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黎明前的勝利號角 ——中國畫《勝利日》創作談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9月07日15:30 來源:光明日報 馮遠
    勝利日(中國畫) 馮 遠勝利日(中國畫) 馮 遠

      今年農歷清明,我創作了中國畫新作《勝利日》,一則為祭奠親人表達心愿,同時也為了9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

      1983年秋,我曾攜帶著抗日戰爭史料讀本和地圖赴昔日的晉察冀地區考察尋訪當年八路軍對日作戰的蹤跡;去山東聊城查找八路軍接受日軍投降的文字、圖片;又去南京下關尋找當年日軍屠城的舊址;更花了大量時間在第二檔案館查閱當年日軍施暴的報刊記錄……前后歷時一年,我創作了“保衛黃河”三部曲《百年家國恥》《義勇軍進行曲》《北定中原日》大型歷史組畫,該作品先后參展無數次,特別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50周年、60周年的活動,每每被點名特邀參加各種紀念展。

      而今七十再祭,七十年的歲月雖遠去,但歷史風煙猶存,今天的我們該拿什么樣的作品來表達對歷史的銘記與反思?重睹已有的作品雖然同樣能激起我們對慘烈戰爭的回憶,對民族精神的頌揚,讓那些富有歷史感的作品再一次攝人心魄固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以今天的眼光和視角去表現、再現那段慘痛的歷史,似乎已不能再停留在簡單情景圖像重現,更不應陷入另一種程式化、概念化的創作誤區中圖解、符號化歷史。今天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應該也能夠站在歷史道義、文明道德的精神高度,既面對歷史,也昭示未來,既有緬懷告慰歷史,更有警示照鑒現實,從維護、珍惜世界和平的歷史角度去揭示、闡釋反對過去、當下、未來一切非正義戰爭的意識和共同責任。然而藝術創作畢竟不是社論式的語言表述和標語口號式的招貼畫,不能是簡單的歷史圖片的拼接組合、重復再現;藝術創作需要找到一個恰切的、富有象征意義的視覺圖像造型的切入點和經過精心設計的情景細節,進而賦予其所能承載的意義,而且需要可視、可讀、可感,具有“藝術的真實性”,如此才能打動觀眾。

      我試著重溫歷史,重新沉浸在浩繁的歷史文字和影像圖片中,嘗試以一個戰爭親歷者的身份,去揣摩真實的歷史和藝術中的“可能的”真實。經過反復醞釀、比較、選擇,我最終傾向于“勝利”與“勝利日”的主題,以此表達前述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內涵。但是勝利通常與群情振奮、歡慶熱烈的場面有關,藝術的正面呈現難以回避眾多不同表情的人物群像的塑造,然而這樣的表述常常易流于一般,難出新意;寫實的場面也難以鏈接起作品精神意象,進而引發觀眾的聯想與深思。截稿的時間日近,正輾轉百思難得其解,偶然中一張舊圖片在凌亂的素材中露出一角:暮色中,一位老婦人高舉木棒敲擊掛在大樹上的一口殘破的鐘……它觸發了我的思路,令我的聯想意外泉涌:“勝利-勝利日-黎明-晨曦、朝霞、魚肚白-士兵-身影-廢墟-軍號……”一連串的象征性符號元素,通過一個人代表了群情激昂;一個背影概括了眾多群像;讓黎明象征寓意勝利;讓歡呼復歸靜穆,用軍號聲傳達對烈士和死難者的致意—宣示人類文明戰勝邪惡—正義者共同簽署聯合國憲章—中華民族由屈辱中奮起,開始走上民族復興的光明之路。作品中需要一名英姿颯爽的士兵,他可以是彭老總的百團一兵,也可以是謝晉元的十九路軍士一員,面朝彩霞升起的東方吹響號角,寓意迎接勝利。

      構思既定,形式、語言、技法皆為之服務:我設計將士兵站在廢墟,或長城垛口,或四行倉庫碎石之上,全副戎裝,背側身作挺胸矯健狀,逆光迎向道道透過云層四射的曙光吹號,莊嚴肅穆,儼然挺立的民族脊梁。此中采用中國畫的筆墨表現歷史意象本不屬攻關難題,已經有較多成功經驗可資借鑒;而運用單純的墨色追求色彩素樸、洗練和某種老照片效果也并不困難,問題在于如何表現光影和傳統中國繪畫計白當黑的特點,則頗費了反復。通常人物畫多以表現人物面目形象的塑造來體現內容要旨,我則采用了人物背側面和形體朝向黎明的逆光剪影式處理手法,著重渲染畫面整體意境,但這并不妨礙我發揮中國畫以線造型、以墨代色的技法表現。而若要以計白當黑的品評標準度量該作品,則可能限制并喪失了畫面特定環境氛圍的營造與烘托,而黎明前的暗夜、云霞四射的曙光恰恰是“勝利日”不可或缺的重要繪畫意象元素,此處的黑與白,孰取孰舍,效果截然悖反,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適度吸收光影渲染和對人物背景的筆墨塑造,以盡所能追求主題構思與形式語言的匹配相諧。

      新作甫成,如約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全國美術作品展,它代表我送去了向當年捐軀的英烈、黎明前的殉難者的敬意和藝術家的一束心香。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