,從而在與自己生命的密切相關中,產生對現實世界獨特的心靈體驗和感悟。

      真正的藝術家是歷史的在場者,不會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自居。如果遠離喧囂的塵世追隨慎獨,丘壑情結,山水情懷,聽泉若思,也是獨立精神的自覺,在荒江老屋中,二三素心人,悠然見南山,幽篁之長嘯,具有悠遠的哲學意味中施洗蒙塵的脾胃,曠達超逸中尋求最大的效應是發現自我人性,期盼離開被謊言所籠罩的世界,聽見自己良心的聲音,從而可以與自我展開更深層次的精神對話,如南宋著名文人雅士葛紹體詩曰:“堂深暑不到,閑意一爐香。棋斗過河急,琴彈流水長。古瓶疎牅下,怪石小池旁。忠獻畫圖在,英聲不可忘!

      中國古代思想家與教育家孔子有名言:“行義以達其道!鄙蟼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歷史時期,在那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和輿論氛圍中,致使那些曾懷有理想追求的藝術家在創作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趨向如履薄冰般的謹慎。對真理的不敢直視造成了對于現實的逃避,以致于目前仍有不少畫家認為遠避社會世事矛盾,就是“超脫世俗”,還推諉辯舌是“得禪之人”。有的聊博一笑的自嘲中墮入了被抽掉內在德性與價值的“玩世現實主義”。

      在現代信息接受已經呈現出生態規律的今天,廣義上,藝術介入社會學領域是藝術自身所承載的時代和文化責任的重要組成,對一個追求藝術意義的中國藝術家來說,能否創作富有文化精神和人文關懷的作品才是其實現藝術理想的重要指標,而世故玩世的心態則意味著“發達的頭腦和萎縮的良心”,這也是源于人的生存自私,正是這種廣泛的缺乏存在高度的自私構成了世俗社會的基礎秩序,加上人都擺脫不了吃穿住行、生老病患的現實生活。所以,就人性而言,怯懦并非是不可理解的人性弱點。最不應該的是有的人總以自己病變虛無的姿態,以“平庸的惡”冷漠地去寒磣那些浮囂俗世中難得一見的有靈魂、有良心的思想者、燃燈者,以皮皮賴賴的自私與沉默、以及唯諂、唯佞、唯假的助惡方式,默認各種社會道德無底線的滑坡。

      這是因為他們的思考能力遠遠達不到大藝術家的境界:“我的靈魂由于人類的苦難而受傷。”自從頭戴刺血荊冠、身背沉重十字架的耶穌在走向各各他山受難的路程中,喊出了猶太人當時并不理解的期許后,愛和悲憫,已經根植于全世界絕大多數藝術家、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們的天性,俯仰不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所有的大時代都處在危機潛伏的嬗遞演變,作為一個獨立思考、心靈自由的藝術家,在對崇高藝術意義的求索中,總是努力用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正能量,在邪惡與唯美兩極對峙之際,在天地人心之間,迎著驚濤駭浪去抵抗和照亮歷史無序背后的黑暗!@也是歐洲文藝復興大師們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也因為有此覆蓋,歐洲文藝復興才贏得了溯往至今五百年的輝煌。對真善美的憧憬與追尋和藝術對歷史命運的表現力度,更是杰出人文藝術家藝術作品的張力結構,當然,這樣群類的藝術作品,經得起歲月的淘汰磨洗,唯存神韻流芳,這是毫無疑問的。

      修佛修心,莫借佛法欺世

      佛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

      不管是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都屬于宇宙哲學和精神追問的范疇。日月星辰的升沉運行,春夏秋冬的周而復始,智慧與智慧為伍,理理相通,誠如騎著青牛西去的老子曰:“源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人類的主要道德體系都是與宗教信仰共生的,上述各種教義的真善美的最高峰上是有共通點的。

      縱觀佛學源流,兩千六百多年前,二十九歲的古印度迦毗衛國凈飯王太子喬達摩悉達多,為窮生死之理離家修道,于三十五歲在印度菩提迦耶開悟本性智慧,究宇宙生命之實相, 形成“佛法”,產生“佛教”,被人尊稱呼“佛陀”。自佛陀施教講法四十九年滅度后,對佛教教義的解釋上歷來存在重大歧見,但諸多法門在善惡之見上卻是大同小異。

