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讓歷史映射我們的生活 ——抗戰題材的美術創作賞析

    http://www.donkey-robot.com 2015年08月18日11: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胡立輝
    夜襲上海    梁又銘夜襲上海   梁又銘
    衛國者榮——為抗日老兵塑像(局部)    范 墨衛國者榮——為抗日老兵塑像(局部)   范 墨

      70年前,在烽火硝煙的年代,抗戰讓美術擔負起了特殊的歷史使命。如今,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時刻,大批美術家投入到抗戰歷史題材的創作中,以多視角創作出帶有時代氣息的抗戰美術作品,反映了新時代對抗戰歷史的思考與表達。

      各地展覽獻禮

      伴隨著嘹亮的軍號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接力——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寫生創作展”日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展覽以“接力”為主題,重點展出了中央美術學院50余位在職教師走訪抗日戰爭重要遺址而創作的表現中國軍民精神風貌的作品。包括油畫、雕塑等多種形式的70余件(組)新作,圍繞著抗日戰爭中的人、事、景、物,以寫生創作的手段,謳歌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歷史,展現出當代藝術家對歷史的沉思和人文精神的表達。

      同期,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抗戰與文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館藏文物系列展”開展。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介紹說,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廣大文藝工作者走出書房、畫室,以文藝為武器,通過奮進的藝術創作鼓舞全民抗戰。其中“抗戰木刻展”“梁又銘抗戰美術作品展”等展出的大批美術作品及文獻,鮮活地呈現了美術在抗戰時期所發揮的齒輪和螺絲釘的作用。

      同時,全國各地美術館也陸續推出專題紀念展。例如,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展出的“北上——廣州畫院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寫生、創作展”,浙江美術館推出的“血肉長城——浙江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美術、攝影展”等。這些展覽從人文藝術的視角,反映抗戰歷史,展示英烈精神和人性光芒,為特殊的歷史時刻獻禮。

      抗戰題材的當代表達

      雖然今年各種抗戰主題的展覽與創作比較突出,但就整體的美術創作而言,抗戰主題的創作在當下的美術作品里所占的比例不大。那么,抗戰歷史題材的創作是否還有現實意義?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表示,美術作品與生活的關系不能因是否處在不同時代就有所親疏。毋庸置疑,抗戰歷史題材的創作仍然具有啟示當下和平生活的重要意義。

      《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認為,今天對抗戰歷史題材創作的討論,核心問題即是該題材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我們也看到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尤其是一些當代藝術作品對這一歷史主題有很大的消解。今天的藝術家并非創作不出有深度的這一題材作品,關鍵是美術家們對抗戰歷史題材的價值判斷。這一點對今天的美術理論家而言,同樣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命題。”

      提及這一題材在當代人文視角、審美價值、表現方式等方面展現出的時代特征,尚輝指出,當下有關戰爭的關注視點既不同于戰爭年代鮮活的紀實性,也有別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現實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抒發。在當前的文化語境下,有關抗戰歷史主題的美術創作展示出了“人性”文化積淀的新面貌。

      “在審美精神上,由原來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轉向了悲情現實主義和平民主義。就表現人物而言,也由原來的表現‘英雄’、塑造‘典型’轉變為對戰爭中普通人的描寫。表現方式上,突破了單一的現實主義再現模式,將象征主義、立體主義、并置陳列、媒材拼貼等多種現代藝術語言和觀念納入到抗戰歷史主題的創作中,從而使這一歷史主題性的美術創作具有了更多當代藝術的特征和文化含義。”尚輝分析說。

      鮮活的創作才是好的紀念

      不能否認,今天的美術家對抗戰歷史題材的復現只能依托間接的資料素材。因此,對歷史體會的片斷性和有限性等因素在客觀上影響了當下這一題材的創作質量,致使作品容易缺少歷史的深度和厚度。那么,怎樣的抗戰美術創作才是對歷史更好的紀念?

      歷史主題的創作首先應以歷史真實為依據。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強調:“無論采取什么樣的表現方法,都必須遵循‘兩個真實’的原則,一個是歷史的真實,一個是感情的真實。”

      在這一問題上,長期關注抗戰歷史題材并為獻禮70周年潛心創作《抗戰老兵》組畫的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頗有體會。“我為這次創作尋訪了100多位抗戰老兵,作品中表現的4位老兵就是以他們真實的抗戰經歷為原型塑造的。畫肖像,最終表現的是人,這次創作讓我對抗戰歷史題材的創作有了更深的體會。美術家不僅都要鉆入到翔實的史料中去,還要站在當代認知和審美的角度來審視和把握表現對象。只有調動自身一切的生活經驗及學養積淀,讓自己走進歷史,同時讓歷史映射我們的生活,才能畫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孔維克說。

      廣州畫院院長方土也表示,抗戰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尤為深遠。“我們通過行走來親身感受歷史,既是對英烈的緬懷,也是對民族文化之魂的一次尋根。”歷史雖已遠去,但對歷史的表現應保持鮮活。抗戰的目的是“保家衛國”,藝術作品背后的山河情懷,恰好將畫家與歷史聯系在一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涓浗浣滃崗閲嶈蛋闀垮緛璺富棰橀噰椋庢椿鍔�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 浜烘皯鏂囧
    • <璇楀垔
    • 姘戞棌鏂囧
    • 涓浗浣滃
    • 灏忚閫夊垔
    • 闀跨瘒灏忚閫夊垔
    • 浣滃鏂囨憳鎶�
    • 涓浗鏍″洯鏂囧
    • 浣滃鍑虹増绀�
    • 浣滃閫氳

    博 客

    绮惧僵鍗氭枃

    網絡工作室

    51La