      目前中國美術界也產生了諸多玩雜耍飛鏢的滑稽現象,一些脖子手腕圈上佛珠、室內高掛佛像佛語,卻秦樓楚館縱情聲色,金錢至上。念念有詞自詡信佛又說忠于唯物主義信仰的畫家中,經常能夠聽到這么一句話:“佛法只講因果,不講對錯!边@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佛教不談正義觀,佛教徒只需接納現實,人生苦短,何必爭論是非對錯。其言大謬,誆語虛偽,自欺欺人。

      佛教重視因果這是不爭的事實,我雖不是佛教徒,一時難以領會禪宗的機鋒,但我認真拜讀佛學要義,佛陀從來沒有說不講對錯,更沒有說需要被動地接納因果。不要以為緲緲命數,喝碗孟婆湯趕路,前方再沒有什么關卡,黃泉道上,幽明昭彰。我想是非善惡的界限是不能模糊的,罪人也決不可能擁有醉人的天堂!佛陀在講法中無數次地提到善和惡的概念,對于何謂是“正”,在佛弟子最起碼修行的八正道(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中也有專門的解析,所以佛法在本質上不是消極的。

      因為佛法提倡持戒善德,除邪性罪孽,那么佛法用善去除惡的過程就是積極的。這一點就說明佛教本身是有非常清晰的正義觀。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是提到過讓佛子心中要無善無惡,放下愛恨情仇,但這主要是從個人忍辱的角度去尋求坦然平和的心境,降伏自己心中的惡念魔障,以寬容諒解去看淡生活中的得與失,這絕不意味著不去行善。事實上,六祖個人一生的正義實踐,對忍辱與去除邪惡的關系做了最好的詮釋。

      再說,佛是心靈打造的般若之象,信緣是心與佛的交流,修佛是修心,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因此,社會上有的人不管假遁世、假求禪、騙名利的場面做得有多大,也包括“名山大川占盡,要入山門交錢”,包括成為溝通權力階層與財富階層的一道橋梁,以及佛教界本身一部分人官僚化和斂財現象,這些江湖表象中的虛妄相完全不能代表佛學的信仰戶牖。

      起心動念皆有因,自從普陀山佛教協會聘請我擔任普陀山佛教書畫院顧問以來,不知是出自藝術家的過于敏感,還是確有某種不可拂逆的湛思喻臆念,似乎有一種遠處飛來的有力感覺,驅動我必須要寫出這段文字警世,并忠告,你信不信佛完全是你自己的選擇,但佛教絕對是不能這樣拿來玩的。夢中曾聽朦朧足音:“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難度不善之人。”神明不惑,天地看著,好自為之。

      偉大的藝術來自精神自由思想獨立

      偉大的藝術家筑起安放靈魂的居所

      智者康德以他對人類的戒懼思之:“惡已被人造就了,而善則有待人類創造。”然而,人類精神譜系拯救與被拯救次第編排劇的震撼所及,可感可聞。權杖、金錢、暴虐永遠不可能在精神、道德、天理面前取得勝利。

      貪婪似火,無制必燒身。《左傳》上說得好:“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彰也。”今天看來,這還是一針見血之言。金、木、水、火、土,古人這套五行太極、順生逆克的哲學思想告訴人們任何事物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運動關系。而法治化進程的加快,更使黑暗政治失去了社會的道義基礎?瓷n茫青天下,多少權力鎮制的高官顯賈和饜足暴富而睽違優雅、仁慈、信義與博愛的黯澹可悲的人群,其瑟瑟發抖的靈魂正在凄恐的哀嚎中。昔日紅人走向罪與罰的輪回。

      世人大多在考慮如何通過所謂的奮斗找到安放身體的豪宅香車,但很少考慮如何去找到一個安放靈魂的居所。

      藝術家們要始終警覺身外之物對心靈的奴化,那不僅是奴化人的存在狀態,最深層的是奴化人的精神,被奴化的人是不自由的,這時的人已被造孽,竟不知明眸閃動的自由精神為何物。中國向來有“畫如其人”的說法,精神狀態嚴重扭曲、罔顧情緒下產生的作品毫無正能量,華麗色彩里結滿污穢陰稠之氣!鲜龇N種其實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繼天立極以來,華夏大地上禍福安危、詔詔而在的啟示錄!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直存在著對于自由的向往,如道家思想對于自由的解釋,猶如鳥要自由飛翔的自由!俺颂斓刂鶜庵,以游于無窮”,莊子就是自由主義思想的鼻祖,強調個人意義的不被物欲所糾纏的自由狀態,并在權力與榮華富貴面前突顯個人的獨立價值。

      試想:如果心靈被套上了緊箍,還會有藝術審美的自由嗎?好的藝術永遠都離不開作者主體精神的表露,對藝術家而言,靈魂的自由是一種莫大的精神享受,就象無限的風光在險峰,只要登上了險峰,那所有的風景都盡收眼底了。古人就曾想象過背負青天朝下看的自由氣概,這就是《莊子·內篇·逍遙游第一》所述之北溟鯤鵬:“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蹦撤N意義上也可以說是理想暢游的終極。

      一個有時代意義的藝術家必定拒絕自由精神的自戕,孑行寒風簌簌,獨孤治學,寵辱不驚,一個人,一首歌,一片天空,一簾幽夢,瀼瀼零露,鬢發蓬蓬,杖履冉冉,暮云西去,星辰蕭散,追尋理想,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默默飲盡清愁也決不留下一闕憂傷,更不會回避對現實和歷史問題的人文思考,盡管他可能只是盡他個人良知的責任。然而,這些恰恰是所有藝術家開拓藝術創意空間的必備條件與道義紐帶。

      況且,只有自由的心靈能夠成就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我們看古往今來偉大的藝術,都伴隨著這種精神逍遙的自由。精神不能自由發展,也就無真正的藝術創新與學術成果可言。但藝術家在達到這種莫大精神享受的堂奧前,必須忍受莫大的孤獨和寂寞,甚至于善與惡之內在斗爭的灼烈過程中燭燼夢猶虛。近現代許多偉大的自由靈魂都具有如此深度的追求!這也就是為什么當代中國很多藝術家對人文思想的探險望而卻步難以前進的主要原因。從而寧愿躲在市儈虛華的糖衣中,吞服著犬儒主義的安眠藥,五濁化身,捉襟見肘,藝技褻瀆,錙銖必較,碾碎的理想落地為泥!

      “唯官位論書畫”,藝術變成術藝霧霾重重

      人文反思精神追問,中華文化復興期望殷殷

      警世的目的在于救世。對權力的監督、約束與批評,其實是對擁有權力者的一種愛護。置身社會變遷的光怪陸離,我們要勇敢梳理迷霧里的信息碎片,辟清人為之魅,拓展開自己的視野。

      黑格爾說:“美是理性的感性顯現!睂徝,不啻是藝術的修養,更是氣質的高貴。高貴氣質的孕育,源自豐富充實而清純明凈的內心世界,需要個人內在精神的強大。

      廟堂上有的畫家鉆營忙碌、蟄步探頭地躋身爬梯之中,精明圓滑,八面玲瓏,惟恐紲縲不牢,期盼熬到一官半職;有的在“民族大義”旗號的豪言壯語下嘯聚聲名,大手大腳地借體制身份啃噬公共資源。真實的無奈與無奈的真實里擴充著劣根性,暗藏狡黠,竟漸漸將藝術變成了“術藝”。僵化的語義系統饾饤補苴和過于的精明細算,使他們在器識和襟抱上根本無法升華到新的境界,恍惚窈冥,死井不揚波,只能是畫匠型的做工附麗于世態的虛張浮華,以及魚目混珠的喧嘩之中。

      無須諱言,社會的腐敗也嚴重侵蝕到中國文化藝術界,形成形形色色的“利益集團”且環環相扣。學術機構官場化與“唯官位論書畫”的“中國特色”之荒誕不稽;沒有個性的行畫翻版;自我封閉,滿足于腳下的三寸金蓮,對世界的文明主流缺乏起碼的常識判斷,搞混任何優秀的民族藝術都是世界藝術的一部分、世界藝術原本就是各民族優秀藝術組成的這個最簡單的事實概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化的交流、開放,不僅不會使民族文化失掉個性,而且會在更大的視野與境界上發展民族文化的個性。有的人不是去打破文化壁壘,開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新篇章,而是人為地去壘建壁壘;平庸靜態的官僚機制羽翼下潛規則已是淪肌浹骨,派別分得像山大王一樣;躊躇滿志卻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又常把藝術風骨糟蹋成一種尷尬局面。凡此種種,已成為書畫界可怕的霧霾。怎能寄望這樣的畫家有藝術意義上的偉大創造?只能制作出數量龐大的復制品四處堆積,以及嚴重干擾、破壞了專業的學術品位和健康發展!畫畫的人被權貴和商賈操縱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要始終警惕成為斂財騙貸、洗錢賄賂、暗渡陳倉流程中的一個環節,最終與藝術精神相遠。

      從古至今的大畫家,無一不是澄懷觀道、獨立高標、追求至高審美理想的飽學之士,真正的大藝術家又無不是哲學家,俯仰皆機杼。為了激發對人文藝術更廣闊與深入的思考,我再一次斷言:假如沒有崇高的人格精神、沒有人性良知迸現的光輝、沒有獨立的藝術視野、沒有人類普遍性的人文價值觀,只能是枯樹昏鴉噪斜陽,中國美術界真的很難能出現偉大的傳世作品。其實,天下的道與理一直都散布于天下,真正的藝術大家、卓潔高賢是在民間的靜水深流中。任何高妙的藝術,都是通過涵養性情,凈化心靈,使真情實感升華為審美理想和精神境界。藝術家要做到智慧和道德修養上,與自由正義、坦然真誠融存。只有“濁以靜之徐清”,才能做到學問道德“微妙玄通”,才能從重重困惑中解脫出來。畫家們生活在充滿局限和人性之惡永不能徹底泯除的世界上,只有心無羈絆,淋漓盡致地追求自由、獨立、風骨,通過繪畫這一載體馳騁于內心向往的藝術世界;只有在苦難和不完滿中見證信仰、希望與愛,才能求得靈魂的救贖,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和藝術同時得到升華,真正的藝術巨匠們也只能在這樣的人文土壤里高蹈于塵海之上,脫穎而出。

      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美術界體制群體、無論是學院畫院美協書協還是其他,不缺知識、不缺技術、不缺錢物、也不缺學術和理論人才,缺少的是來自精神內核的人文反思和精神追問!錯綜場景,弊端種種,說出那隱忍不言的痛處,通過這種嚴肅而深刻的批判性審視,面對歷史留下的恥辱和丑陋,對保守教條思想敏于思辨,正本清源,開闔縱橫,多一份思想空間拓展的前瞻性,創新藝術機制建構,大家振奮努力,不畏艱難,超出人生、歷史和現實的局限延宕,在文化上去追索我們民族在第三個千年紀元再度崛起的新命復興!

      真正的大師們才配為國家文化代言

      靈魂的救贖是人類文化永遠的母題

      人類不斷追求認知水平的提高并不斷推進文明形態的優良更替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人類有探索未知的天性,而且人往往只有在發現未知的事物中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一個約定俗成及畫面創造力日趨同化的藝術范式最終一定會帶來審美的疲勞,藝術的發展,就是個性的不斷解放。我很認同黃賓虹的這個觀點:“畫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不可!睆乃囆g史的哲學觀點看,藝術創作是動態的事物,藝術家按照自身的內在要求,在概念思維和精神矛盾沖突中不斷重新尋求新的組合。因此,任何門類的藝術都必須在運動中或快或慢向前發展,否則,生命力就會逐漸衰退,甚至發生鈣化。藝術的可貴之處在于超越,藝術家們要從人生藝術邁進藝術人生,要文史哲、詩書畫互相滋養,能在多個領域自由穿梭。而藝術家詩性的枯竭,筆墨語言的世俗化,在一切唯金錢是瞻的浮躁的社會環境下,勢將逐漸淪為純物性的消費品。

      探索精神世界是藝術創作永恒的主題,盡管也難免會遇到被邪惡扯落滑下去的撕裂存在,在炎涼識盡、觸之慟惻、心驚肉跳中嘗夠生命的甘苦,可于此博弈中卻往往會激蕩衍生出一種珍貴且強烈的高尚藝術力量,使藝術生命能夠得到濾去雜質痼疾后的提升,總算不枉擔那畫家的浮名。

      我對民族虛無主義與文化排他主義向來都心存警惕,因此也常常橫站定立。已經有無數的人用無數的文字談論過中國書畫界的繁榮,有無數的美術官員無數次頌揚過中國書畫的崛起并心急火燎地走向世界!胺辞笾T己”,念茲在茲,立心立命、明明德而證大道人生,我思故我在!沉心靜氣地說,沒有高峰的繁榮不是真正的繁榮,更多的是熱鬧的滲和。我們國家新世紀民族文化的發展其實仍在階段性的路上。

      前兩年,我曾專程去北京拜訪過一百零八歲的學界泰斗周有光先生,在他簡陋的書房里,我們對中國未來一甲子的文化發展有過討論。他的見解深刻睿智:“自然規律是進化的,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進化,就淘汰。世界各國都在發展,就像一個大運動會,有的跑在前邊,有的落后。很正常。我們也曾長期領先,只是現在落后了。知恥近乎勇。只要是往前跑,方向對,早晚能跑到地方。中國會進步的,慢點罷了。只是心里要明白,復興華夏文化,不是文化復古,是要文化更新!边@位被人們尊敬的老人一再指出:“應該幫助人們培養思考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

      關于創造,愛因斯坦說過:“既不是邏輯的演繹,也不是經驗的歸納,而是一種直觀的自由想象!彼囆g家要認識到歷史歸根結底取決于思想的創造力,沒有思想創造力的民族也難以成為偉大的民族,藝術亦如。藝術家不僅需要夢想,還要勇敢追夢,如此,藝術家才能擁有無盡的力量和創意,要敢于打破世間的一切陳規陋見,用丹青滄浪之水,澆己梗塞塊壘,興來五彩凌空潑,縱橫張馳開乾坤,敢于向暫無任何先行者的精神無人區行進。

      我推崇蘇東坡所言:“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薄缎彤嬜V》也指出:“氣是藝術家內在世界思想情感的運動形態!闭嬲赂擢毑街鞅貏尤苏邭庖玻嬲恍嗟乃囆g作品都是靈魂體驗后的某種抵達,只有那些擁有獨立思想和創造力的大師們,才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站在世界的面前為自己的國家文化代言,而決不是任何因世俗利益構成的體現資本和權貴意志的各種利益圈子。同時,真正的大藝術家們對那些保守陳腐的落后文化必然持有慣常的批判,并深深懂得靈魂的救贖是人類文化永遠的母題,漫漫跋涉中力圖以彌合此世與彼岸的整體識察的責任,以擁有世紀人文脊梁的精神史圖景,托舉微賤,振之蘇醒,消解悖論,跨越鴻溝,歌唱生命。似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之宏大情懷,邀九萬里嘯嘯長風,思潮較技,相互砥礪,精進日新,以良知、人道、靈氣、博愛、魄力和使命意識,共同承擔起一個時代的文化使命。

      (原刊2014年4月19日《美術報》。作者略有修改,小標題系本報編者所加。)

      周天黎,女,1956年出生,原籍上海。當代中國著名的藝術家和藝術思想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留學英國,著重研究歐洲各畫派的藝術風格和東西方藝術融匯。1988年6月,周天黎被陸儼少院長親自聘為浙江畫院首批特聘畫師,并從事專業創作。有多部畫集文集問世,參加過多次重要展覽,幾百家中外媒體多次介紹過她的藝術成就和美學思想,在美術界、文化思想界產生了重大影響,F任香港美術家聯合會名譽主席、香港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2013年11月,周天黎以排名第一當選中國美術界分量甚重的“美術報十大年度人物”,頒獎詞為:“2013年4月,周天黎積幾十年創作經驗和理論探索撰寫的2.6萬字的《我的藝術論》公開發表。她以執著的審美主見,支持開明進步,反對保守落后,字字句句滲透著她對中國藝術發展之路運思甚深、啟迪社會良知的藝術主張。在理論上,周天黎鮮明地提出新時代中國美術創新與發展的思想觀點:當代中國畫家要以進步文化、人文價值和文明精神去總攬全局,才能畫出不朽之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